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58集:文化建设初步成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光角:工厂里的温暖与希望

    nbsp午后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工厂的铁皮屋顶被晒得滚烫,像是即将融化的铁板。小吴一路狂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不断滚落,打湿了他的衣衫。当他冲进车间时,刺鼻的机油味与金属切割的强烈气味扑面而来,那声音犹如一头咆哮的巨兽,震得他耳膜生疼。

    nbsp车间里,巨大的机器如同一头头钢铁巨兽,疯狂地运转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工人们戴着厚重的耳罩,在机器旁忙碌地操作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小吴的手紧紧地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边角已经被汗水浸得软塌塌的,纸面还带着手指因为紧张而攥出的褶皱。

    nbsp他的呼吸急促而沉重,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仿佛刚从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逃生出来。那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滴在他满是油污的工作服上,形成一片片深色的污渍。他瞪大了眼睛,眼神中满是慌张与焦急,喘着粗气,脚步匆匆地径直朝着刘好仃所在的位置奔去。

    nbsp刘好仃此刻正低头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图纸,那图纸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尺寸和参数,他的眉头微皱,眼神中透着专注与思索。突然,小吴那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他的专注,他抬起头,看到小吴那慌张又焦急的神情,心中不禁“咯噔”一下。

    nbsp小吴一到刘好仃跟前,二话不说,就把纸条使劲儿往刘好仃手里一塞,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焦急:“刚从箱子里取出来的,写着‘妈妈住院,不敢请假——和昨晚那张一模一样!”刘好仃接过纸条,手指微微颤抖,他能感觉到纸条上那被汗水浸湿的黏腻感。

    nbsp他看着小吴那满是汗水和焦急的脸,轻声说道:“别急,慢慢说。”小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些,说道:“这是心声箱里取出来的,肯定是真的。现在厂里活儿这么多,大家都不敢请假,就怕影响工作,可他妈妈住院了啊,这得多着急。”

    nbsp刘好仃皱着眉头,迅速地扫了一眼纸条上的内容。那简单的几个字,却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他的心头。他想起自己刚来厂里的时候,也曾因为家里的困难而不知所措,那种无助的感觉至今仍历历在目。

    nbsp他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变得坚定起来,说道:“这事儿不能拖,我马上去处理。”说完,转身就朝着人事科的方向快步走去。一路上,他的脚步急促而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nbsp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他的身上,在地上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地拨通了财务老陈的号码。电话刚一接通,他便开门见山地说道:“老陈,我先垫两千,走紧急预付流程,明早必须批下来。”

    nbsp电话那头的老陈显然被他的这番话弄得愣了一下,疑惑地问道:“是谁啊?这么着急。”刘好仃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一个不想让全厂都知道自己难处的人。”说完,不等老陈再问什么,便挂断了电话。

    nbsp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那位工人的同情,也有对工厂现状的思考。他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工厂要想发展,就必须关心每一个工人的生活和需求。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nbsp那天夜里,车间里的机器声渐渐停歇,整个工厂陷入了寂静之中。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打破这寂静的夜。刘好仃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灯光洒在他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nbsp他从抽屉里拿出那一沓从心声箱里收集来的纸条,这些纸条五颜六色,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就像车间里那些杂乱却又充满故事的零件。他把纸条按照颜色分类摆放整齐,嘴里还念念有词:“红色是紧急事项,黄色是建议,绿色是情感倾诉。”

    nbsp他拿起一张红色的纸条,上面写着:“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总是不够,耽误了好几次生产进度。”他眉头紧锁,仔细思考着解决办法。螺丝钉虽然小,但却关乎着整个生产线的运转,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

    nbsp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地思索着各种方案。他想起之前和其他工厂交流时,听说有工厂采用了自动化螺丝供应系统,效率很高。也许可以借鉴一下这个经验,在厂里也安装一套这样的系统。

    nbsp又拿起一张黄色的纸条:“车间里空气太闷,能不能多装几个通风扇?”他微微点头,心里默默记下。车间里的空气质量确实是个问题,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对工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他打算第二天就去和后勤部门商量一下,尽快落实这个建议。

    nbsp当他翻到一张绿色的纸条时,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在工作中的无奈,还有几处被泪水洇湿的痕迹,又匆匆涂掉的字迹。他轻轻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同情。他知道,工人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工,为的就是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可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常常让他们感到疲惫和无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就这样,他一张一张地翻看着,四十七张纸条,每一张都承载着工人们的心声。其中十二条已经被他悄悄改成了生产安排:夜班热饮从周三起供应,工具架重新编号,连洗手间的灯也换了亮的。

