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3章 夏铭:寒门学子的水利情缘[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清代中晚期的巴蜀大地上,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孕育了无数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一位寒门学子从码头纤夫之子到一代治水能吏的传奇人生。他叫夏铭,一个名字如同他的人生般,在历史长河中虽不耀眼夺目,却以坚韧的光芒照亮了一方百姓的生路。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理想照进现实的动人赞歌。

    nbsp码头风雨:寒门少年的求学微光

    nbsp涪州码头的石阶,被江水浸泡了千年,也被纤夫的草鞋磨得光滑如玉。道光十二年的一个清晨,薄雾还未散尽,一个瘦小的身影便已穿梭在忙碌的码头间。他叫夏铭,那年刚满八岁,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褂,正帮着父亲收拾纤绳。他的父亲夏老实,是码头最资深的纤夫之一,黝黑的脊背像一块被江水冲刷多年的礁石,刻满了岁月的沟壑。

    nbsp命运的底色:江水边的苦涩童年

    nbsp夏铭的记忆里,母亲的面容总是模糊的。在他四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纤夫的营生朝不保夕,遇上枯水期,连顿饱饭都成奢望。夏铭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码头打转,学会了辨认江水的涨落,懂得了看天色判断风向,更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nbsp码头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有扛货的脚夫、叫卖的小贩、醉酒的水手,也有偶尔经过的文人墨客。夏铭最羡慕的,是那些穿着长衫、手摇折扇的读书人。他们不必像父亲那样弯腰弓背,不必在烈日暴雨下挣扎,只凭一支笔就能换来体面的生活。每当有书生在码头的茶肆歇脚,夏铭总会悄悄凑过去,听他们谈论孔孟之道、天下大事,那些陌生的词汇像种子一样落在他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nbsp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却只能无奈地叹气。34;明儿,咱是拉纤的命,读书是富家子弟的事,咱想不得。34;夏老实抚摸着儿子枯黄的头发,声音里满是愧疚。他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能早日长成壮汉,接过自己的纤绳,至少能凭力气混口饭吃。但夏铭总是低着头,小声说:34;爹,我想认字,认了字就能看懂码头的告示,就知道哪里水深,哪里能靠岸了。34;

    nbsp窗外的课堂:不请自来的旁听生

    nbsp转机出现在夏铭十岁那年。镇上的举人老爷在码头附近的文昌宫开办了一家私塾,招收镇上的富家子弟读书。私塾的窗户正对着码头的货场,夏铭每天帮父亲送完货,就会偷偷溜到窗下,踮着脚听先生讲课。

    nbsp教私塾的是位姓秦的老秀才,年过花甲,戴着一副老花镜,讲起课来摇头晃脑,十分投入。他教的《三字经》《论语》,夏铭听着似懂非懂,却觉得那些抑扬顿挫的语调像江水的涛声一样动听。他把听到的句子记在心里,回到家就用树枝在地上反复书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着给私塾送水的机会,向相熟的学生请教。

    nbsp有一次,秦先生讲到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4;,窗外的夏铭听得入神,竟跟着念出了声。秦先生愣了一下,推开窗户,看到了那个衣衫褴褛、满脸泥污的少年。34;你是谁?为何在此偷听?34;秦先生问道。夏铭吓得连忙跪下,结结巴巴地说:34;先生恕罪,我...我想认字。34;

    nbsp秦先生打量着他,见他虽然瘦弱,眼神却格外明亮。34;你可知我讲的是什么意思?34;秦先生又问。夏铭想了想,回答道:34;先生是说,学会了东西,常常去温习,是很快乐的事。就像我爹拉纤,练熟了脚步,就不会被绳子绊倒。34;这个朴素的比喻让秦先生哑然失笑,他没想到一个码头少年能有如此悟性。

    nbsp从那以后,秦先生破例允许夏铭免费旁听。他还送给夏铭一本破旧的《千字文》,叮嘱他:34;读书不在衣衫,而在心意。你若真心向学,我便教你。34;夏铭捧着那本字迹模糊的书,如获至宝,连夜找了块木板当书桌,在昏暗的油灯下一字一句地抄写。

