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1805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四三章 在魁北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泰平三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法属殷洲殖民地东北部,魁北克城。

    新天府皇庄海军第三舰队第六分队,顺着圣劳伦斯河口抵达魁北克城下。

    魁北克的名字,来自当地的殷人阿尔冈昆部落的语言,意思是“河流变窄的地方”。

    圣劳伦斯河在这里的确变窄了,再加上前方河口中的奥尔良岛,这片区域的形态宛如咽喉。

    魁北克也是整个法属殖民地和五大湖区,乃至后续要连接的蜜河流域,这整个北殷洲水网的东北出口。

    因此魁北克有殷洲大陆的直布罗陀之称。

    虽然这有夸张化的自吹自擂的嫌疑,但这个河港入海口城市的确非常重要。

    魁北克将是大明在在殷洲东北部接受第一个较大城市。

    驻守魁北克的法国部队和官员,虽然早半个月就得到了通知,这些天都在催促居民离开。

    法国也和葡萄牙一样,希望尽可能带走所有移民。

    法国的魁北克比葡萄牙的里约方便很多,跨过圣劳伦斯河对岸就是法国殖民地了。

    圣劳伦斯河上还有现成的魁北克大桥。

    历史上的魁北克大桥,是工程学上着名的反面教材。

    在1850年代,当地居民就迫切的希望建桥,1887年当地商人成立建桥委员会,1900年大桥开工。

    1907年大桥即将完工,但是桥梁在剪彩前夕突然垮塌,导致75名工人身亡。

    1913年大桥重新开始修建,1916年再次出现重大事故,一个支撑构件断裂,造成13名工人死亡。

    大桥直到1917年才最终建成。

    最初希望建桥的人大多都已经不在了,建桥委员会也都成立了三十年了。

    这个世界的魁北克大桥,比历史上提前了一百多年开工。

    桥和当地居民都幸运了很多,大桥平稳稳的建设完工,并且迅速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法国也不希望移民和大明人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法国殖民的舆论氛围,并不比英属美利坚好太多,同样是坐在即将绷断的弦上。

    但是无论是官员,还是当地的居民,都没有想到大明部队来的这么快。

    现在仍然有大量居民滞留在城内。

    有些居民是单纯的行动缓慢,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

    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却是两个极端。

    有的是拒绝离开长期生活的地方,反对法国割让自己所在的土地。

    有的幻想着能成为大明藩国公民,不希望法国人强制他们去别的地方重新开荒。

    打着大明旗帜的船队驶入魁北克港口的时候,原本忙碌到有些混乱的港口慢慢的停顿了下来。

    无论是正在离开人,拒绝离开的人,不想离开的人,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

    一起看向那几艘远道而来的异国海船。

    不过他们也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乱糟糟的议论声响成了一片。

    “是大明的船!”

    “他们是来驱赶我们离开家园的——”

    “我的房子,我的田地,我的一切都在这里,谁也不能赶我走!”

    “我要去向大明的官员请愿,请求他们允许我们留下!”

    “不要向明人投降,我们应该去战斗!”

    这些议论不影响大明人的行动。

    大明的船只慢慢的在码头上停稳,放下了舷梯。

    一个司的三百多名陆军士兵,背着步枪快步走下舷梯,在码头上跑步散开。

    检查周围情况,驱离距离过近的人群,控制了码头的局势后,在道路的两边列队。

    大明人在农业时代的时候,平均身高相比泰西各国就没有劣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北洋政府曾经给英法两国输送了十四万华工。

    英法对他们的印象是都是壮汉,这跟美国人对华工的矮小印象截然不同。

    因为去美国修铁路的华工,大多是被卖过去的“猪崽”,是活不下去的赤贫阶层。

    英、法两国索要的华工,是在北洋政府的配合下,从山东地区挑选出来的“精壮”。

    英国人当时有记录说,华工中有些人的身高能超过六英尺,也就是183厘米。

    当时留下的很多老照片显示,很多华工比英法的士兵和军官都高一截。

    这说明在没有工业化之前,在东方就已经能找到成批量的,身高超过欧洲人的“壮丁”了。

    这说明双方在身体基础上没有差距。

    毕竟十四万的数量已经足够组建十个师,英法的士兵也不可能专门找矮个子。

    其他的时代双方的普遍身体素质再有差距,那应该主要是生活水平的导致的营养差距了。

    而这个世界的大明已经首先工业化了一百多年。

    还掌控了本土北方的草原、南洋群岛、天南大陆,还有南殷洲的草原。

    在战争开始之前,大明正常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业时代的农民了。

    是大战中后期的持续消耗,才让普通人生活水平不断降低的。

    而新天府又有不同。

    新天府皇庄是大明皇室的“退路”,这里的普通人得到的福利待遇是全球领先的。

    基本没有赤贫阶层,也很少有极端富裕的群体,中等富裕家庭占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

    即便是普通殷人,只要不是憋在老林子里不出来,只要愿意给皇庄干活,也都能吃饱穿暖。

    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普遍明白,他们当前的美好生活来源于皇帝的特别照顾。

    这样才能保证皇帝跑路到新天府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直接接纳,在新天府继续当皇帝。

    新天府掌握着南殷洲大草原和大平原,粮食和肉类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这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因为战争而下降。

    他们保卫当前美好生活的动力非常充足,为皇帝和皇庄夺取更多土地的愿望非常强烈。

    南殷洲新天府皇庄的士兵,本身都是出身中产阶级。

    从小都是吃足肉食长大的,又在参军的时候被筛选过一轮。

    所以现在出来的士兵,基本都是高大又结实的精壮青年。

    他们的身高最低也有一米七二,大部分都在一米七五往上。

    他们往码头上一站,明显比当地普通人整体高一截,周围的法国人个头很少有过一米七的。

    关键是这些士兵出身新天府皇庄,理论上是世界帝国皇帝的亲兵,下船前都换上了类似锦衣卫飞鱼服的华丽军礼服。

    这让他们整个队伍的精气神,跟当地的法国人明显不一样。

    法国这边的殖民地移民,要么是本土过不下去的穷人,要么就是投机的小商人,

    他们跟皇庄士兵在形象气质上本来就有差距,再加上大明的文化强势,进一步更加大了心理观感上的落差。

    好多殖民地的男人看着这些大明士兵就自惭形愧。

    好多女人看着这帮士兵只发愣。

    之前的那些议论声,也明显消弭了一大截,很多喊着要去战斗的,现在也大多不敢出声了。

    大明的士兵就在码头上排成排站着,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

    船上又有几个人下来。

    首先是军官,司镇抚陈绍鸿,司督军朱广钧。

    仁武朝之后,世祖皇帝改革了督军制度,职位从特派变成了固定,并大幅度调整了职权。

    所有哨以上部队常设督军,大多由远支宗室和外戚冲任,所级以上督军由皇帝直接认命。

    督军负责军事纪律监督,平时定期为士兵上思想文化课

第一四三章 在魁北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