    nbsp当他翻到一张写满又涂掉的便条时,上面只留下一句:“我想当班组长,但我没文化。”他的手微微一顿,目光停留在这句话上,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想起自己刚来厂里的时候,也是一个普通的工人,靠着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理解这位工人的渴望,也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

    nbsp他轻轻折了角,把这张纸条放进了抽屉最底层,仿佛是把它小心地收藏起来,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回应。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工厂应该为工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nbsp第二天一早,晨会准时开始。工人们陆陆续续地集合在小平台上,有的还打着哈欠,有的则一脸疲惫。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却无法驱散他们心中的倦意。刘好仃站上小平台,他的眼神扫过每一个人,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每个人都听清了:“有同事家里出了事,需要请假照顾母亲,已经批准了。厂里接下来会开个绿色通道,遇到急事,不用怕张嘴。”

    nbsp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温和而坚定,“我们流汗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憋着眼泪过日子。工厂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有困难就应该说出来,我们会一起想办法解决。”

    nbsp工人们听到这话,原本有些散漫的眼神中渐渐有了一丝触动。他们互相看了看,似乎在从彼此的眼神中寻找着答案。没人鼓掌,可好几个人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工牌,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上面刻着的名字,好像第一次觉得上面的名字有点分量。仿佛那小小的工牌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他们在工厂里的一份尊严和价值。

    nbsp一位年轻的工人小声说道:“没想到厂里会这么重视我们的困难。”旁边的一位老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这就是好领导,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奔头。”

    nbsp当天晚上,北侧休息角的墙上,贴出了一张新公告。那是刘好仃亲手写的,标题是手写的:“你说的,我们听了。”下面列着三条改进措施,其中一条写着:“紧急事假申请可在班后两小时内提交,由三人组审核,七日内必须答复。”

    nbsp公告旁边,还附了一张打印的儿童画——戴安全帽的小人手拉手围成圈,阳光从头顶洒下来,画面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这幅画是刘好仃专门找人画的,他希望用这幅画来传递一种团结和温暖的力量。

    nbsp第三天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休息角的地上。有人在公告下方放了一小碗凉茶。那碗凉茶看上去十分朴素,茶叶沉在底,像凝固的钟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没人说是谁放的,也没人动它,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着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nbsp老李路过休息角时,看到了那碗凉茶,他微微一笑,说道:“看来咱们厂里的风气是越来越好了。”旁边的一位工人附和道:“是啊,以前大家有苦都往肚子里咽,现在敢说了,厂里也愿意听,感觉这心里舒坦多了。”

    nbsp周五下午三点,心声箱准时开启。这次不只是刘好仃、小吴和老李,还有两个年轻工人站在旁边,他们手里拿着笔和本子,脸上带着兴奋和好奇的神情,说想学怎么整理反馈。老李戴着一副老花镜,拿起一张纸条,清了清嗓子,开始念:“能不能在车间里多放几个垃圾桶?现在垃圾都没地方扔。”

    nbsp他念完一条,就认真地记录在本子上。念到第四条建议——“能不能在生日那天发个热水瓶?”——他忽然停下来,扶了扶眼镜,看着箱底一张反复折叠的纸条。他缓缓地拿出来展开,声音低了些:“我想当班组长,但我没文化。”

    nbsp小吴听到这话,一下子抬起头来,眼中满是惊讶,问道:“这谁写的?”老李没答,只是默默地把纸条夹进自己安全帽的内衬里,动作轻柔而又郑重,说:“这条,我来跟。”

    nbsp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他打算利用业余时间,为这位工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化培训和技能提升辅导。他相信,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nbsp刘好仃在一旁看着,轻轻地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成长类,责任人:老李,响应时限:七日。”他合上本子时,不经意间看见小吴偷偷在“责任人”后面画了个笑脸,那笑脸就像一道阳光,照亮了这个略显沉闷的时刻。

    nbsp刘好仃看着那个笑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个笑脸代表着大家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希望“光角”能够成为一个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家斗志的地方。

    nbsp厂务科的人是在下周一来的。他们穿着一身整齐的制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车间,径直朝着休息角走去。他们站在休息角门口,看着六把椅子围成的半圆,表情严肃地说这地方属于生产辅助区,长期占用要报备。领头的翻着单子,一条一条地念着:“椅子、桌子、公告栏,还有那个玻璃箱子——都得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刘好仃并没有争辩,他只是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递了过去,标题是《非生产空间文化价值说明》。他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厂务科的人翻看着文件。里面列着三周来的数据:员工主动提建议的数量比上月同期多了三倍;夜班返工率下降百分之十二;有两名工人因为“心声箱”里的建议被采纳,主动优化了切割流程,省下了三百多米包边条。