    nbsp藏的草棚:与典籍为伴的岁月

    nbsp为了能更方便地读书,夏铭想到了一个主意。镇上的文昌宫后院有座破旧的藏,里面堆放着许多废弃的书籍,常年无人打理。夏铭找到掌管藏的老道士,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帮忙整理书籍,只求能在楼旁搭个草棚居住。老道士见他老实勤快,便答应了。

    nbsp于是,夏铭在藏西侧的墙角搭起了一个简陋的草棚,用茅草当顶,用竹片当墙,里面只放了一张木板床和一张破桌子。白天,他帮着老道士修补虫蛀的书籍,擦拭蒙尘的书架,将散乱的典籍分门别类;晚上,他就着一盏油灯,在草棚里苦读秦先生教的功课,常常读到深夜。

    nbsp藏里的书籍大多是儒家经典,但也有一些天文、地理、农桑方面的杂书。夏铭对这些实用的书籍格外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记载山川河流的图谱,总能让他联想到涪州码头的江水。他常常对着一幅《蜀江水道图》出神,想象着长江从雪山奔流而下,穿过峡谷险滩,最终汇入大海的景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老道士见他对地理书籍情有独钟,便对他说:34;这些书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你看这江水,看似无情,实则有章可循。懂得了水的性情,才能驾驭它。34;夏铭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水利相关的记载,虽然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份兴趣将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nbsp在藏的五年里,夏铭通读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也涉猎了《水经注》《农政全书》等实用典籍。他的学问日渐精进,秦先生时常在课堂上表扬他:34;夏铭虽出身寒微,但其志可嘉,其学可赞。你们这些富家子弟,当以他为榜样。34;那些曾经嘲笑夏铭的同学,也渐渐对他生出敬佩之情。

    nbsp古籍奇缘:《巴蜀舆地志》的启示

    nbsp道光十七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呼啸,吹得草棚的茅草瑟瑟发抖。夏铭正在藏整理一批刚收来的旧书,准备分门别类后入库。在阁楼最角落的一个木箱里,他发现了一叠用麻布包裹的书籍,上面布满了厚厚的灰尘,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没人动过了。

    nbsp尘封的宝藏:意外发现的治水秘籍

    nbsp夏铭好奇地吹去灰尘,打开麻布,里面是一部线装古籍,封面已经泛黄发黑,上面用篆书写着四个大字:《巴蜀舆地志》。34;舆地志34;是古代的地理书,但这部书的装订格外厚实,看起来内容并不简单。

    nbsp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一股陈旧的纸张气味扑面而来。开篇写道:34;巴蜀之地,水脉纵横,利在舟楫,害在洪涝。先民治水,历经千年,得失成败,皆在此书。34;夏铭心中一动,继续往下翻看,只见书中详细记载了四川、重庆地区的江河分布、水文特征、气候规律,甚至还有各个朝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图谱,从都江堰到通济堰,从嘉陵江堤到沱江闸口,无不绘制精细,标注详实。

    nbsp更让夏铭惊喜的是,书中不仅有工程记载,还有大量古人治水的经验总结。比如在讲到治理洪水时,书中提出34;疏堵结合,因势利导34;的理念,认为34;水之为物,聚则为害,散则为利,如人之血脉,通则不痛,滞则为病34;。在讲到堤坝建设时,书中强调3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34;,主张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筑坝材料,34;石质山峡宜筑石堤,沙质平原宜筑土坝,沼泽湿地宜植柳固堤34;。

    nbsp这些文字像一道光,照亮了夏铭的思绪。他想起涪州码头每年汛期时的景象:江水暴涨,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百姓流离失所。父亲曾告诉他,有一年洪水特别大,冲走了码头的半个货场,还淹死了好几个纤夫。那时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而这部书中的记载,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与水抗争、为民造福的可能。

    nbsp日夜研读:与古人对话的时光

    nbsp从那天起,夏铭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读《巴蜀舆地志》上。他白天整理藏书时,只要有空就拿出书来翻看;晚上回到草棚,更是对着油灯读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查阅藏里的其他地理书籍,或者向秦先生请教。

