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巴蜀中秋:月光里的千年烟火[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成都的中秋,是被桂花香泡透的。老城墙根下的桂花树攒了一整年的劲儿,把金黄的小花粒儿藏在叶缝里,就等八月十五这夜,借着月光簌簌往下落。穿蓝布衫的老者蹲在巷口剥板栗,竹篮里的石榴裂着红嘴笑,卖月饼的担子摇着铜铃走过,铃儿声里混着一句吆喝:34;椒盐的、火腿的——新鲜出炉的月饼哦——34;

    nbsp这便是巴蜀大地的中秋。从唐宋文人的锦楼望月,到乡野间敲锣打鼓的送瓜队伍,月光洒过两千年,把团圆的念想、生活的热望,都酿成了一坛醇厚的老酒,在岁月里愈发绵长。

    nbsp一、月光里的文脉:从宫廷到市井

    nbsp(一)帝王祭月里的最初模样

    nbsp巴蜀人对中秋的情谊,早在《周礼》里就埋下了根。那时候还不叫34;中秋34;,只是帝王率百官祭拜月亮的礼制——古人说月亮属阴,像母亲的怀抱包容万物,而八月正是秋收的时节,田埂上的稻穗弯了腰,果园里的柚子坠满枝,人们望着天上最圆的月亮,心里盘算着:该给天地神灵磕个头,谢这份馈赠了。

    nbsp这种对月亮的敬畏,慢慢从宫廷走到了民间。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纹样里,就藏着古蜀人对月亮的崇拜——那盘旋的龙纹仿佛正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飞去,神树上的金乌与玉兔,说不定就是先民眼里日月轮转的象征。到了汉代,成都平原的画像砖上开始出现34;玉兔捣药34;的图案,胖乎乎的兔子握着杵臼,旁边的嫦娥衣袖飘飘,这大概是巴蜀人最早把月亮装进画里的模样。

    nbsp到了唐代,成都的中秋已经有了热闹的模样。元和四年的中秋夜,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带着一群文人在锦楼聚会,月光把锦江染成了银带,桂花香顺着风往酒杯里钻。武元衡提笔写下34;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34;,身边的幕僚们立刻唱和,裴度写34;雪鬓方自照,玉腕更呈鲜34;,柳公绰道34;燕婉人间意,飘飘物外缘34;,十几个人的诗句凑在一起,像把中秋的月光剪成了碎片,每一片都闪着诗意的光。

    nbsp最妙的是那个关于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彭州道人罗公远陪着皇帝赏月,把竹杖扔到天上变成金桥,直通向写着34;清虚广寒之府34;的城门。里面的仙女跳着舞,音乐好听得让人心颤。唐玄宗把曲子记在心里,回宫后谱成《霓裳羽衣舞》。从那以后,成都人抬头看月亮,总觉得桂树后面真的有座宫殿。大慈寺的和尚们甚至在中秋夜敲响34;月钟34;,说是能让钟声传到广寒宫,引得文人雅士纷纷写诗:34;钟声穿云破月来,桂香满寺人徘徊34;,字里行间都是对月宫的遐想。

    nbsp那时候的成都,赏月有固定的34;网红打卡点34;。除了武元衡聚会的锦楼,还有摩诃池边的画舫。每到中秋,富人会租下画舫,在池上摆宴,歌女们唱着新词,船桨搅碎水里的月影,引得岸边的老百姓挤着看。有个叫张籍的诗人在成都过中秋,写下34;成都月十五,月出雉堞东。夜色入寒水,月光随清风34;,读着诗仿佛能看到月光顺着城墙溜下来,跳进水里打了个滚,又跟着风钻进了酒壶。

    nbsp(二)苏东坡的月亮照过锦江

    nbsp到了宋代,中秋成了巴蜀人最上心的节日。苏东坡在密州写34;明月几时有34;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的故乡眉山早已把中秋过成了诗。那时候的眉山人过中秋,要先去三苏祠拜祖先,然后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父亲会给孩子们讲34;嫦娥奔月34;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还会指着天上的月亮说:34;你们看,那桂树影影绰绰的,说不定吴刚正在砍树呢。34;

    nbsp那时候的成都人,最爱去转运司西园的西楼赏月,楼前的锦江水映着月影,远处的岷山在月光里像幅水墨画。吴中复写诗说34;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34;,字里行间都是成都中秋的惬意——刚过了闷热的夏天,秋高气爽,月亮又大又亮,不赏月简直是辜负了天地。西园里的桂树有几十棵,中秋夜香得能醉倒人,陆游在成都做官时,就常和朋友来这儿34;借桂香下酒34;,他在诗里写34;银汉无声转玉盘,桂花浮影侵杯寒34;,说的就是月光洒在酒杯里,混着桂花香,连酒都变得清凉了。

