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章 病的不轻啊[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轼的眼中闪过迷茫与不解。

    nbsp而今满朝新党,皆欲要置他于死地。

    nbsp仿佛彼此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

    nbsp皇帝震怒,更是要施以极刑。

    nbsp在这个风口浪尖,极度敏感的时期。

    nbsp谁又会站出来为他说一些好话呢?

    nbsp观众们也很好奇。

    nbsp“对哦,我记得好像是有人上书劝谏了皇帝,不过忘记是谁了。”

    nbsp“对这段历史我只知道四个字,乌台诗案,其他的大体上没了。”

    nbsp“惭愧惭愧,我也只知道乌台诗案四个字。”

    nbsp观众们议论纷纷。

    nbsp没有人去搜索答案。

    nbsp因为易泽迟早是要说的。

    nbsp再等一会儿也就是了。

    nbsp苏轼细细的思索着。

    nbsp他实在是想不出来,有谁能够帮自己度过这一劫难。

    nbsp这一次他莫名其妙的得罪了新党,可以说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nbsp换做是旁人,早被拉出去辕门斩首了。

    nbsp也就是苏轼,名声极大,皇帝或许还顾忌一点声望。

    nbsp“我不清楚!”

    nbsp苏轼看着易泽,缓缓地摇了摇头。

    nbsp“是王安石。”

    nbsp“什么?”

    nbsp苏轼震惊开口。

    nbsp眼神中有着难以置信。

    nbsp这可是他的政敌啊。

    nbsp犹记得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nbsp这已经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nbsp而今,新党构陷苏轼有逆天之意,以至于他锒铛入狱,几近身死。

    nbsp却不曾想到,居然是王安石救了他。

    nbsp“哦,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吗?”

    nbsp“我们是政敌,但这不影响我救你。”

    nbsp“完了完了,我居然脑补了一场苦情大戏。”

    nbsp“这对cp我磕了!”

    nbsp观众里有不少是知道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关系的。

    nbsp这两人政见不同,可以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

    nbsp若是正常展开,少不得王安石还得踩上两脚。

    nbsp万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救了苏轼。

    nbsp易泽注视着苏轼颤动着的瞳孔,又道:“王安石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言而决!”

    nbsp苏轼听完,只得愣愣的点了点头。

    nbsp他依旧有些难以置信。

    nbsp但很快这份难以置信,转变成了一声叹息。

    nbsp“苏轼估计都没有想到。”

    nbsp“是啊,原本的政敌救了他,确实让人唏嘘。”

    nbsp“我记得后面他们两个人和好了?”

    nbsp“大抵是相忘于江湖的那种感觉吧。”

    nbsp“宋朝文人内卷严重的很,苏轼能够遇到王安石,也算是运气好。”

    nbsp“确实,换成是秦侩,苏轼早没了。”

    nbsp画面之中,易泽退后一步。

    nbsp他要去与下一个苏轼会面了。

    nbsp那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从牢狱之灾中解放出来。

    nbsp简单地说,已经进化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nbsp完全体苏东坡。

    nbsp后世打上去的标签,大抵是乐观豁达。

    nbsp或许是这一场让苏轼几近身死的乌台诗案,打开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窗口。

    nbsp往后的苏东坡,对官场的执着少了许多。

    nbsp乐情于山水之中,有感于天地之内。

    nbsp多了豁达,少了轻狂。

    nbsp夜幕将明,东方已然鱼肚白。

    nbsp走出监牢,新鲜的空气涌入易泽胸腔,带走那丝丝污浊。

    nbsp汴梁,一派繁荣。

    nbsp《清明山河图》绘制出了这里的繁荣,却没能描绘出隐藏在繁荣背后的血泪。

    nbsp一国养一城,所谓的繁荣,不过是虚假。

    nbsp士大夫纵情声色,天子声色犬马,大宋基业,风雨飘摇。

    nbsp就像是一只四处漏水的破船,即便有人缝缝补补,但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nbsp因为这艘船,从一开始就是破的。

    nbsp船上的甲板之中,满是肥胖的蛀虫。

    nbsp掀开木板,能够看到趴伏在这艘船上的蛀虫正在吸食着帝国的血液。

    nbsp即便偶尔有啄木鸟前来消灭蛀虫,也扛不住群起而攻之。

    nbsp更何况,坐在最上面的那位,也是一只蛀虫。

    nbsp醉生梦死,平庸之辈。

    nbsp最后再看了一眼身后的监牢,易泽迈步走出汴梁。

    nbsp脚下踏着时光,走过的都是岁月。

    nbsp当出了汴梁之后,繁荣已经消失不在。

    nbsp剩下的,是远离繁荣的贫苦百姓。

    nbsp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立锥之地。

    nbsp这是大宋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

    nbsp富有的只是那么一小撮人而已。

    nbsp恰如现在。

    nbsp“每个人都向往大宋,认为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实际上,繁荣的只占有1%而已。”

    nbsp“都是被骗了,毕竟各种营销号也只会吹大宋繁荣,丝毫不提百姓的苦楚。”

    nbsp“穿越选了大宋,运气好衣食无忧,运气不好活活饿死。”

    nbsp看着易泽走过的路途,很多观众只感觉心中一个美丽的幻想正在破碎。

    nbsp“少数人的繁荣被吹捧,而绝大多数人的苦难,则被下意识的忽略。”

    nbsp“贪污、腐败、堕落、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这才是真实的大宋。”

    nbsp一路之上,所见之景,触目惊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还是在大宋朝国力较为昌盛之时。

    nbsp若是换作战乱之时,百姓的日子只会更苦。

    nbsp易子而食,从来不是史书上一句空话。

    nbsp当草根树皮,乃至于能吃的观音土都被饥饿的灾民吃干抹净之后,悲剧就会上演。

    nbsp这无法避免,因为在很多时候,底层的百姓,总是有着愚昧的部分。

    nbsp圣人可言舍生取义,而底层百姓,大多时候只想着一日三餐,温饱而已。

    nbsp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开始的口号大抵都是吃饱穿暖。

    nbsp易泽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nbsp这一次并没有其他的场景,只是在前行的途中,类似于旁白:

    nbsp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nbsp这一年并不简单。

    nbsp倒不是说高高在上的皇帝做了些什么事情。

    nbsp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

    nbsp距离乌台诗案,过去了三年。

    nbsp心灰意冷的苏轼,虽说逃脱了牢狱之灾,保全了性命,但也被排挤出了政治中心。

    nbsp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nbsp职位相当低微,而且没有任何实权。

 

第153章 病的不轻啊[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