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靖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整个江南难忘今宵[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严嵩没有想到,当时他在浙江时曾有的念头,到此刻被张孚敬正式提了出来。

    严府见客的花厅里,今夜坐着四人。

    其中两人和严嵩,都有点门生的关系在里面,一人正是京察时在南京吏部任郎中有功劳、去年底大换届后升任北京吏部考功司正四品总司的徐阶,另一人却是去广东市舶司担任提举、如今升任北京户部浙江清吏司总司的聂豹。

    他们两个在今晚的众人里,官品最低。

    严嵩是主人,其他人都是客。但吴廷举可是领工部事的国务大臣,他就坐在严嵩旁边。

    另一人更是与唐顺之一同多得定国安民科魁首、获封了长平伯的李默,当时就从区区一个主事升官到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如今更已是正三品的右副都御使。

    除了才干不一般,这也是他在户部广东清吏司担任了那么久的主事、一直被吴廷举压着舍不得升官的补偿吧。

    “这么说,吴国务事先也不知了?张国务以治河为由,我还以为至少吴国务是知道的……”

    回想着朝会上其他国务都显得有些愕然的情形,严嵩的猜测在吴廷举的回答里得到了证实。

    吴廷举心中的不痛快并没在脸上表现出来,只是淡淡地说道:“陛下都说了,兹事体大。如今,也只是先投石问路罢了。即便国务诸臣,只怕也并不尽然赞同此举。”

    严嵩表面上只是附和了一句:“岂止投石问路,简直石破惊天……”

    他心里的惊涛海浪并非为此,而是因为吴廷举给他的确认证实的内容:这事大概只有费宏与张孚敬事先商议了一下。

    费宏是现在的总宰,他已经连任了一届。此前所有人都判断费宏绝对会请辞,这次他连任了,所有人依旧坚信费宏两年后一定会请辞——这回就算皇帝再怎么劝,他也不敢继续留任的。只一届,就熬走了那么多老臣。再有三年,毛纪、张子麟、吴廷举、王宪这些人还有什么盼头?

    但是,费宏竟然现在就跟张孚敬一起推动这样的大事了,简直是要把这件事作为新旧两任首辅之间交接的抓手。

    大家都算着年龄,张孚敬已经虚岁五十五了,两年后就是五十七。他接任总宰的可能性虽然相当大,但其他人难道就没有想法了吗?

    严嵩倒还好,他觉得自己的身子骨还不错,今年才刚刚虚岁五十,所以他觉得自己可以再等五年甚至八年。

    王宪和陈九畴倒还好,只怕更多因为筹备将来的北征而成为国务大臣,一个领吏部事一个领兵部事。但毛纪呢?张子麟和吴廷举呢?

    吴廷举这时候平静地说道:“自然是石破惊天。蒙元大汗殒命大明,两国之间迟早一场生死大战。青海易主之后,南京国本所在的议论不绝于朝野。当此之时,竟还有撤南直隶而设布政使司之议。三五日间,消息传到南直隶,那可就热闹了。”

    他说到最后,语气也从平静变成了有一些笑意。

    严嵩也只是笑了笑,随后问向其他人:“长平伯,子升,文蔚,三位觉得此事能成吗?”

    “此事,只怕是必须成的。”

    说话的是李默。在广东清吏司任主事时,他顶头的三任户部尚书分别是杨潭、吴廷举和张恩,吴廷举后来又去总督广东,张恩则从广东左布政使升任的户部尚书。可以说,李默的仕途是和新法密切绑定的,甚至是和如今隐隐形成的广东派系密切绑定的。

    真要论的话,吴廷举应该是广东派系重要的一员,张孚敬应该全力争取吴廷举的支持。但现在,吴廷举却在严嵩府上,和他交流这件事的走向。

    而聂豹这个在广东市舶司做过提举的同样如是,他自然也算广东派系。

    严嵩听到李默这样说,“哦”了一声:“为何必须成?”

