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奏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
nbsp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孙权就是反应再慢也意识到情况的发展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了,于是试图叫停此前的政策。
nbsp可惜并没有什么卵用。
nbsp陆逊在实地走访了长江以南的郡县后上书劝谏孙权:“今季汉内修德政,外施恩信,吴民慕之如父母。若不改弦更张,恐民心尽失。”
nbsp可惜这话孙权不爱听,就这么被束之高阁。
nbsp陆逊无奈,又表示如今的情况是汉强吴弱,魏国已灭,季汉虽然没有直接南下进攻,刘禅性温,不好铺张,但是诸葛亮定然不会允许东吴长期存在,对方目前的方法显然是攻心为上,乃是“以季汉之德衬托东吴之暴,是不战而自服也”的策略,唯一顾忌的只不过是师出有名罢了,如今汉据天下九分,兵甲盈百万,我吴不过三州之地,岂能与之争锋?不如暂屈尊降礼,以缓其势。
nbsp很显然这个建议触动了孙权最为敏感的尊严神经。不过他还是想到此前陆逊的功绩,便随口说“吾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nbsp于是陆逊只好再换一策:减赋缓刑,安抚民心——东吴百姓之所以争相投奔江北,根本原因在于苛政与高压统治。他建议立即减轻赋税、废除校事制度、释放冤狱囚徒,以收拢民心。
nbsp不过这个建议显然要动江东豪强与军方势力的利益,孙权清楚真这么做就会导致大多数臣子跟自己离心离德,于是也给否了。
nbsp在心中叹了口气的陆逊早已预料过这种情况,接着又拿出了第三策,即迁都避敌,徐图再起。
nbsp毕竟武昌和建业都地处平原,又沿江而立,汉军铁船一旦顺江而下,吴军是显然抵挡不了的,不如暂徙南方,整顿腹地,再图进取。
nbsp不出预料的,这个计策再次被否了,不过最后一次被否陆逊倒是不奇怪,江东一向以舟船为倚,他的这个计策无疑是把长江之险拱手相让,可是如今东吴本来就不再有水军的优势,朱桓每次提到如何对抗汉军的水军都长吁短叹,这样的逃跑主义思路显然是陆逊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出来的延缓之策。
nbsp他不知道自己的最后一招跟昔日司马懿的想法差不多,但孙权显然比曹叡固执的多,等听完陆逊的建议,这位至尊终于不耐烦地将其撵走。
nbsp出了宫殿的陆逊只能在心中默默叹息,他知道东吴这艘巨船正在风浪中缓缓沉没。而他所能做的,不过是站在甲板上,目送它驶向那不可挽回的深渊。
nbsp......
nbsp在东吴无数人的焦虑中,季汉在江夏郡的工厂被建立起来了。
nbsp由于马钧在天水郡的摸索以及网友们的补课工作,汉军对工业建设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时代,虽然暂时还不能自己建造蒸汽机,不过已经可以尝试制作后膛炮了。
nbsp对,不再是虎蹲炮,而是后膛炮。
nbsp最开始李孑一门心思想要让汉军做出无缝钢管,可惜无缝钢管的科技含量比许多人预想的还要高一些,比如需通过先进的炼钢技术降低钢中有害元素(如硫、磷)及气体(如氢、氧、氮)含量,提高钢材的韧性、强度和耐腐蚀性,再通过穿孔、轧管、定减径等技术才能做出合适的无缝钢管。
nbsp在和马钧一起挠掉了无数头发后,李孑最终决定退而求其次,尝试让汉军做一体铸造炮管,并且结合罗德曼技术让炮管内外同时冷却,以便增强炮管的强度。
nbsp加热外层的时候再通过外层钢丝缠绕的方法增强炮管抗爆能力,这样就能减少炮管的厚度,减轻炮身重量。
nbsp至少不用担心造出来的炮运不动。
nbsp有了炮管,接下来便是后膛闭锁机构的设计。
nbsp由于螺旋式闭锁技术对于现在的汉军工匠而言太过超前,所以最后只能用横楔闭锁的方式——他画出草图,交给马钧,后者则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
nbsp这种技术做出来的大炮在网友们的时间线被称作克虏伯大炮,不过在这个时间线,由于网友们坚决不肯答应用他们当中的某人的名字命名,所以最后它被叫做马将军炮。
nbsp(早先用人名命名武器并不会涉及大不敬之类的罪名,比如诸葛连弩、徐夫人匕首、干将莫邪)
nbsp234年的夏天,这台后膛炮正式完工,并被拿去测试,用于测试的火药也不再是黑火药,而是褐色火药(成份与黑火药相同,但是使用碳化不充分的木炭,燃烧速度慢,但是药粒燃速大,膛压低,能使射出的弹丸初速加快,且点火方便,适用作大口径火炮发射药用做火炮的发射药不易炸膛,缺点是发射后硝烟弥漫,严重影响下一发炮弹的瞄准)
nbsp经过试射,它的射击速度、射程和威力都远远超过虎蹲炮,尽管是滑膛炮(目前汉军的工艺还不具备制造线膛炮的水准),但是射击精度也在接受范围内,于是以吴懿为代表的汉军立即表示要大力打造这样的火炮。
nbsp事实上江州的李严知道此事后立即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并力主为水军配备这样的火炮——由于诸葛亮已经答应如果有朝一日与东吴发生战事的话依然会让他当主帅,所以李严是目前朝廷中最希望发动统一战争的臣子。
喜欢。
第680章 奏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