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成都贡院:红墙内的千年文脉与学子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后,想起了部落里因缺乏教化而产生的纷争,想起了商客们带来的外界消息。
nbsp他提笔写道:34;西南夷地,山高水险,百姓淳朴,非不可治,乃未得法也。往昔治理者,多以武力压之,以峻法绳之,殊不知夷地之民,重情义,轻强权。若以文教化之,使知礼仪;以商路通之,使知富庶;以学堂育之,使通文字,则民心自服,边疆自安。34;
nbsp木呷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些语句不符合当时的行文规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他结合自己放牧时的所见所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凉山设汉彝双语学堂,让彝族子弟学习汉字;开通从西昌到成都的商路,促进物资交流;选拔彝族中有识之士参与地方治理,实现34;以夷治夷34;。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独具慧眼。
nbsp(四)红榜上的彝族名字
nbsp阅卷期间,木呷的试卷引起了主考官、四川学政张之洞的注意。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向来主张34;经世致用34;,看到木呷的策论后,他拍案叫绝:34;此子虽出身草莽,却有经世之才!其言朴实,其策可行,比那些空谈义理的腐儒强多了!34;在他的力荐下,木呷的试卷被评为第三场最优,最终高中举人,位列全省第十七名。
nbsp放榜那天,木呷挤在人群中,一遍遍地在红榜上寻找自己的名字。当看到34;木呷34;二字时,这个来自凉山的汉子激动得泪流满面,他朝着家乡的方向深深鞠躬,仿佛能看到部落里亲人的笑脸。消息传回凉山,整个部落沸腾了,人们杀牛宰羊,欢庆了三天三夜。部落首领说:34;木呷让我们知道,彝人也能走出大山,也能被天下人认可。34;
nbsp中举后,木呷没有留在成都做官,而是回到了凉山,用自己的俸禄创办了第一所汉彝双语学堂。他亲自授课,教彝族子弟学习汉字,也向汉族商人学习彝语,成为了汉彝文化交流的使者。晚年时,木呷常对学生们说:34;成都贡院的红墙,是我见过最高的墙,也是最矮的墙——它高得让人心生敬畏,却又矮得能让每个有梦想的人翻越。34;
nbsp四、红墙内外: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
nbsp成都贡院的红墙,高约三丈,长近百米,墙上爬满了爬山虎,春夏时节绿意盎然,秋冬之际则露出斑驳的朱红底色。这道红墙,不仅是物理上的界限,更是科举制度下人生境遇的分水岭——墙内是寒窗苦读的煎熬,墙外是命运揭晓的悲欢。
nbsp(一)放榜日的悲喜交加
nbsp乡试放榜通常在九月初,这一天被称为34;桂榜日34;(因八月桂花盛开,故乡试又称34;桂科34;)。天还没亮,贡院红墙外就挤满了人,考生们翘首以盼,亲友们则在一旁焦急等待。当差役们扛着写满名字的红榜走出贡院,将其张贴在墙上时,人群瞬间沸腾。
nbsp中举的考生往往会喜极而泣,有的当场跪倒在地,朝着家乡的方向磕头;有的与同榜考生相拥庆祝,相约34;他日同朝为官34;;还有的被亲友簇拥着,直奔酒楼设宴庆祝。道光年间,有位来自绵竹的考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太过激动,竟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出怀里的笔墨,在红墙上写下34;不负此生34;四字。
nbsp而落榜的考生,则各有各的落寞。有的默默转身,低着头挤出人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的盯着红榜看了许久,喃喃自语34;为何不是我34;;甚至有考生因屡试不第,当场撕毁自己的文章,痛哭失声。但更多的人,在短暂的失落过后,会握紧拳头,暗下决心34;明年再来34;。
nbsp(二)老秀才的十五次赶考
nbsp在贡院的历史上,有一位老秀才的故事被代代相传。他叫王汝霖,来自新都,从二十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到六十岁第十六次走进贡院,整整考了四十年。前十五次,他都名落孙山,但从未放弃。
nbsp王汝霖家境贫寒,每次赶考都要步行数百里到成都,住在贡院附近最便宜的客栈里,每天只吃两顿稀饭。有人劝他:34;你都考了这么多次,何必再折腾?34;他总是笑着说:34;读书不是为了中举,中举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就算考不上,能在贡院里写一篇策论,也算是不负所学。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第十六次考试时,王汝霖已经六十岁,头发花白,走路都有些蹒跚。同号舍的年轻考生见他写字手抖,便主动帮他研墨。考完后,他对年轻人说:34;我这辈子没中举,不后悔。你看这贡院的红墙,每年都有新的名字,但墙还是这道墙。就像我们读书人,不管中不中举,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是值得的。34;
nbsp令人唏嘘的是,这一年王汝霖依然落榜了。放榜那日,他没有像年轻时那样挤到红墙前细看,只是在街角的茶摊坐下,点了一碗最便宜的盖碗茶,听着周围考生的欢呼与叹息。有相熟的差役过来告诉他结果,他只是点点头,付了茶钱,慢慢朝着客栈走去。
nbsp回到客栈收拾行囊时,同屋的年轻考生见他落寞,忍不住安慰:“老先生,您这股劲头,比中举还让人敬佩。”王汝霖笑了笑,从包袱里拿出一叠泛黄的文稿,那是他四十年来写下的考场文章。“你看这些字,有的是在号舍里蘸着汗水写的,有的是在油灯下就着月光改的,它们比功名实在。”他把文稿仔细捆好,又从怀里摸出一本破旧的《论语》,“明年我还来,不是为了中举,是为了对得起这书里的字,对得起自己这颗心。”
