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救驾之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临西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南方丘陵地带,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大地沉睡时微微起伏的胸膛。青葱的植被如同为山峦披上了一层厚实的绿毯,其间点缀着五彩斑斓的野花,红的似火,粉的若霞,白的像雪,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清晨,薄薄的雾气如轻纱般缭绕在山间,给丘陵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阳光穿透云层洒下,雾气渐渐散去,露出那蜿蜒曲折的山路,宛如一条灵动的蛇。

    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晶莹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溪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轻抚着水面,荡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

    茂密的竹林遍布山坡,修长的竹子挺拔而立,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偶尔,会有一只色彩斑斓的雉鸡从竹林中窜出,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

    田地里,水稻秧苗在水的滋养下,绿得透亮,仿佛是大地铺就的一块翡翠。远处的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在湛蓝的天空中渐渐淡去。

    山坡上,果树枝头挂满了青涩的果实,等待着夏日的阳光将它们催熟。而那繁茂的草丛中,不时传来虫鸣鸟叫,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场美妙交响乐。

    临西镇就隐匿在这群山之中,这里的山民自给自足,由于山路崎岖,交通闭塞,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老常头带着女儿常兰在镇上开了一家烧饼铺。他家的烧饼只要一出炉就被抢售一空。私塾先生胡陆阳每次都会来上几个烧饼,然后配上一壶茶。

    “胡先生,散学了呀!您的茶和烧饼。”常兰端着茶盘,一盘烧饼,一壶茶,送到落座的胡陆阳面前的桌子上。

    “嗯,多谢小兰!”胡先生微笑着回答,拿了桌上的茶杯,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就着烧饼,大快朵颐。“就是这个味道,真香,酥,脆。”

    一群孩童边笑边跑:“蟹壳黄,胡路阳,打个巴掌,都不放,哈哈哈哈……”孩子们边唱边跑。胡先生也不计较,常兰出来制止,“你们不可以这样,不许唱了,不然烧饼不给你们吃了。”常兰虽然嘴上这样说,脸上还是带笑的。孩子们听她这样说,有所收敛。

    “兰姐姐,我们不唱了。”孩童们用可怜的目光对常兰说道。常兰用眼神示意孩童和胡先生道歉。

    “胡先生,小子知错,请先生海涵!”孩童们一起向胡陆阳作揖道歉。胡陆阳只是摆摆手,继续吃他的烧饼。

    “兰姐姐……”孩童们转向常兰,常兰笑盈盈的说道:“你们等着。”就进里屋继续忙碌,身后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

    常季烧饼铺布局简单,但也一应俱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砖砌炉灶,炉灶内壁被烟火熏得漆黑,散发着岁月的痕迹。炉灶上放置着一块圆形的铁板,那是烤制烧饼的关键所在。

    铺子的墙壁上,挂着几张陈旧的木框画,画中描绘着丰收的景象,为这小小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个实木柜台,柜台上整齐地码放着已经做好的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几张简单的木桌分布在铺子中间,桌面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配套的木椅围绕着桌子摆放,胡陆阳就在尽情享受他的烧饼。

    柜台旁边,有一个大大的面缸,里面装满了洁白的面粉。旁边的案板上,擀面杖、刀具等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铺子的角落里,堆放着一捆捆用作燃料的木柴,虽然有些杂乱,但也显示出生意的红火。

    门口挂着一块写有“常季烧饼”的破旧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揽生意。

    常兰进到里屋把拌好的馅料拿到案板上,面已经揉发好了,开始制作下一炉烧饼。

    常兰从一旁的大缸中取出发酵好的面团,那面团散发着微微的酸味和麦香,被轻柔地放在案板上。

    她双手用力,娴熟地揉动着面团,每一次按压和拉伸都仿佛带着节奏,让面团在案板上跳跃、翻滚。随着师傅的动作,面团中的气泡被一点点排出,变得更加紧实而有弹性。

    接着,常兰拿起菜刀,将面团均匀地分割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面团。这些小面团宛如等待雕琢的璞玉,安静地排列在案板上。

    常兰拿起一个小面团,放在手中轻轻按压,随后用擀面杖快速擀动,转眼间,小面团就变成了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

    她用勺子挖起一勺精心调制的馅料,放入面片中央,手指灵活地捏起边缘,像包包子一样将馅料紧紧包裹在其中,收口处捏得严丝合缝。

    然后,常兰将收口朝下放置,再次拿起擀面杖,小心翼翼地擀成椭圆形。每一次擀动都控制着力度,尽量擀得薄一些,只为让烧饼在烤制后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带来绝佳的口感。

    然后在饼坯表面刷一层饴糖,最后撒上芝麻。

    最后一步就是入炉,常兰将擀好的烧饼小心翼翼地拿起,双手轻轻托住,稳步走向那烧热的炉灶。她弯下腰,凑近炉灶,动作轻

第1章 临西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