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巴蜀中秋:月光里的千年烟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裳飘上台时,台下的人都忘了鼓掌,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真的看到了从月亮上来的仙女。
nbsp傅崇矩在《成都通览》里写,成都的中秋也热闹得很。商家趁着节日收账,老百姓忙着走亲戚送节礼,街上的影戏班子一台接一台地演,小孩子们举着34;满天星34;(一种烟花)跑着玩。最有意思的是,成都人把中秋叫34;月光生日34;,好像月亮真的会在这天长大一岁似的。东大街的绸缎铺会在门口挂34;月光寿桃34;的幌子,用红绸做个大桃子,下面坠着流苏,风一吹晃晃悠悠的,老远就能看见。
nbsp合川的34;烧天香34;更是壮观。把黄橙插在高杆上,插上百来根香,点燃后像个小塔,远远望去,满城的34;香塔34;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孩子们提着34;橙子龙34;——用竹篾编的龙头,糊上彩纸,嘴里叼着个插满香的橙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龙身跟着摆动,香灰掉下来像星星点点的火。有个叫刘大爷的老人回忆,小时候最盼的就是34;烧天香34;,34;我爹会把我架在肩膀上,能看到很远的香塔,整个合川城像撒了一把星星,香火气混着桂花香,那味儿,一辈子都忘不了。34;
nbsp三、月光里的烟火气:从民国到现在
nbsp(一)柚子龙与素节,藏着不变的温情
nbsp民国时候的巴蜀中秋,还带着些老规矩。长寿县人中秋要做糍粑,糯米捣得黏黏的,裹上黄豆面,甜得能粘住牙齿。做糍粑是全家的事,男人光着膀子抡木槌,一下下砸在石臼里的熟糯米上,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混着糯米的清香;女人围在旁边,趁着木槌抬起的间隙,伸手把粘在臼壁上的米团拢回中间,指尖沾着雪白的米浆,像裹了层霜;孩子们最是雀跃,守在石臼边蹦蹦跳跳,眼睛盯着逐渐变得绵密的米团,嘴里念叨着“快点快点”,等第一块热糍粑捏好,烫得直吹气也要塞进嘴里,黄豆面沾得鼻尖下巴都是,惹得大人笑骂“小馋猫”。
nbsp有个叫张婆婆的长寿老人,总爱讲年轻时做糍粑的故事:“那时候我家石臼是祖传的,边缘都磨得发亮。中秋前一天,我爹就去镇上买最好的糯米,泡在井水里一夜,第二天蒸得开花。我娘说,捣糯米时要念‘团圆咒,‘一锤落,米团圆;二锤落,人团圆,木槌敲得越响,日子就越兴旺。有一年我弟弟在外地读书没回来,我们特意多做了三个糍粑,用红线系着挂在梁上,等他过年回家时,虽然硬得能砸核桃,泡软了吃还是甜的。”
nbsp合川县的“素节”过得格外郑重。中秋当天,家家户户的灶台都不沾荤腥,连炒菜的锅都要提前用艾草水擦洗三遍。早饭吃“桂花粥”,用新收的糯米煮得稠稠的,撒上糖桂花,香得能勾来邻居家的孩子;中午是“素面”,配着自家腌的黄瓜、豆角,清爽解腻;到了晚上,祭月的供桌上更是清一色的素点——月饼要选“五仁素饼”,瓜子、花生、杏仁、核桃、芝麻混在一起,咬起来咯吱响;水果得摆“三圆”,苹果、橙子、石榴,取“团团圆圆”的意思;还有用米粉做的“月糕”,上面印着桂树图案,小孩子拿在手里舍不得吃,先对着月亮举三举,说要“请月婆婆尝第一口”。
nbsp城里的土地庙前,“闹土地”的热闹能持续到后半夜。有人搭起戏台唱川剧,《秋江》《柳荫记》轮番上演,演员的水袖一甩,能扫到前排观众的鼻尖;有人拉着胡琴唱“清音”,“中秋月,亮堂堂,照得万家喜洋洋”的调子,顺着风飘出半条街;还有卖“糖关刀”的小贩,用红糖熬出的糖浆在青石板上画兔子、画月亮,孩子们攥着铜板排队,拿到手先舔掉边角的糖渣,再小心翼翼地举着,生怕糖人化在手里。
