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茶场谍影[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851nbsp章:茶场谍影(白虎堂的产业渗透)(至元四十三年春?淮南云雾茶场)
nbsp王砚抵达云雾茶场时,手里提着两箱《茶经》与新式炒茶锅。他原是南宋的宣教郎,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贬,后投效萧虎,成了白虎堂的nbsp“文探”。此刻他摘下儒巾,换上茶农的粗布褐衣,眉心的朱砂痣被茶末遮去,活脱脱一副落魄文人改营生计的模样。
nbsp“王相公怎肯屈就这泥里刨食的营生?”nbsp茶场主王敬之亲自迎到门口,看着昔日的朝廷命官,眼中既有好奇也有提防。王砚苦笑道:“仕途无路,只得靠老祖宗传下的制茶手艺混口饭吃。听闻东家的茶在北境俏销,某有法子让茶色更浓、耐泡三日,不知东家愿不愿试?”nbsp他将改良的炒茶锅亮出来nbsp——nbsp锅沿加了三道棱,据说能让茶叶受热更匀,正是王敬之最头疼的nbsp“北人嫌茶味淡”nbsp的症结。
nbsp王砚在茶场住了半月,每日跟着茶农采茶、炒茶,夜里却在灯下翻查账簿。他将每日产茶量、雇工姓名、往来商队的船期一一记下,尤其留意那些nbsp“加急送临安”nbsp的茶箱nbsp——nbsp里面常混着禁军的密信,用茶油写在箱底。“张老栓,左手有箭疤,曾在襄阳当兵”“李小三,说话带汴梁口音,每月往盱眙跑两趟”,这些备注被他用茶水写在《茶经》的空白处,晾干后与正文无异。
nbsp一名老茶农见他夜夜算账,打趣道:“王先生倒像个管账先生。”nbsp王砚笑着递过新炒的茶:“某是怕东家亏了本,毕竟北境的茶引不好拿。”nbsp这话戳中王敬之的心事nbsp——nbsp虎纹茶引虽利厚,却总被蒙古商队压价,正需要个懂行的帮着周旋。
nbsp王砚的改良炒茶锅果然奏效。新茶冲泡时,汤色如琥珀,三泡仍有余香,北境来的茶商见了,当即加价两成收购。王敬之乐得合不拢嘴,将全场的炒茶锅都换成王砚设计的样式,还让他当了nbsp“茶场管事”,专管技术与北境销路。
nbsp实则这改良锅另有玄机:锅棱的间距暗合淮南的驿站里程,每道棱代表十里;炒茶时的火候nbsp“文武交替”,暗喻南宋的布防疏密nbsp——nbsp王砚每日将这些nbsp“密码”nbsp编入nbsp“制茶工序单”,由nbsp“北境茶商”nbsp带回白虎堂。萧虎在汴梁看到单上的nbsp“寅时文火、卯时武火”,立刻明白:“寅时(凌晨三点)禁军换岗,卯时(五点)巡逻最密,可乘虚而入。”
nbsp“北人说,只用虎纹茶引,以后才能按市价收茶。”nbsp王砚将蒙古商队的话传给王敬之,同时递上一份账册,“用宋引每担赚五贯,用虎引能赚八贯,还不用缴临安的茶税。”nbsp王敬之看着账上的差额,手指在nbsp“虎纹”nbsp二字上摩挲nbsp——nbsp他知道这是与虎谋皮,却架不住厚利诱惑。
nbsp王砚趁热打铁道:“某在北境有旧识,可保茶引供应不断,只是……”nbsp他压低声音,“需让北人派两个‘技师来指导分级,免得茶质不符被退货。”nbsp王敬之犹豫三日,最终点了头nbsp——nbsp那两名nbsp“技师”nbsp正是白虎堂的蒙古武士,扮作茶农,实则监视全场动向,腰间的虎纹佩藏在茶篓里。
nbsp赵葵派来的亲卫张猛,扮成挑夫在茶场周边转悠。他注意到三个异常:一是茶场的炊烟总比往日晚半个时辰nbsp——nbsp像是在等什么信号;二是王砚常与蒙古商队在炒茶房密谈,门窗都用棉絮堵死;三是新雇的两个北地茶农,走路时脚跟着地,分明是骑兵的习惯。
nbsp“那姓王的不对劲。”nbsp张猛将观察到的记在烟盒纸上,塞进给赵葵送茶的竹筒。他曾在襄阳见过王砚的画像,虽模样变了,但捋胡须的手势与当年在军前献策时一模一样。“得想法子拿到他的账簿。”nbsp张猛盯着王砚的卧房,那里的窗纸总透着灯光,直到三更才灭。
 
第851章 茶场谍影[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