    nbsp后来官方的赏月活动搬到了大慈寺,和尚们敲着钟,文人们举着杯,老百姓挤在寺外听热闹。寺里的僧人会准备34;月光饼34;,用米粉做的,上面印着桂树和玉兔,分发给香客。有一年中秋,范成大在大慈寺参加宴会,看到月亮从东边的塔尖升起,写下34;塔轮分夜影,钟磬落天河34;,说月光把塔的影子拉得老长,钟声好像掉进了银河里,读着都觉得清清凉凉的。

    nbsp那时候的月饼还不叫月饼,叫34;小饼34;或34;月团34;。苏东坡说34;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34;,咬一口,酥皮掉渣,甜香混着芝麻味,跟现在成都文殊院的椒盐月饼比起来,说不定滋味差不离呢。蜀人做饼子向来有一手,宋代的成都已经有了专门做34;月团34;的铺子,最有名的在盐市口附近,老板姓王,做的34;蜜酥月团34;要用新采的桂花蜜调馅,每天限量卖,去晚了根本抢不到。有个叫黄庭坚的文人路过成都,买了一盒34;蜜酥月团34;,吃了之后写诗赞叹:34;成都十月秋,玉露落桂花。小饼嚼明月,清香满齿牙。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最让人觉得亲近的是,宋代的巴蜀人跟我们一样,中秋讲究34;团圆34;。富人家开着宴会,琴瑟声能传到街对面;穷人家哪怕赊壶酒,也要让孩子尝到一口甜。《乾淳岁时记》里写,中秋夜的成都,34;天街买卖直至五鼓34;,卖糖人的、吹箫的、提着灯笼夜游的,把夜晚搅得像白天一样热闹。有个叫周必大的官员在成都过中秋,看到街上有个卖唱的小姑娘,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小饼,一边唱一边卖,歌声里带着笑意,他感慨道:34;中秋不分贫与富,皆得一夕欢。34;这种热闹里,藏着的是普通人对好日子的向往——就像月亮圆了,日子也该圆满才是。

    nbsp二、乡野间的热闹:送瓜、摸秋与月光会

    nbsp(一)红绸裹着的南瓜,藏着最朴素的期盼

    nbsp清代的巴蜀中秋,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34;送瓜34;。那会儿的合川、铜梁一带,中秋夜常有敲锣打鼓的队伍,前面有人举着灯笼,后面有人抬着彩亭,亭子里放着个裹着红绸的南瓜。这队伍专往没生儿子的人家去,到了门口,领头的喊一声34;送麟儿来咯34;,主人家赶紧出来迎,把南瓜抱进卧房放在床上,据说这样就能生个大胖小子。

    nbsp重庆巴县的34;摸秋34;更有意思。妇女们结伴去寺庙,趁着月光摸石狮子,摸到狮子脑袋的,预示着能生聪明孩子;摸到狮子肚子的,将来能生个壮实小子。有首《巴渝竹枝词》写这场景:34;送瓜箫管闹盈街,火树星星往复回。何事求嗣心太切,佳人寺里摸秋来。34;字里带着调侃,却藏着对新生命的祝福。有一年中秋,巴县有个姓张的媳妇连续三年去摸秋,每次都摸到狮子的爪子,后来生了个女儿,脚特别灵活,长大后跟父亲学扎灯笼,扎的狮子灯在县里出了名,人们都说34;这是狮子爪子送的巧姑娘34;。

    nbsp南溪县的青少年们更会玩,他们把南瓜涂成红、黄、绿各种颜色,像耍龙灯一样举着游街,送到缺孩子的人家。鼓乐声能传到半里外,主人家要给孩子们发糖,还要留他们吃饭。县志里说这习俗34;最宜禁34;,可禁了多少年,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毕竟,谁能拒绝这样热热闹闹的善意呢?有个叫李二娃的少年,连续五年跟着送瓜队伍跑,后来他自己成了领头的,每次送瓜前都要在南瓜上画个笑脸,说34;这样送来的孩子也会爱笑34;。他送过的人家,后来真有好几家生了孩子,人们都说二娃的笑脸南瓜灵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34;瓜仙34;。