nbsp乐山县的“柚子龙”是孩子们的狂欢。中秋前几天,男孩们就挎着篮子去河滩摘柚子,专挑表皮光滑、形状周正的,回来后用清水洗得发亮,再请会画画的大人帮忙,用红漆点眼睛,黑墨画龙须,绿颜料涂龙鳞。到了中秋夜,十几个孩子排成一队,每人举着一个柚子,用绳子把柚子串起来,最前面的柚子要挖个洞,放进点燃的蜡烛,火光从龙鳞的缝隙里透出来,像条会游动的火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我们那会儿耍柚子龙,还有‘龙点睛的仪式呢。”家住乐山老巷的刘爷爷回忆道,“得请巷子里最年长的老人,用毛笔蘸着朱砂,在最前面的柚子眼睛上点一下,嘴里还要念‘点龙眼,亮堂堂;点龙须,顺风翔。然后我们举着龙,从东头跑到西头,哪家门口挂着红灯笼,就往哪家院子里钻,主人家会抓一把糖果撒出来,我们抢着捡,龙身跟着晃,蜡烛油滴在手上烫得直跳,也顾不上疼。有次我举着龙尾,不小心把柚子撞到墙上,蜡烛倒了,差点把柚子烧起来,吓得我抱着柚子往河里跑,结果柚子没烧坏,我倒成了落汤鸡,回家还挨了顿揍,可第二天想起那热闹劲儿,又忍不住跟伙伴们笑成一团。”
nbsp(二)月光照过的地方,都是家
nbsp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巴蜀中秋,带着点朴素的热烈。成都的国营食品厂会提前半个月推出“中秋特供”,最受欢迎的是“椒盐月饼”,外壳烤得金黄酥脆,咬一口能掉一地渣,咸香中带着微微的麻味,配着盖碗茶吃,是老成都的“标配”。那时候买月饼要凭票,一户人家最多领五张票,每张票能买两个月饼,要是家里孩子多,就得全家商量着分,往往是大人咬一小口,剩下的全塞给孩子,说“我们不爱吃甜的”。
nbsp住在宽窄巷子的李奶奶还记得,1963年的中秋特别冷,她凌晨四点就去“耀华食品店”排队,队伍从店里一直排到巷口,像条长蛇。“我裹着棉袄站了三个钟头,脚都冻麻了,轮到我时,椒盐月饼刚好卖完,只剩两盒‘豆沙月饼。我咬着牙买了,回家打开一看,豆沙馅里还混着几颗没碾碎的红豆,孩子们却吃得香,小儿子把月饼掰成四块,非要给邻居家的孤寡老人送两块,说‘老师教的,要互相帮助。那天晚上没月亮,我们一家人坐在煤油灯底下分月饼,听着外面的虫鸣,比现在在空调房里吃山珍海味还暖和。”
nbsp乡下的中秋,藏在稻田里的忙碌和喜悦里。七八月正是秋收时节,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垂在秆上,稻穗弯得像驼背的老人,农民们白天忙着收割,晚上才有空过中秋。祭月的桌子就摆在晒谷场边,上面摆着刚摘的玉米、新剥的花生,还有用南瓜做的“月亮饼”——把南瓜蒸熟了捣成泥,拌上糯米粉,拍成圆饼在锅里烙得金黄,虽然没有糖,却带着南瓜的清甜。
nbsp“那时候我们过中秋,讲究‘敬田神。”眉山农村的王大爷说,“吃完晚饭,我爹会拿着三个南瓜饼,沿着田埂走一圈,每个田埂头放一个,嘴里念叨‘田神爷爷,今年收成好,明年再保佑。我跟在后面,踩得稻茬嘎吱响,月光照着我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好像能把田埂都连起来。有一年雨水多,稻子倒了一片,我们还是按规矩敬田神,没想到后来晒干的稻谷,出米率比往年还高,我娘说,这是田神爷看我们心诚。”
nbsp改革开放后,巴蜀的中秋渐渐热闹起来。九十年代的成都,各大商场开始搞“中秋促销”,月饼的花样也多了起来,“火腿月饼”重新流行,肥瘦相间的火腿丁混着冰糖,甜咸交织的味道让老成都们直呼“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年轻人则喜欢“巧克力月饼”,虽然被长辈吐槽“不像正经月饼”,却架不住包装精美,送朋友倍儿有面子。
nbsp春熙路上的彩灯从八月初就亮了起来,红红的灯笼上印着“中秋快乐”的字样,晚上走在街上,像掉进了灯笼的海洋。有一年中秋,成都还办了“锦江灯会”,在锦江两岸挂满灯笼,有兔子灯、月亮灯、桂树灯,游船从灯影里驶过,船上的人举着月饼向岸边挥手,岸边的人笑着回应,江水晃悠悠的,把灯影揉成一片碎金。
nbsp现在的巴蜀中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成都人过中秋,既能去文殊院领免费的素月饼,听僧人讲“中秋与禅”的故事;也能去339电视塔看灯光秀,现代科技把月亮“搬”到楼顶上,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变成桂花,引得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
