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0集:改进计划再次制定[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从今天起,所有测试数据自动归档到这里。”他说,“谁要看,随时调。老陈每天早上六点发简报,问题不藏抽屉里,摆在桌面上。”

    nbsp老陈点头:“这池子,越用越清。”

    nbsp“不是清不清的问题。”刘好仃看着屏幕,“是别让问题在暗处长毛。”

    nbsp会议继续推进。

    nbsp任务拆解开始。小吴负责3D打印三组不同参数的模拟件,一组角度收窄1.5°,一组2°,一组2.5°,对比进槽顺滑度;老陈协调设备组,把高频力值采集仪和声波传感器调成双班运行,确保72小时内完成疲劳模拟测试;刘好仃自己则要写一份《微干涉消除技术说明》,作为后续工艺调整的依据。

    nbsp“两班倒没问题。”老陈说,“但仪器连续跑三天,散热压力大。”

    nbsp“加个临时风扇。”刘好仃说,“我让小李从仓库搬台工业扇来,对着机箱吹。再不行,轮流停机降温,宁可慢点,也不能烧了设备。”

    nbsp小吴皱眉:“0.3毫米的弧,模具能做出来吗?量产会不会崩刀?”

    nbsp“先打样。”刘好仃说,“能做出一件,就能做出一万件。咱们不赌工艺上限,只求把路铺平。”

    nbsp他走到样品架前,拿起一枚深冷后的护角,指尖沿着导斜面缓缓划过。那道曾经卡住的边缘,现在摸起来依旧有些许滞涩,像冬天早晨没热起来的车引擎。

    nbsp“它想进去。”他说,“只是门缝小了那么一丁点。”

    nbsp“所以我们得开门。”小吴接话。

    nbsp“或者,让它瘦一点。”老陈笑了。

    nbsp刘好仃没笑,但眼神亮着。他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修模,而是一次对“快”的重新定义。快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是工人手套里那根冻僵的手指,还能一推到底的底气。

    nbsp会议结束前,计划表最终定稿。

    nbspnbsp**48小时后**:首次评审会,三组结构样件完成打印与初步测试

    nbspnbsp**72小时后**:确定最优参数,移交模具组准备改模

    nbspnbsp**同步进行**:装配引导方案可行性评估,应力释放槽耐久模拟

    nbsp刘好仃在文档末尾签上名字,时间标注为下午四点十七分。

    nbsp散会后,他没回工位,而是去了测试间。高频摄像机正待机,镜头对准装配台,像一只睁着的眼睛。他把新样件放上夹具,手动调整了微距焦距,确保能拍到导斜面接触卡槽的瞬间。

    nbsp“明天开始,咱们要看的不是结果。”他自言自语,“是它怎么卡住的,又是怎么挣开的。”

    nbsp小吴进来送打印参数,听见这句话,愣了一下。

    nbsp“老刘,你刚才说……要看它怎么挣开?”

    nbsp刘好仃没回头,只把摄像机的录制模式从“常规”调到了“超频捕捉”。

    nbsp“对。”他说,“人会累,机器会冷,但路顺了,总能走出去。”

    nbsp他按下录制键,红灯亮起。

    nbsp镜头对准护角顶部,一粒灰尘正缓缓滑落。

    喜欢。

第1250集:改进计划再次制定[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