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虎历献世[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身行礼,打开檀木盒,取出《虎历》,双手奉上:“臣编《虎历》,非为统一历法,只为让草原知农时、农耕知牧事nbsp——nbsp比如‘虎年秋,牧民知道该备冬草,农民知道该借骑兵修水渠,彼此不耽误。”nbsp萧虎接过历书,指尖抚过鎏金虎纹,翻开第一页,看到nbsp“太祖虎年征金”nbsp对应nbsp“宋嘉定十四年”,又翻到nbsp“至元四十四年清明”nbsp对应nbsp“虎年春备马”,嘴角慢慢扬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为什么叫《虎历》?”nbsp萧虎忽然问,声音在殿内回荡。王恂抬头,目光坚定:“白虎殿是大元朝堂,虎都籍是大元户籍,虎为大元瑞兽;历书记双廷之事,如虎之左翼(草原纪年)、右翼(汉历节气),翼缺一则虎不能行nbsp——nbsp故曰《虎历》。”nbsp这话既避开了nbsp“狼”nbsp字,又暗合双廷共治的深意,殿内的蒙古那颜没反驳(毕竟nbsp“虎”nbsp也是草原尊崇的猛兽),汉臣也没异议(“虎”nbsp与汉地nbsp“龙”nbsp一样,是瑞兽),气氛瞬间缓和。
nbsp萧虎又翻到nbsp“至元四十四年秋分”nbsp那页:左页蒙古文nbsp“秋分,定江南互市,千户送马百匹”;右页汉文nbsp“秋分,燕云收麦,江南种稻,需骑兵五十助运”,下方注释nbsp“秋分后草原风平,宜送马;汉地粮满仓,宜互市”。他指着注释问帖木儿:“你觉得,这样安排,咱们的马会不会耽误?”nbsp帖木儿躬身道:“回将军,秋分后马已长肥,送马去江南,还能顺便帮汉人运粮,回来时带稻种,不耽误冬牧nbsp——nbsp好!”nbsp周显也凑过来,看着nbsp“霜降修水渠”nbsp的标注:“农民霜降后没事,正好修水渠;蒙古骑兵霜降后没战事,正好帮忙nbsp——nbsp也好!”nbsp双廷大臣的认可,让王恂悬着的心落了地。
nbsp献历后第三日,合丹王让人把《虎历》抄成蒙古文羊皮本,送到云州千户所。千户巴图(前番殿试榜眼)捧着羊皮本,一开始还嘟囔nbsp“哪用这么麻烦”,可当他翻到nbsp“虎年冬月初,备冬草,对应汉历‘立冬,此时江南可送棉絮”,忽然想起去年冬天,牧民没备够冬草,又不知道汉人何时送棉絮,冻死了不少羊。他立刻让人召集牧民,在帐前宣读:“今年立冬后,汉人会送棉絮来,咱们现在就开始备冬草,别再像去年那样慌慌张张!”nbsp牧民们听了,纷纷牵着马去割草,帐外的草原上,顿时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
nbsp帖木儿也把《虎历》带到北馆,给蒙古那颜们看。有个那颜指着nbsp“虎年春,借骑兵修河堤”nbsp的字样:“骑兵是打仗的,怎么总让去挖河?”nbsp帖木儿却道:“你去年春天是不是抱怨马没养肥?今年清明后马刚放肥,去帮汉人挖河,汉人给咱们送麦种,马吃麦种长得更壮,秋天打仗更有力nbsp——nbsp这是占便宜,不是吃亏!”nbsp那颜们一算账,果然划算,纷纷让手下抄录历书,贴在千户所的帐墙上。
nbsp最让王恂意外的是,合丹王竟派人来问:“能不能在明年的历书里,把草原各千户的‘牧界巡查日也标上,对应汉历的节气?比如‘云州千户,夏至后五日巡查牧界,此时汉人在收麦,不会越界。”nbsp王恂当即答应,还特意去云州核对巡查时间,确保与节气不冲突。蒙古那颜的态度转变,让他明白nbsp——nbsp对草原而言,“有用”nbsp比nbsp“规矩”nbsp更重要,《虎历》能帮他们养好马、少死人,自然能被接受。
nbsp周显也把《虎历》汉文桑皮纸本送到燕云、江南的里正手中。燕云里正张老栓捧着历本,翻到nbsp“清明三月初十播种”,立刻让人去乡学宣读:“今年清明在三月初十,大家别像去年那样,听蒙古人说‘虎年春就瞎种,误了时辰!”nbsp农民们拿着历本,在田埂上比对:“去年三月初八种的棉,被霜打了;今年三月初十种,正好!”nbsp江南里正也把nbsp“霜降收稻,之后修水渠”nbsp的消息传开,农民们提前准备好锄头,就等霜降后开工nbsp——nbsp没人再抱怨nbsp“不知道蒙古纪年对应哪天”nbsp了。
nbsp卢明远(前番殿试探花)在农耕水利司,用《虎历》安排劳力:“夏至后十日,燕云收麦,调蒙古骑兵五十助运;霜降后五日,江南修水渠,调蒙古骑兵百助挖nbsp——nbsp都按历书来,不早不晚。”nbsp他还把历书里的节气编成口诀,教给农民:“清明播棉,夏至收麦,霜降修渠,立冬藏粮”,农民们朗朗上口,连小孩都能背下来。
nbsp有次王恂去江南考察,见老农王老实正按着历书的nbsp“秋分种麦”nbsp播种,便问:“老伯,这历书好用吗?”nbsp王老实笑道:“好用!去年蒙古人说‘虎年秋要借牛,我没敢借,怕误了种麦;今年历书里写着‘秋分种麦,蒙古人不借牛,我就放心借了nbsp——nbsp你看这麦种,播下去正好!”nbsp说着,他还从袋里掏出半张历书纸,上面用灶灰画着nbsp“秋分”nbsp的符号,显然是天天揣在身上。