    “南京和三省督粮,是我在负责。”李默这个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平静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苏州府灾情查证,也是我在负责。南直隶的情况,我不细说,吴国务和大宗伯,还有徐总司、聂总司都清楚。既与北虏之间迟早有一场生死大战,钱粮的问题岂能不解决?若以南京国本为由,未虑胜先虑败,恐怕才真会败。”

    吴廷举和严嵩不置可否,又看向另两人。

    聂豹只是叹道:“下官在华亭做过知县,徐总司是华亭人。下官只能说,此事很难成。”

    徐阶也是缓缓摇头轻叹:“下官在南京吏部时,感触也颇深。南直隶的问题,大半倒是南京的问题。南京的问题,又都是三品以上和勋戚的问题。”

    吴廷举和严嵩两人互望了一眼,随后都默默端起杯子喝茶。

    总宰的位置只有一个,国务殿和参策的位置也只有那么多个。但是四品到三品、三品到二品,还有多少官员?

    虽然都穿的朱袍,但人人都想往上再爬一爬。哪怕爬不到参策和国务殿,南京好歹还有一些位置让他们获得相应的官品,有一些不小的权力。

    若把南直隶撤了,纵然还因为南京的特殊原因保留南京六部,那些职位有品无权,又有什么意思?

    “吴国务,过完年,只怕国策会议上就要议这件事了。”严嵩率先搁下了茶杯,尊重地看着吴廷举,“届时,我们都要有个态度的。附议还是驳斥,都非同小可。”

    吴廷举想着散朝之后文华殿里的沉默。当时,人人都没开口,也没有讨论这件事。

    他只是又叹了一口气:“只怕旬日间,弹劾茂恭的奏疏就会堆满通政使司。要附议此事,惟中畏惧否?”

    严嵩轻轻一笑:“我自御书房去浙江,再任礼部,倒是不惧些许攻讦。”

    吴廷举顿了片刻才说:“且先看看吧。这件事,毕竟是过完年才会议。”

    ……

    朝堂上,除了有些人希望把上面的人拉下几个好再往上爬一爬,也有大量自知此生仕途终点大概就是南京一些职位的人。

    庙堂之外,南直隶的存在也与江南乃至整个大明不知多少官绅家里的私利有关。

    张孚敬一个提议激起的波纹在往外扩散,但诡异的是,过年前这最后的一段时日,竟并没有多少弹劾张孚敬的奏疏呈上来。

    “倒是走动得很勤快。”

    朱厚?锌赐炅寺奖?屠吹脑诰┌俟倜咳招凶醋啾ā

    陆炳站在那里,静等皇帝的命令。

    “最主要倒是南京那边的动静。”朱厚?刑?鹜房醋怕奖??澳闳猛踝敉?暇┘优梢恍┤耸职伞U飧瞿辏?托量嘁幌略谀暇┑娜恕!

    “臣领旨!”

    让陆炳回去之后,朱厚?姓酒鹕砝矗?叩侥切掳娴拇竺饔咄寂员撸骸绊?b,再把张孚敬的奏疏念一遍。”

    “是……”

    江汝璧拿起张孚敬呈过来的奏疏,里面就是他对于设立淮扬布政使司的构想和利弊分析。

    朱厚?凶匀灰丫?垂??椋?衷谒?皇羌绦?伎肌

    舆图上,大明的疆域不像之前那些版本那么大,把许多实际没法加以控制的区域也囊括进来了。

    因此,其中的南直隶就显得比重更大了。

    南京国本几个字,其实不是说着玩的。

    在交通不算便利的此时,什么地方是经济和人口中心,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最适合成为政治中心。

    经济重心的南移,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了明朝这个时候,理论上来讲,最适合大明的都城还真就是南京。而北京,实际只是南京通过大运河在北方的一块“飞地”。

    北京的维持,要依赖以南京为中心的钱粮转运。

    南京是帝国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北京实则是一个前线军事指挥部。

    朱棣迁都北京,准确来说是只迁了一部分。北京

第358章、整个江南难忘今宵[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