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3章 夏铭:寒门学子的水利情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翰林院整理一份关于黄河水患的资料。他深知江南水灾的严重性,也明白此行责任重大。临行前,他特意带上了那部《巴蜀舆地志》,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

    nbsp抵达江南灾区后,眼前的景象让夏铭心如刀绞:浑浊的洪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只露出屋顶和树梢;灾民们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一些地方的堤坝还在不断坍塌,洪水继续蔓延。治水总管是一位年老的官员,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早已手足无措,见到夏铭,仿佛见到了救星。

    nbsp34;夏大人,你可来了!这水势太猛,堤坝屡修屡溃,我实在是没办法了。34;老总管焦急地说。夏铭安慰道:34;大人莫急,我先去勘察灾情,再做打算。34;

    nbsp接下来的几天,夏铭冒着风雨,乘坐小船在灾区巡查。他仔细观察水势,测量水位,查看堤坝的受损情况,向当地百姓了解历史水情和水利设施状况。他发现,江南的水灾之所以如此严重,除了降雨量过大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河道淤塞严重,水流不畅;二是堤坝修建不合理,有的地方堤坝过高过密,导致水流受阻,有的地方却堤坝薄弱,不堪一击。

    nbsp更让他气愤的是,一些地方豪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河道上私自筑坝,拦截水流灌溉自家田地,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重了水灾。当地官员因为畏惧豪强势力,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nbsp疏堵结合:古人智慧的现代实践

    nbsp根据勘察的结果,夏铭提出了一套治水方案:首先拆除豪强私自修建的堤坝和不合理的官方堤坝,疏通淤塞的河道和支流;然后加固薄弱地段的堤坝,修建新的排水渠;最后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水库,调节洪水。

    nbsp这个方案一提出,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有人说:34;拆除堤坝太危险了,万一洪水更大怎么办?34;有人说:34;那些豪强势力庞大,我们惹不起。34;连老总管也犹豫地说:34;夏大人,要不还是稳妥些,先加固堤坝吧?34;

    nbsp夏铭坚定地说:34;各位大人,现在的问题不是堤坝不够,而是水流不畅。就像人得了肠梗阻,光用手按住肚子是没用的,必须疏通肠道。《巴蜀舆地志》中说39;疏堵结合,因势利导39;,正是这个道理。至于豪强,他们为了私利损害百姓,我们身为朝廷官员,岂能畏惧?我治的是水,救的是人,怕什么豪强?34;

    nbsp为了推行自己的方案,夏铭亲自拜访了江南巡抚,陈述利弊。他说:34;大人,若不及时疏通河道,洪水将持续蔓延,届时不仅百姓遭殃,朝廷的赋税也将大受影响。至于豪强,若朝廷能借此机会打击其气焰,还能整顿地方吏治,一举两得。34;巡抚被他的言辞打动,决定支持他的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得到巡抚的支持后,夏铭立即行动起来。他亲自带领士兵和民工,拆除私自筑坝。有个姓王的豪强,不仅拒绝拆除,还派人殴打治水民工。夏铭毫不畏惧,当即下令将打人者抓起来,并上奏朝廷弹劾王姓豪强。朝廷很快批复,将王姓豪强革去功名,没收部分家产用于救灾。这一下,其他豪强再也不敢阻挠,纷纷主动拆除了私坝。

    nbsp拆除私坝后,夏铭又组织人力疏通河道。他根据《巴蜀舆地志》中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察,制定了详细的疏通方案:对于淤塞严重的河段,采用34;深挖浅淘34;的方法,即河道中心深挖,两岸浅淘,既保证了水深,又保护了河岸;对于弯曲的河段,采用34;裁弯取直34;的方法,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淤积。

    nbsp在加固堤坝时,夏铭也借鉴了古人的智慧。他要求堤坝必须34;夯土为芯,砌石为表34;,即内部用夯实的黄土,外部用坚硬的石块,既保证了堤坝的坚固性,又防止了渗水。他还在堤坝上种植柳树,利用柳树的根系固堤,这也是《巴蜀舆地志》中推荐的方法。

