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4集:管理方案精心策划[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李的手稳稳地贴上标签,那行“欢迎讨论”安静地躺在参数说明下方,像一颗埋进土里的种子。刘好仃站在传送带旁,看着玻璃片滑走,光在表面轻轻一跳,便隐入下一工序的阴影里。

    nbsp他转身回办公室时,口袋里的纸角微微翘起,是那张被油渍蹭过的A4纸。他没拿出来,只是拍了拍口袋,像是确认它还在。

    nbsp半小时后,培训室的门被推开,小王抱着笔记本先进来,老周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两瓶冰镇酸梅汤,老陈最后一个到,保温杯盖拧得紧紧的。

    nbsp“人齐了。”刘好仃从工装裤兜里掏出那张标签纸,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像放下一块试金石。

    nbsp“昨天这张纸,让一个德国客户回了三页技术讨论。”他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不是我们改了话术,是对方听见了信号。”

    nbsp老周拧开瓶盖,咕咚喝了一口:“可信号不是每次都能发对。上回越南那边,咱们说‘尽快,他们理解成‘等通知,结果耽误了验货。”

    nbsp“问题不在词,”刘好仃打开电脑,投影出“文化差异冲突分析库”的界面,“在发信号的人,有没有想着接收的人长什么样。”

    nbsp屏幕上,三类差异模型清晰排列:表达方式、决策习惯、协作预期。

    nbsp“咱们不搞条文压人。”他敲了敲键盘,“搞的是桥。规则是桥面,沟通是桥墩。双轨走,才不晃。”

    nbsp老陈皱眉:“桥是好,可人家不走你修的路呢?”

    nbsp“那就一起修。”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双轨框架”,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小字:“语言非障碍,预期才是。”

    nbsp小王低头记笔记,忽然抬头:“那规则写出来,是不是也得让人家看得明白?不只是中文。”

    nbsp“对。”刘好仃点头,“所以规则不写死,先试行。三个月后,看客户回不回得快,看咱们急不急得跳脚。”

    nbsp老周把酸梅汤递给小王:“可我担心的是,规矩太多,手脚就僵了。以前厂里接单,哪有这么多讲究?一个电话,改就改了。”

    nbsp“以前改得快,是因为大家都在一个节奏里。”刘好仃调出波兰组的邮件记录,“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开会要纪要编号,咱们催得像敲鼓,人家听着像打雷。”

    nbsp“那也不能干等着。”老陈放下杯子,“等48小时,订单都飞了。”

    nbsp“不是等,是调频。”刘好仃翻开日志本,指着“待验证假设”文件夹,“咱们先学会听,再学会说。规则不是命令,是提醒——提醒自己别抢拍,也提醒对方我们没忘事。”

    nbsp屋里安静下来。

    nbsp小王忽然举手:“能不能把节奏标出来?比如,沙特客户默认响应周期是48小时,系统自动提醒我们别提前催?”

    nbsp刘好仃笑了:“这想法好。规则搭桥,技术铺路。”

    nbsp老周点点头:“可光有节奏也不行。中东那边,你说‘不行,他们当绝交;你说‘再研究,他们当留门。这话怎么说,也得有谱。”

    nbsp“所以第二条原则,”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承诺表达明确化。”

    nbsp“啥叫明确?”老陈问。

    nbsp“不说模棱两可的‘可能‘尽量,也不说硬邦邦的‘按合同。”刘好仃举例,“要说‘我们将在周三前提供方案,如有调整会提前告知——既留余地,又给准信。”

    nbsp小王飞快记录,红笔圈住“明确化”三个字,旁边写下:“共享日历?自动提醒?”

    nbsp老周接着说:“还有决策。波兰那边,不讨厌快,讨厌咱们自己拍板了再通知他们。像通知,不像商量。”

    nbsp“对。”刘好仃调出会议纪要编号的截图,“他们不是不办事,是办事要有痕迹。咱们得让人家看见过程。”

    nbsp他在白板上写下第三条:“决策流程可视化。”

    nbsp“怎么可视?”老陈问。

    nbsp“比如改模具,咱们内部开了会,就发个简短纪要,附个编号,像他们那样。”刘好仃说,“不是走形式,是让对方知道:我们也在按规矩走。”

    nbsp老周若有所思:“那是不是以后发邮件,也得带个‘决策状态标签?比如‘已讨论‘待确认‘已拍板?”

    nbsp“可以试试。”刘好仃点头,“规则不怕小,怕没影。有影子,才能长成树。”

    nbsp小王忽然问:“那这些原则,怎么让新人也懂?”

    nbsp

第974集:管理方案精心策划[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