nbsp重庆的中秋总带着点“江湖气”。亲戚们聚在阳台上,摆个小桌子,火锅底料一煮,毛肚、鸭肠、黄喉往锅里一涮,辣得直吸气,再抬头看看月亮,说“这才是巴适的中秋”。有个在解放碑上班的年轻人说:“我奶奶总说现在的中秋没以前热闹,可去年中秋,我们全家在火锅店包间里,用手机跟在上海的表哥视频,他举着月饼对着镜头,我们举着毛肚给他看,奶奶笑得假牙都快掉了,说‘这月亮照得到上海,也照得到重庆,就是一家人。”
nbsp乡下的习俗还留着些念想。眉山的外婆会在中秋夜给孙子讲“苏东坡与月亮”的故事,“你看天上的月亮,当年苏东坡也看过,他写‘但愿人长久,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南充的农民会在稻田边摆上月饼,“敬田神”的仪式简化了,却还是要对着月亮鞠三躬,说“谢谢老天爷赏饭吃”;凉山的彝族人家,会把月饼和荞麦饼一起摆出来,老人用彝语念祝词,孩子用汉语唱“月亮月亮圆又圆”,两种语言混在一起,像月光一样温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最动人的,是那些跨越千里的团圆。在广州打工的达州姑娘小林,每年中秋都要抢最早的高铁票回家,行李箱里塞满给父母的礼物——给妈妈的丝巾,给爸爸的茶叶,还有广州特产的“莲蓉月饼”。“有一年高铁晚点,我到家时已经半夜了,推开家门,发现爸妈还坐在院子里等我,桌上的月饼摆得整整齐齐,每个上面都插着一根小蜡烛,像星星一样亮。我妈说‘月亮一直在等你呢,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觉得再远的路都值了。”
nbsp成都东站的候车大厅里,每年中秋都挤满了背着行囊的人。他们有的拎着月饼礼盒,有的提着刚买的水果,有的抱着给孩子的玩具,脸上带着疲惫,眼里却闪着光。广播里“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开始检票”的声音,和着人们的笑语、孩子的哭闹,构成了最鲜活的中秋乐章。有个穿工装的小伙子说:“我在工地上干活,中秋节也得加班,今年领导特批了三天假,我买了凌晨的票,就想回家跟我妈吃顿团圆饭。你看这月亮,跟着火车跑呢,它知道我要回家。”
nbsp尾声:月亮还是那轮月亮
nbsp成都文庙西街的老槐树又落了些叶子,月光透过枝桠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碎银。卖月饼的担子早就换成了连锁超市,冷柜里的冰皮月饼、流心月饼摆得满满当当,可货架最底层,总有人在找文殊院的椒盐月饼,说“这味儿最正”。
nbsp巷子里的张爷爷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手里捏着块月饼,边吃边看月亮。他的小孙子举着个电子灯笼跑过来,灯笼上的LED灯忽闪忽闪的,照得孩子的脸红红的。“爷爷爷爷,你看我的月亮灯!”孩子把灯笼举到他面前,灯笼上的月亮图案转着圈,像个不停眨眼的小精灵。
nbsp张爷爷笑了,把手里的月饼掰了一半给孙子:“我们那时候啊,没有这电子灯笼,就用南瓜挖个洞,放根蜡烛,提着在巷子里跑,南瓜油蹭得满身都是,回家挨揍也高兴。”
nbsp“那你们的月亮也像现在这么圆吗?”孩子咬着月饼问,嘴角沾着芝麻。
nbsp“一样圆,一样亮。”张爷爷指着天上的月亮,“你看,它照着我小时候,也照着你现在,以后还会照着你的孩子。这月亮啊,就是个老熟人,看着我们一家子,一辈辈地过日子,一辈辈地盼团圆。”
nbsp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着灯笼追着自己的影子跑,嘴里喊着“月亮月亮跟我走”。张爷爷看着他的背影,又抬头看看月亮,觉得这桂花香里,藏着的还是老成都的味道——是锦楼诗里的月光,是红绸裹着的南瓜,是火锅边的欢声笑语,是千万人心里那点“月圆人团圆”的期盼。
nbsp只要月亮还在天上转,这念想就会一直传下去,在月光里,在烟火中,酿成更醇厚的岁月。
喜欢。
第235章 巴蜀中秋:月光里的千年烟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