nbsp萧虎深知,《虎历》要真正落地,不能只靠双廷大臣的认可,还得有制度保障。他下旨:“各州县按户分发《虎历》:牧民户给羊皮本(蒙古文为主,标纪年、牧事),农民户给桑皮纸本(汉文为主,标节气、农时),官署给合订本(蒙汉双语,记大事、农时、牧事);每年秋,由双廷议事司修订次年历书,郭守敬核节气,蒙古千户核大事,确保精准。”nbsp这道旨意,既照顾了双廷的使用习惯,又避免了nbsp“统一历法”nbsp的强制感,让双方都觉得nbsp“这是为自己方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还特意让王恂带着《虎历》,去和林见忽必烈(虽未亲至,可通过使臣传递)。使臣回来后禀报:“大汗见历书里‘蒙古纪年记开国大事,汉历节气标农时,笑着说‘萧将军治下,连时间都能合到一起,好!”nbsp忽必烈的认可,让蒙古那颜们更不敢反对nbsp——nbsp他们可以不认可王恂,却不能不认可大汗。
nbsp萧虎还有更深的考量:通过《虎历》,让双廷都依赖中央nbsp——nbsp蒙古千户要知道nbsp“明年互市对应哪个节气”,得看中央编的历书;汉地里正要知道nbsp“明年借骑兵对应哪个蒙古纪年”,也得看中央编的历书。这样一来,无论是草原还是农耕,都得跟着中央的时间走,间接巩固了大都的统治核心地位。李默曾在密报里写:“《虎历》非仅历书,实为‘时间纽带,将双廷的事务绑在同一根轴上nbsp——nbsp将军高明!”
nbsp至元四十四年,《虎历》的实效在云州显现。按历书nbsp“立冬后,江南送棉絮,草原备冬草”nbsp的安排,江南的棉絮准时送到,牧民们用棉絮给羊做保暖,冻死的羊比去年少了七成;草原的马也按历书nbsp“冬至前,送马至江南助运”,帮汉人把粮食运进粮仓,回来时带了江南的稻种,牧民们开春种稻,多了份收成。云州千户巴图在给大都的奏报里写:“《虎历》让牧民有棉、农民有粮,双利!”
nbsp在燕云,按历书nbsp“夏至后五日,骑兵助收麦”nbsp的安排,蒙古骑兵准时来帮忙,麦收比去年快了三天,农民们腾出时间修河堤,当年秋天的洪水,没再冲毁一亩田。里正张老栓特意让儿子给王恂送了袋新麦:“这是按历书种的麦,比去年多收了两成,您尝尝!”nbsp王恂接过麦袋,摸着颗粒饱满的麦子,忽然觉得之前熬夜改历书、应对双廷争执的辛苦,都值了。
nbsp甚至在江南互市,《虎历》也起了大作用。历书标nbsp“虎年秋九月十五,江南互市,对应汉历‘秋分后十日”,牧民们按这个时间赶来,带的羊肥、马壮;农民们按这个时间备好粮、棉,互市当天,没再出现nbsp“羊瘦粮潮”nbsp的情况。波斯商人伊本路过互市,见牧民和农民拿着一样的历书核对时间,忍不住对翻译说:“你们的历书,竟能让骑马的和种地的说到一起,了不起!”
nbsp《虎历》推行后,王恂在双廷议事司的案上,又添了一张新纸:左纸记nbsp“草原千户借历书定牧事,冬草备足,马壮羊肥”;右纸记nbsp“汉地农民借历书定农时,收成增加,水利修妥”。他把这张纸呈给萧虎,萧虎看着纸页,对耶律楚材道:“王恂的‘双翼治世,以前是嘴上说,现在是纸上写、手里用nbsp——nbsp这历书,就是最好的‘双翼。”
nbsp耶律楚材也感慨:“太祖时,靠马刀统一草原;如今,靠一本历书让双廷协调nbsp——nbsp治世的本事,不是看谁的刀快,是看谁能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拧成一股绳。”nbsp他指着《虎历》封面的虎纹:“这虎没有狼陪,却能展翅(左翼纪年、右翼节气),既合大元规制,又显治世智慧nbsp——nbsp王恂这孩子,懂了。”
nbsp王恂自己也明白,《虎历》的价值,不止于nbsp“记时间”,更在于nbsp“记人心”——nbsp它让草原知道,汉地的节气不是nbsp“蛮法”,是能帮他们活命的nbsp“实策”;让农耕知道,蒙古的纪年不是nbsp“野俗”,是能帮他们省力的nbsp“规矩”。就像他在历书末尾写的:“历书无言,却能让草原见农耕之利,农耕见草原之助nbsp——nbsp此乃大元治世之基。”
nbsp至元四十四年秋末,《虎历》的样本被收进白虎殿的檀木柜,与《大扎撒》《农桑辑要》《殿试策论稿》放在一起。柜门上的虎纹,在阳光下泛着光,像在守护着这些nbsp“双翼治世”nbsp的见证nbsp——nbsp从殿试的nbsp“双翼论”,到《虎历》的nbsp“双翼历”,王恂用笔墨,把萧虎的治世蓝图,一点点画成了百姓能触摸到的现实。而那些握着《虎历》的牧民与农民,或许不懂nbsp“双廷共治”nbsp的大道理,却知道:今年的马更壮、粮更多,这就够了。
喜欢。
第947章 虎历献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