    nbsp涪陵的送瓜习俗更讲究,还要请34;梓潼神34;帮忙。人们用竹篾扎个神像,穿上红袍,跟着送瓜队伍一起走。到了主人家,要把神像摆在堂屋,南瓜放在神像旁边,由长辈念祷词:34;梓潼老爷显显灵,送个胖娃进家门。34;主人家要给送瓜的人发34;喜钱34;,还要煮一大锅糖水荷包蛋,蛋要煮成双数,说是34;好事成双34;。有个外地来涪陵做官的人,刚开始觉得这习俗34;荒唐34;,后来看着送瓜队伍里孩子们真诚的笑脸,忍不住感叹:34;他们送的哪里是瓜,是把日子过好的盼头啊。34;

    nbsp(二)月光下的宴席,藏着生活的甜

    nbsp清代的成都人过中秋,讲究可多了。八月初一刚过,街上的糕饼铺就搭起彩棚,月饼堆得像小山,有椒盐的、火腿的、豆沙的,还有做成兔子形状的34;兔儿饼34;,孩子们攥着铜板,吵着要给月亮上的玉兔34;捎点吃的34;。暑袜街有个老字号叫34;锦云斋34;,做的34;火腿月饼34;要用宣威火腿,切成小丁,拌上蜂蜜和芝麻,烤的时候要刷三层蛋黄,出炉后油光锃亮,咬一口能流油,光是闻着香味,就能把人的魂勾走。

    nbsp到了中秋夜,家家户户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摆上月饼、石榴、板栗、梨子,讲究点的还要放个佛手。妇女们先拜月,手里拿着香,嘴里念叨着34;月婆婆,圆又圆,保佑娃娃无灾病34;。拜完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给孩子分月饼,年轻人喝着酒聊天,说说今年的收成,讲讲明年的打算。成都人爱吃,中秋宴席上的菜也有讲究,要吃34;团圆肘34;(整只炖的肘子)、34;全家福34;(杂烩汤)、34;月亮肉34;(圆形的腊肉),连汤碗都要用圆形的,处处透着34;团圆34;的意思。

    nbsp温江县人有34;看月华34;的习俗,说是中秋夜月亮会洒下五彩的光,看到的人能交好运。于是一家人守在院子里,眼睛盯着月亮,哪怕熬到后半夜也不困。有一年中秋云多,月亮躲在云后面不肯出来,有个老太太急得直拍大腿:34;这可咋整?明年上元节怕是要下雨咯!34;原来当地有句老话:34;八月十五云遮月,准备上元雨打灯34;,中秋的月亮还管着元宵节的天气呢。有个叫陈婆婆的老人,年轻时真见过34;月华34;,说那光像彩虹一样,围着月亮转,34;红的、绿的、紫的,把院子都染成彩色了,我赶紧许了个愿,第二年我家小子就考上了秀才。34;

    nbsp雅安的中秋有个特别的习俗,要34;偷菜34;。年轻人趁着月光去别人家的菜园偷点青菜、萝卜,被偷的人家不能骂,说是越骂34;福气34;跑得越快。偷来的菜要做成34;中秋羹34;,大家分着吃,说吃了能沾喜气。有个叫王老五的菜农,每年中秋都故意在菜园里留些菜,还在篱笆上留个小口,说是34;方便年轻人来偷福34;,他说:34;看着他们偷菜时慌慌张张的样子,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多好。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三)城隍庙前的盛会,比过年还热闹

    nbsp清末的金堂县,中秋有个34;月光会34;,说是赏月,其实更像个大集市。八月初一就开始搭棚子,城隍庙周围的四条街都扎上天花,红的绿的绸缎挂得满满当当。各地的商人背着货赶来,卖布的、卖糖的、卖农具的,甚至还有耍把戏的、唱川剧的,把个小城挤得水泄不通。有个从重庆来的商人,每年都带着34;陈麻花34;来赶会,他的麻花要拧十八道,炸得金黄,甜中带咸,每次都被抢空,他说:34;金堂的月光会比重庆的庙会还热闹,这里的人懂吃,也懂耍。34;

    nbsp34;月光会34;上最热闹的是34;赛神34;。各乡都要抬着神像来游行,有34;川主菩萨34;(李冰)、34;观音娘娘34;、34;土地公公34;,神像前有仪仗队,敲锣打鼓,还有人扮成34;八仙34;,踩着高跷往前走。孩子们跟着队伍跑,手里拿着糖人,嘴里喊着34;神仙来了34;。晚上还要唱川剧,《嫦娥奔月》是必演的,当嫦娥穿着白衣

第235章 巴蜀中秋:月光里的千年烟火[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