    nbsp“说话,也能出效益。”他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他知道,这份文件不仅仅是一堆数据,更是“光角”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nbsp厂务科的人起初并不以为然,他们皱着眉头,继续翻看着文件。然而,当他们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张照片时,他们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那幅儿童画被放大贴在墙上,底下密密麻麻贴满了便签。有一张写着:“我昨天说了想喝绿豆汤,今天午间真的有了。”还有一张画了个笑脸,写着:“原来我不是空气。”

    nbsp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心中的某扇门。他们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曾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也曾有过无数的心声想要倾诉。

    nbsp那人合上文件,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椅子可以留,但别影响通道。”说完,便带着其他人离开了。刘好仃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更加努力地去维护和发展“光角”。

    nbsp当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车间里。刘好仃带着七八个工人,拿着刷子和涂料桶,来到了休息角。他们开始重新刷墙,乳白色的漆盖住了旧油污,也盖住了以前贴过的报废清单。空气中弥漫着油漆的味道,但大家的脸上却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nbsp小吴从工具间翻出一块废弃的玻璃板,眼睛亮晶晶的,他拿着玻璃板,跑到切割组,请他们帮忙蚀刻了两个字:“光角”。切割组的师傅们看着小吴那认真的模样,笑着答应了。背面还刻上了那幅画里的小人轮廓,五个戴安全帽的身影手拉着手,就像一家人一样。

    nbsp挂牌那天,炉火正旺,玻璃在高温下泛着橙红的光,仿佛燃烧着希望。刘好仃站在椅子上,把铭牌钉在墙上时,小吴忽然走到他身边,说道:“要不要写个说明?比如‘本区域于某年某月设立之类的?”

    nbsp刘好仃摇摇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光角”这两个字,说:“不用。它不是从哪天开始的,是从第一句真话说出来的时候,就算开始了。”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光角”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名字,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工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nbsp话音刚落,老李走了过来,他的手里拿着一小块边角料玻璃,上面用极细的笔刻了一行小字:“爸爸的厂,真的有光了。”他的眼神中满是温柔和欣慰,他没说是谁刻的,只是默默把它嵌在铭牌下方的缝隙里,就像把一颗希望的种子种在了这片土地上。

    nbsp那天晚上,刘好仃最后一个离开车间。他站在“光角”门口,月光洒在那行小字上,微微反光,像一道细小的裂痕,又像一道缝进来的光,照亮了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他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些工人们的笑容、泪水、希望和梦想,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nbsp他没拍照,也没记录。只是顺手把一杯喝剩的凉茶倒进盆栽里,看着那湿润的泥土,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在悄然发芽。又把歪了的椅子扶正,动作轻柔而又充满爱意。他知道,“光角”已经成为了工厂的一部分,它将会见证工厂的发展,见证工人们的成长。

    nbsp小吴第二天来上班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工位上。他刚走到工位前,就发现自己的工位对面墙上,不知谁用便利贴贴了五个新字:“我也想说话。”那五个字歪歪扭扭的,但却充满了力量。他站在那里,愣了好一会儿,没有揭下来,也没有问是谁贴的。

    nbsp下午,他自己也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觉得车间里可以有个图书角,让大家在工作之余能看看书。”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把纸条投进了心声箱。他觉得,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阅读,大家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

    nbsp又过了两天,厂里流传起一句话:“有事去光角说,说了有人听。”这句话就像一阵风,迅速在厂里的每一个角落传播开来。工人们走在路上,都会忍不住互相交流几句,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和信任。

    nbsp刘好仃听见时,正在检查新到的模具。他低着头,仔细地查看模具的每一个细节,没有抬头,只是应了一句:“不是去说事的,是去说‘我还在的地方。”他的心中明白,“光角”不仅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一个让大家感受到自己存在价值的地方。

    nbsp周三的晨会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小平台上,工人们整齐地站着。班组长老周突然举手,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犹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我想提个建议——能不能让提建议的人,也在改进通知上署个名?哪怕用代号也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刘好仃看了他一眼,目光中带着审视和鼓励:“你觉得大家现在敢署名了吗?”老周没马上答,他低头搓了搓手上的机油,那些机油已经深深地嵌进了他的指纹里。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说道:“我想试试。”

    nbsp他知道,署名对于一些工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心理障碍,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工人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也相信,随着“光角”的发展,大家会逐渐放下心中的顾虑。

    nbsp会后,刘好仃把这句话认真地记进本子,在“反馈闭环”那一栏画了个星号。他翻到前几页,找到那张空白纸,上面写着“谁来记录我们说的话”。他拿起笔,在下面补了一句:“现在,是我们在记录自己。”他的字迹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这个工厂未来的坚定信念。

    nbsp周五下午三点,心声箱再次开启。这次老李主动站出来念纸条

第1058集:文化建设初步成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