    nbsp秦先生见他对水利如此痴迷,便对他说:34;治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有实践经验。你生于江边,长于码头,对水的性情本就比常人熟悉,若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将来或许能有一番作为。34;

    nbsp夏铭听从秦先生的建议,开始将书中的记载与涪州的实际情况对照。他发现,书中记载的涪州段长江水文特征与现实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书中提到的一处叫34;黑石滩34;的险滩,如今已经因为泥沙淤积而变得平缓;而一处曾经的平缓水域,却因为河道变迁形成了新的险滩。这些发现让他明白,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治水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nbsp为了验证书中的记载,夏铭利用帮码头送货的机会,沿着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江水的流速、水位的变化、河岸的土质、植被的分布,还向老纤夫、渔民打听各段河道的历史变迁和水情特点。有一次,为了考察一处古代水闸的遗址,他独自划船逆流而上,走了整整三天,回来时晒得黝黑,脚上磨出了水泡,却依然兴奋地向秦先生讲述自己的发现。

    nbsp在研读和考察的过程中,夏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水思路。他认为,治水的关键在于34;知水34;和34;用水34;:首先要了解水的性情,掌握其运行规律;然后要根据水的规律,兴修水利,既防其害,又用其利。他在笔记本上写道:34;水者,天地之血脉也。治之者,当如良医,知其病源,施之良药,使其畅行无阻,滋养万物。34;

    nbsp科举之路:以治水之志为灯

    nbsp道光二十年,秦先生鼓励夏铭参加科举考试。34;你有如此才学,不应埋没于码头草棚。去考科举吧,只有进入仕途,才能有机会施展你的治水抱负,为百姓做更多的事。34;秦先生的话,坚定了夏铭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备考的日子是艰苦的。他白天依旧在藏干活,晚上则在油灯下攻读科举所需的经史子集。但与其他考生不同的是,他总能从经史中读出与水利相关的智慧。比如读到《尚书·禹贡》中大禹治水的记载,他会联想到《巴蜀舆地志》中提到的治水方法,比较两者的异同;读到《孟子》中3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4;的观点,他会思考如何在治水过程中始终以百姓利益为重。

    nbsp道光二十二年,夏铭告别父亲和秦先生,前往重庆府参加乡试。临行前,父亲把多年攒下的几两银子塞到他手里,哽咽着说:34;明儿,爹没本事,只能帮你这些。你要是考中了,就别再回这码头了。34;夏铭含泪点头,他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个人的前途,更是父亲的期望和百姓的福祉。

    nbsp乡试的题目是34;论治水之道34;,这恰好是夏铭最擅长的领域。他结合《巴蜀舆地志》中的记载和自己的实地考察经验,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提出了34;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综合治理34;的治水理念,还列举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考官读了他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绝,称赞道:34;此文既有古籍依据,又有实践经验,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实为难得的佳作。34;

    nbsp最终,夏铭以重庆府乡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举,消息传到涪州,码头的百姓都为他高兴。夏老实更是逢人就说:34;我儿子中举了!他以后要去治水了!34;秦先生也亲自来到草棚,为他祝贺:34;我就知道你能行。记住,中举只是开始,你的志向,是要像李冰那样,为百姓开凿出幸福的源泉。34;

    nbsp中举后的夏铭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知道,要实现治水的抱负,还需要更高的平台。他继续苦读,于道光二十五年赴京参加会试,最终考取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虽然这个职位与水利无关,但夏铭并不气馁,他利用在京城的机会,广泛搜集各地的水利资料,拜访治水专家,为将来的实践做着准备。

    nbsp江南治水:34;活李冰34;的担当与智慧

    nbsp咸丰元年,江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暴雨连绵不绝,长江、淮河水位暴涨,堤坝溃决,良田被淹,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灾情十分严重。朝廷震怒,急调官员前往治水,夏铭因熟悉水利知识,被任命为江南治水副总管,协助总管处理救灾事宜。

    nbsp临危受命:踏上治水前线

    nbsp接到任命时,夏铭正在

第233章 夏铭:寒门学子的水利情缘[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