    nbsp众志成城:洪水退去后的新生

    nbsp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治水工程终于取得了成效。随着河道的疏通和堤坝的加固,肆虐的洪水开始缓缓退去,露出了淤积的农田和残破的村庄。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退水后的土地上时,许多灾民忍不住跪在地上,朝着天空叩拜,泪水混合着泥水滚落——那是绝望后的重生,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治水队伍的感激。

    nbsp夏铭站在新修的堤坝上,望着远处渐渐显露的田埂和炊烟,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三个多月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在工地上指挥施工,晚上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研究图纸、调配物资,脚上的草鞋磨破了好几双,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茧子和裂口。有一次,他为了查看一处堤坝的渗漏情况,不慎跌入冰冷的洪水中,被手下救起后发了高烧,却只躺了一天就挣扎着起来继续工作。

    nbsp34;夏大人,您都三天没合眼了,好歹歇会儿吧。34;身边的亲兵心疼地劝道。夏铭摆了摆手,指着不远处正在返家的灾民说:34;你看他们,终于能回家了。我这点累算什么?34;

    nbsp洪水退去后,重建家园的工作立刻提上了日程。夏铭深知,治水不仅是堵住洪水,更要让百姓能安稳度日。他奏请朝廷拨款,用于灾民的安置和农田的修复;又组织工匠帮助百姓重建房屋,要求房屋选址必须高于历史最高水位,避免再次受灾。

    nbsp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夏铭还根据《巴蜀舆地志》中34;水退即耕,抢种晚秋34;的记载,指导百姓抢种荞麦、萝卜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他从外地调来优良种子,请来农技师传授种植技术,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教百姓如何改良被洪水浸泡过的盐碱地。

    nbsp江南的百姓们被夏铭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都亲切地称他为34;活李冰34;。有个老农带着自己种的蔬菜来到治水指挥部,拉着夏铭的手说:34;夏大人,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要不是您,我们早就成了水里的鱼了。34;夏铭连忙扶起老农,笑着说:34;老人家,治水是朝廷的本分,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只要大家能好好过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34;

    nbsp在夏铭的主持下,江南地区很快恢复了生机。曾经被洪水淹没的农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倒塌的房屋被一座座崭新的瓦房取代,集市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为了纪念这次治水的成功,当地百姓自发在堤坝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34;夏公治水,泽被万民34;八个大字,石碑的背面则详细记载了治水的经过和夏铭的功绩。

    nbsp朝廷得知江南治水成功的消息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夏铭,将他升为江南治水总管,并赏赐白银千两。面对嘉奖,夏铭却十分淡然,他将大部分赏赐都分给了治水有功的民工和贫困的灾民,自己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用来购买水利书籍和工具。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34;治水非一人之功,乃万民之力。臣只是尽了分内之责,不敢居功。望朝廷今后能重视水利,常修常补,防患于未然,则百姓幸甚,国家幸甚。34;

    nbsp涪州归田:桑梓情深的晚年岁月

    nbsp同治三年,年近六旬的夏铭因积劳成疾,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码头边的瘦弱少年,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皱纹,头发也已花白,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透着坚韧和智慧。朝廷念及他治水有功,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赏赐他34;太子少保34;的虚衔,让他荣归故里。

    nbsp重返故地:不变的长江情

    nbsp回到涪州的那天,码头挤满了迎接的百姓。他们中有当年认识夏铭的老纤夫,有曾受他资助的贫困学子,也有听闻他治水功绩的年轻人。当夏铭乘坐的小船靠岸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子,跟着大人们一起喊着34;夏大人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夏铭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长衫,缓步走下船,对着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34;各位乡亲,夏铭回来了。34;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许多人红了眼眶。他的父亲夏老实早已去世,秦先生和老道士也相继离世,但看到眼前熟悉的码头、江水和笑脸,夏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里是他的根,无论走多远,终究要回到这里。

