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棣重生土木堡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这不合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sp;用后世的话说,让你家孩子到国子监来,然后再补一个官职的缺,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咱俩谁跟谁啊!

    除了国子监这条捷径以外,大明传统的科举之路,想要拥有做官资格是非常艰难的。

    寒门学子无权无势更无财,也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撞的头破血流。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四种功名至少要考上一种,才能实现做官的梦想。

    然而科举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天下间终究还是出自寒门想逆天改命的人多,每个人都去考科举,自然是千军万过独木桥。

    秀才这个功名,现在除了一些朝廷的福利政策之外毫无作用,说白了,就是已经烂大街了。

    而且只靠秀才的福利,现在也只能让一个读书人勉强混个温饱,这才会有穷秀才这种称谓出现。

    秀才想要补官,除了去等如今这场景泰年恩科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往上考,考到举人。

    然而类似于这场恩科的机会,大明立国至今近百年,也就遇上这么一回,之后还有没有,需要等多久,这都是未知数。

    从秀才往上,举人和进士也不是每年都考,进士就是每三年一次,而且名额非常有限,无论参加的人有多少,每年能金榜题名的人还是那些。

    人的一生能等几个三年?

    最青春精力旺盛的二十到三十岁,不过也就能赶上十次,而且是越往后考上的几率越低。

    因为年轻人一直都有,每一次考科举的人不会因为你没考上他就给你留一个名额,竞争者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

    自洪武年以来,读书人就没有少于几百万的时候,而每三年进士录取的金榜乙榜统共才区区两三百人。

    朱棣也从这次恩科官员补录的火热程度上看出来了,全国上下每年有多少人年年读书,就等着补录,就等着下一次科举。

    这种情况下,补录多少人,科举增录多少进士、举人,那都是不够的。

    从读书人方面看,读书人的人太多了,已经超出朝廷需要的官员和候补官员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

    这么多的人,每天就读那些屁事儿不顶的文章,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做官。

    然后想做官的这么多,最后真正的清官和名臣能出几个?

    朱棣和那个西方传教士聊了很久,也是觉得茅塞顿开,意识到如今大明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人人读书只为做官,把所有的脑子都用在怎么通过科举上了,那火器创新谁来?刀枪创新谁来?战法创新谁来?

    不创新,这点老本要再吃一百年吗?

    朱棣可是亲眼见到,新设立的天工局,负责研究火器的那帮人,可是没有几个人读过书的,都是各地调集的卫所匠户。

    那些有学识涵养的人,不去这些地方搞创新,为大明的持续强盛服务,反而都聚到北京来挤破头,就为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这合理吗?

    这不合理!

    这么下去,大明以后得成什么样子?

    朱棣第一次意识到了目前科举制度的弊端,并且决心要进行改革。

第二百六十一章:这不合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