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2集:新市场拓展实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好仃把新本子往公文包里一塞,顺手把旧保温杯灌满热茶。晨风从车间门口灌进来,吹得桌上几张项目进度表哗啦作响。他低头瞄了一眼手表,九点差七分,会议室的门还没关。

    nbsp“来了?”小林抱着笔记本在门口,头发扎得高高的,像是赶早市的小贩,“老张已经在白板上列了三个市场方向,就等你拍板。”

    nbsp“不急。”刘好仃把包挂在椅背上,拉开椅子坐下,“先听听大家怎么说。”

    nbsp人到齐了。财务、技术、市场组的几个骨干围成一圈,气氛不像前两天那么紧绷,反倒有点像周末家庭聚餐前的闲聊。可话题一开,火药味还是悄悄冒了出来。

    nbsp“我觉得先攻国内。”老张一开口就亮明立场,“像长三角那几个新城规划,都在推绿色建筑标准,咱们的产品对口,认证流程也熟。”

    nbsp“可东南亚那边反馈挺积极。”小李翻出手机里的邮件截图,“上周发过去的样品测试报告,两家设计公司都回了‘有兴趣进一步沟通。”

    nbsp“有兴趣不等于能成单。”老张摇头,“那边政策变起来比天气还快,咱们人生地不熟,万一卡在海关,货出不去,钱回不来,咋办?”

    nbsp“那国内就一定稳?”小李反问,“现在做绿色建材的厂子,一个省能找出三十家,价格战打得跟菜市场抢白菜似的。”

    nbsp刘好仃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像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他等两人说完,才慢悠悠开口:“你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全对。”

    nbsp会议室安静下来。

    nbsp“国内有熟路,但路太挤;海外有空间,但路太远。”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国内新兴市场”和“海外小规模试点”之间画了个双向箭头,“所以——咱们两条腿走路。先做初步调研,不投大钱,不签长单,就看哪个走得顺,再加码。”

    nbsp小林眼睛一亮:“相当于先探探水温?”

    nbsp“对。”刘好仃笑了,“下饺子不怕水冷,就怕锅没烧开。”

    nbsp任务分下去,节奏立马快了起来。三天后,调研报告陆续汇总。国内那边,某新区的确在招标低碳示范楼项目,但参与投标的企业名单拉出来,足足两页纸,还有三家是上市公司背景。海外方面,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绿色建材进口门槛比预想高,光是环保认证就得走三个月流程,而且必须由当地机构检测。

    nbsp“竞争是挺猛。”小李叹气,“咱们这小船,怕是刚出港就得被浪拍回去。”

    nbsp“别急着下结论。”刘好仃翻着资料,“咱们拼不过体量,但能拼特色。别人卖玻璃,咱们卖的是‘会呼吸的墙。”

    nbsp这话把大家逗笑了。可笑归笑,策略还得实打实。

    nbsp第二天开会,刘好仃把两份竞品分析表并排贴在墙上。一边是国内某大厂的报价单,薄、透、便宜,但功能单一;另一边是德国品牌的高端智能玻璃,贵得离谱,但交互设计复杂,维护成本高。

    nbsp“咱们卡在中间。”老张说,“往上够不着,往下又不想凑合。”

    nbsp“那就别走中间。”刘好仃拿起红笔,在两张表中间画了一条斜线,“咱们走斜路。”

    nbsp他转身面对大家:“主打‘轻智能+高环保。不搞太复杂的程序,但确保每一块玻璃都能减碳、自洁、调光。技术门槛不高,但组合起来,就是差异化。”

    nbsp小李眼睛一转:“还能强调咱们是‘中国本土研发+本地化服务,响应快,售后不扯皮。”

    nbsp“加一分。”刘好仃点头,“再加一条——跟环保组织合作,搞个‘绿色建筑伙伴计划,不是光卖产品,是参与生态建设。”

    nbsp“这主意好!”小林拍桌子,“咱们可以邀请他们来厂里参观生产线,拍个纪录片,发到社交平台,打口碑。”

    nbsp会议开到一半,刘好仃的手机震了一下。是技术部小王发来的消息:“新系统调试完成,能兼容BIM数据了。”

    nbsp他看完,嘴角微微一扬,没说别的,只回了个“好”。

    nbsp市场策略定下来,执行节奏立刻跟上。国内团队开始联系那家新区项目的评审专家,准备技术宣讲材料;海外组则找了当地一家小型认证代理公司,先送一批样品去做检测。

    nbsp第一周过去,反馈平平。国内那边说“材料不错,但方案太多,贵司暂未进入候选名单”;海外更是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

    nbsp“是不是我们太安静了?”小林在例会上嘀咕,“发邮件、打电话,人家连门都不让进。”

    nbsp刘好仃喝完最后一口茶,把杯

第832集:新市场拓展实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