nbsp可惜天不遂人愿,第二年开春,王汝霖在乡中教书时突发急病,没能再赴考场。他去世后,学生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藏在枕下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吾生有涯,学无涯,考场虽小,天地甚大。”后来,有学生考上举人,特意在贡院红墙上写下了这句话,以此纪念这位执着的老秀才。
nbsp(三)贡院里的温情瞬间
nbsp科举制度虽严苛,却也藏着不少温情。成都贡院的差役中,有位姓周的老兵,在贡院值守了三十年,见证了无数考生的悲欢。他见多了贫寒学子的窘迫,常常悄悄施以援手。有一年乡试,一位来自酉阳的考生因盘缠用尽,连续两天只靠喝水充饥,在号舍里晕了过去。周老兵发现后,没有声张,而是从家里带来妻子做的馒头和咸菜,悄悄从号舍缝隙塞了进去。后来这位考生中了举,特意带着厚礼来谢周老兵,却被他婉拒:“我只是见不得读书人受苦,你好好做官,对得起百姓,就是谢我了。”
nbsp贡院的考官们,也并非都是刻板的腐儒。光绪年间,有位主考官叫吴棠,他在阅卷时发现一份答卷文采平平,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真诚。考生在文章中写道:“吾家有母,年七十,卧病在床,吾若中举,非为功名,只为能请良医为母治病。”吴棠看后深受触动,虽未将其取中,却悄悄派人送去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封推荐信,让考生能为母亲治病。
nbsp更令人动容的是考生之间的情谊。同治年间,有两位来自南充的考生,既是同乡又是同窗,结伴来成都赶考。第一场考试时,其中一位考生突发腹痛,另一位二话不说,放下笔就去请医官,又守在号舍外照顾他,自己耽误了答卷。后来那位生病的考生觉得愧疚,他却说:“功名可再考,兄弟情分不能丢。”多年后,两人都未中举,却在家乡合办了一所学堂,培养出了不少学子。
nbsp五、岁月留痕:贡院的消逝与文脉的延续
nbsp(一)最后的乡试与红墙的落寞
nbsp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走到了尽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消息传到成都,贡院里一片唏嘘。有人惋惜,有人欢呼,更多的人则是茫然——那道红墙,那些号舍,那些延续了数百年的规矩,突然就失去了意义。
nbsp成都贡院的最后一场乡试,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的。这场考试少了往日的庄严,多了几分悲壮。考生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秀才,也有穿着新式洋装的年轻人。考题也变了,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论西学东渐与中学之存废”“议川汉铁路修建之利弊”,透着新时代的气息。
nbsp考试结束后,贡院的号舍渐渐空置,红墙上的爬山虎越长越密,几乎遮住了朱红的底色。差役们陆续散去,只有几位老兵还守着空荡荡的院子,偶尔有路人进来参观,他们便指着那些号舍,讲述过去的故事。
nbsp(二)从贡院到学堂:文脉的新生
nbsp民国初年,成都贡院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成都石室联合中学的前身之一)。虽然贡院不在了,但这片土地上的文脉却以新的形式延续着。
nbsp学校的操场上,曾是贡院的号舍区,学生们在这里跑步、打球,朝气蓬勃;教室里,取代“四书五经”的是数学、物理、外语,年轻的学子们讨论着科学与民主,眼中闪烁着与当年贡院考生一样的光芒。
nbsp有位曾在贡院当过差役的老人,后来在学校里当门房。他常常给学生们讲起贡院的故事,讲那些在号舍里奋斗的学子,讲红墙上的墨痕,讲老秀才王汝霖的执着。学生们听得入迷,有人问:“科举废除了,那些读书人的梦想是不是就落空了?”老人摇摇头说:“梦想从来不会落空,只是换了条路走。以前是考中举人为国效力,现在是学新知识建设国家,都是一样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三)记忆中的红墙与不灭的梦想
nbsp如今,在成都文庙西街旁,早已找不到贡院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学校。但当地的老人们,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关于贡院的点滴。
nbsp80多岁的李大爷,小时候曾在贡院旧址附近玩耍,他记得祖母告诉他,当年乡试放榜时,红墙外挤满了人,卖小吃的、算卦的、报喜的,比过年还热闹。“我祖母说,她见过有人中了举,被人抬着游街,红绸子挂满身,那叫一个风光。也见过有人落了榜,蹲在墙根儿哭,哭得直不起腰。”
nbsp在成都地方志办公室,保存着一些关于贡院的文物:一块刻着“明远楼”字样的残碑,几枚考生用过的砚台,还有一张泛黄的号舍分布图。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远去的历史,却也在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永远不会改变。
nbsp就像当年贡院红墙上那些难以褪去的墨痕,它们是梦想的印记,是青春的证明,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象征。那些在贡院里奋斗过的学子们或许早已远去,但他们身上那种“十年寒窗,不负韶华”的精神,那种“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韧劲,早已融入了巴蜀大地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新的“考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
nbsp成都贡院虽然消失了,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如同文庙西街旁的榕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喜欢。
第234章 成都贡院:红墙内的千年文脉与学子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