    nbsp回到涪州后,夏铭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主动向州官请缨,主持修缮当地的水利工程。涪州虽然地处长江上游,水灾不如江南严重,但由于年久失修,一些灌溉渠和防洪堤早已破败不堪,每逢雨季,低洼地区还是会被淹。

    nbsp34;夏大人,您都辛苦了一辈子,就别再操劳了。34;州官劝道。夏铭摇摇头,指着窗外的长江说:34;这条江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涪州百姓。我这辈子跟水打交道,离不开它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福气。34;

    nbsp薪火相传:水利智慧的延续

    nbsp修缮水利工程的同时,夏铭更注重培养年轻人。他在当年自己搭建草棚的地方,创办了一所34;水利学堂34;,招收当地的贫寒子弟,免费教授水利知识。学堂的教材,除了《巴蜀舆地志》和他自己编写的《治水浅说》,还有他多年来积累的治水笔记和图谱。

    nbsp在学堂里,夏铭常常亲自授课。他不像一般的先生那样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水利原理。他会带着学生们去江边观察水情,教他们如何测量水位、判断水流速度;会带他们去查看古老的水利工程,讲解其中的设计智慧;还会让他们动手制作简易的水利模型,理解堤坝、水闸的工作原理。

    nbsp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34;先生,您当年在江南治水,就不怕那些豪强报复吗?34;夏铭笑了笑,指着江水说:34;你看这长江水,遇到礁石会绕过去,但最终还是会奔向大海。做人也一样,要懂得变通,但更要有自己的方向和坚持。我治水是为了百姓,问心无愧,自然不怕别人报复。34;

    nbsp他常对学生们说:34;读书不是为了当官享福,是为了有本事解决问题。就像这长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关键看你怎么引导。你们将来若是当了官,要记住3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9;的道理,心里装着百姓,才能坐稳官位;若是做了工匠,要用心修好每一处水利,让水造福于民,而不是为祸一方。34;

    nbsp在夏铭的教导下,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优秀的水利人才,有的在官府负责水利工程,有的成为民间水利工匠,将他的治水理念和智慧传承了下去。

    nbsp最后的时光:与江水相伴的归宿

    nbsp光绪元年,夏铭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依旧坚持每天去江边走走,看看水情,问问水利工程的情况。有一天,他在学生的搀扶下,登上了新修的防洪堤,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忽然笑着说:34;这条江,我看了一辈子,还是看不够啊。34;

    nbsp学生们知道,先生对长江的感情,早已融入了血脉。他们轻声问:34;先生,您还有什么嘱咐吗?34;夏铭想了想,说道:34;我死后,就把我葬在江边,让我能永远看着这条江,看着你们把水利做好,看着百姓们安稳度日。34;

    nbsp不久后,夏铭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按照他的遗愿,百姓们把他葬在了涪州码头附近的山坡上,墓碑朝着长江的方向,上面没有刻任何官衔,只写着34;水利人夏铭之墓34;七个字。

    nbsp下葬那天,涪州的百姓几乎都来了,码头边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他们没有哭,只是默默地站着,望着墓碑和远处的长江,仿佛在聆听一位老人与江水的对话。

    nbsp许多年后,涪州的水利工程几经修缮,却始终延续着夏铭的理念;34;水利学堂34;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才,将他的智慧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而34;活李冰34;的故事,也在长江两岸流传不息,成为寒门学子奋发向上、为官者为民造福的精神象征。

    nbsp站在今日的涪州码头,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仿佛还能看到那个瘦弱的少年在私塾窗外偷听,看到那个青年在藏的油灯下苦读,看到那个中年人在江南的洪水中指挥若定,看到那个老者在江边对学生们循循善诱。他的一生,如长江水般平凡,却又因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对百姓的担当、对水利的热爱,而变得不凡。

    nbsp这,就是夏铭——一个寒门学子与水利的不解情缘,一段关于理想、责任与传承的动人传奇。

    喜欢。

第233章 夏铭:寒门学子的水利情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