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72章 淮灯为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872nbsp章:淮灯为号(白虎堂的战前布控)(至元四十三年夏?江淮两岸)

    nbsp李默在临安nbsp“听雨轩”nbsp的密室里,用银刀将萧虎的密令刻在桑皮纸背面nbsp——nbsp正面是寻常的茶商账簿,背面的蒙古文只有核心内应能看懂:“大暑后三日,各据点待命,见信号即动手。”nbsp他将纸卷进竹制茶筒,递给扬州来的信使:“务必亲手交给通判王显,若途中被截,立刻焚毁。”

    nbsp信使是个瘸腿的茶农,腰间缠着破旧的茶篓,里面藏着十斤新茶nbsp——nbsp茶砖缝隙里塞满了细盐,每块盐砖都刻着极小的nbsp“虎”nbsp字,这是白虎堂核心成员的信物。“过淮河时,若遇盘查,就说给王通判送新茶。”nbsp李默替他理了理篓绳,指尖故意在他手腕的疤痕上按了按nbsp——nbsp那是三年前入组织时留下的记号,既是凭证,也是枷锁。

    nbsp扬州通判王显的书房里,《粮仓修缮图》被反复涂改。图上标注的nbsp“防潮夹层”,实则是火药藏匿点nbsp——nbsp他让人在粮仓西墙砌了假砖,里面藏着三十斤火药,引线从砖缝牵出,连接到墙外的枯井,只需点燃井口的艾草,半个时辰后便会引爆。

    nbsp“这若是被发现,满门抄斩。”nbsp心腹衙役颤声劝道。王显摸着图上的朱砂标记,想起李默承诺的nbsp“事成后封淮南转运使”,咬牙道:“富贵险中求。”nbsp他特意选在大暑后动手,因那时粮仓要翻晒粮食,人多眼杂,便于浑水摸鱼。为防意外,他还让账房先生做了假账,将火药记成nbsp“防潮石灰”,连库兵的领物单都换了新的。

    nbsp临安府推官周良在禁军《换防册》上动了手脚。原本nbsp“戍江禁军每月初三换防”,被他改成nbsp“每月十三”,还模仿兵部郎中的笔迹盖了印。这改动看似微小,却能让渡江时的长江防线出现十日空窗nbsp——nbsp萧虎的水师刚好能在这期间突破。

    nbsp周良做这事时,手心里全是汗。他将真册藏在书架暗格,假册放在明处,特意在页脚洒了点茶水,装作不小心弄湿的样子。“只要撑过三月初三,”nbsp他对着铜镜喃喃自语,镜中映出他新添的白发,“就能带着小妾去泉州避祸。”nbsp他不知道,李默早已在他小妾的首饰盒里,放了一枚刻着白虎纹的铜钗(此处改为nbsp“铜扣”)——nbsp那是监视他的信物。

    nbsp李默选择nbsp“淮河放灯”nbsp作为信号,藏着三重算计:一是三月初三本是民间nbsp“祭河神”nbsp的日子,放灯合情合理;二是灯笼数量暗藏玄机nbsp——nbsp放三十盏代表nbsp“战船齐发”,十五盏代表nbsp“暂缓”;三是灯油里混了硫磺,夜里能发出微弱荧光,北境哨兵在对岸用千里镜能看清,南宋兵却只当是普通河灯。

    nbsp他让走私网络传递信号时,用的是nbsp“茶引暗语”:给扬州的茶引上多盖一个nbsp“灯”nbsp字印,给临安的则在引角剪个小缺口。王显收到带nbsp“灯”nbsp字的茶引,立刻明白nbsp“灯明则船发”;周良见引角有缺,便知换防时间需按假册执行。李默在密室里摆着七盏灯笼,模拟放灯场景,对王砚道:“最险的信号,往往藏在最平常的习俗里。”

    nbsp信号从临安传到各据点,用的全是走私网络的老办法。往扬州的茶船,将写有nbsp“灯”nbsp字的茶引藏在茶砖中心;去池州的盐商,把暗号刻在盐袋的麻绳结上;连走江湖的货郎,都在货担底层的油布上,用桐油画了盏灯笼。

    nbsp盱眙互市点的nbsp“顺发号”nbsp杂货铺,老板是白虎堂外围成员,他将信号记在账本的nbsp“三月初三”nbsp条目下,写着nbsp“进灯笼三十,油纸百张”。南宋巡查兵来查时,只当是准备祭河神的货物,压根没在意。这就是李默要的效果nbs

第872章 淮灯为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