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52集:服务态度优化实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陈的笔尖刚从笔记本上抬起,刘好仃已经把饼干盒推回抽屉,顺手拉开办公桌最下面的格子,翻出一本边角卷起的培训手册。封面印着“客户服务基础”,纸张泛黄,像是十年前厂里搞ISO认证时发的,后来没人翻过。

    nbsp“产品质量这根线稳了,”他拍了下手掌,像是拍掉一层看不见的灰,“该拧另一根线了。”

    nbsp小陈抬头:“您说服务?”

    nbsp“对。”刘好仃把手册往桌上一放,“玻璃再亮,人冷着脸,客户也觉得蒙了层雾。”

    nbsp他起身走到白板前,用蓝笔写下“服务态度优化实施”七个字,末尾的“施”字还带了个小勾,像提醒自己别忘了收尾。

    nbsp会议十分钟就开完。人不多,质检、采购、客服组长,加上技术组派来旁听的小李。刘好仃没讲大道理,只问了一句:“你们有没有接过电话,对方还没说话,先叹一口气?”

    nbsp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客服组长点头:“上周还有个客户,一接通就说‘算了,你们也解决不了。”

    nbsp“问题不在产品。”刘好仃说,“在声音的温度。”

    nbsp有人小声嘀咕:“咱们又不是开餐厅的,还得练微笑?”

    nbsp刘好仃听见了,没生气,反而笑了:“你要是去修空调,师傅进门就皱眉,工具往地上一摔,你心里啥滋味?”

    nbsp会议室安静了两秒,小李憋不住笑出声,气氛松了下来。

    nbsp“培训不是演戏。”刘好仃收了笑,“是让客户觉得,他不是在跟一串工号打交道。”

    nbsp当天下午,培训计划就定了下来。每周二、四下午,车间轮休的员工分批参加,每场一个半小时,内容从接听电话的语气,到面对投诉的回应方式,再到如何主动询问客户需求。

    nbsp刘好仃特意加了一条:“所有案例,必须用咱们厂真实发生过的。”

    nbsp培训第一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人。有老员工,也有刚来半年的新人。讲师是厂里请的第三方,四十来岁,说话不快,但句句踩在点上。

    nbsp讲到一半,放了个录音——去年冬天,一位北方客户投诉包装破损,接电话的员工全程“嗯”“哦”“知道了”,语气像在记菜谱。

    nbsp“你觉得他认真听了吗?”讲师问。

    nbsp底下有人摇头。

    nbsp“客户说‘箱子角裂了,他回‘哦;说‘里面玻璃有划痕,他回‘知道了;最后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回‘我帮你反馈。”

    nbsp讲师停顿了一下:“你们猜客户最后说了啥?”

    nbsp没人答。

    nbsp“他说,‘算了,我不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nbsp教室里静了几秒。

    nbsp有个年轻女工小声说:“我也这么接过电话……当时就觉得,赶紧记完赶紧挂。”

    nbsp讲师点头:“我们不是不耐烦,是不知道该怎么耐烦。”

    nbsp接下来,开始模拟场景。两人一组,一个扮客户,一个扮客服。问题五花八门:交货延迟、尺寸误差、发票开错。

    nbsp轮到老张时,他死活不肯上台。五十多岁,干了三十年搬运,嗓门大,脾气直,平时见了领导都只点头。

    nbsp“我就是个搬箱子的,说啥客户听不懂?”

    nbsp刘好仃走过去,没劝,只说:“你儿子点外卖,要是接电话的说‘爱要不要,他啥反应?”

    nbsp老张一愣:“那肯定差评啊。”

    nbsp“对。”刘好仃拍拍他肩,“你现在搬的不是箱子,是人家的生意。”

    nbsp老张犹豫半天,终于上台。扮演客户的小陈故意刁难:“上次的货颜色偏绿,这次要是还这样,我们全退!”

    nbsp老张握着纸当听筒,额头冒汗,结巴了几句,突然抬头:“您说偏绿,是灯光问题,还是玻璃本身?要不我让技术拍个对比照,您先看看?”

    nbsp全场一静。

    nbsp讲师带头鼓掌:“这句就对了!不辩解,先解决问题。”

    nbsp老张下台时,脸红得像喝了酒。

    nbsp培训持续了两周。起初有人打哈欠,有的一边听一边抠手机,后来渐渐不一样了。有人开始记笔记,有人课后围住讲师问细节,还有人主动要了录音回去听。

    nbsp刘好仃悄悄跟了几场,发现最积极的,反而是那些原本最抵触的。

    nbsp第三周,客服部交来一份数据:客户来电平均通话时长增加了两分钟,投诉率下降12%,但“问题解决率”上升了18%。

   &nb

第952集:服务态度优化实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