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1805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五四章 核动力舰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公三年十一月五日傍晚,应天府新都城文华殿皇帝办公室。

    朱靖垣收到了天南大陆发来的喜讯。

    聚变炸弹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聚变炸弹在实验中释放出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五百万吨标准炸药。

    朱靖垣非常满意的暗自点头,亲自动笔写了一封嘉奖和鼓励的诰书。

    给相关的机构下达命令,整理好现有的实验和生产数据,尽快生产一批测试型号同款的聚变炸弹。

    同时继续准备在更多情况下的实弹测试,寻找合适的使用方法和合适的当量。

    尽快设计生产出针对不同用途的新式聚变炸弹。

    朱靖垣写完了这些理所当然的命令之后,把文件交给通政司的去向下传达。

    然后拉开抽屉,拿出另外一封自己专门放在手边的报告,和刚收到的聚变炸弹实验成功的报告摆在一起。

    那是“一型战略弹道导弹”的海上实弹打靶验收报告。

    大明第一种战略导弹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射程三千五百公里,最大载荷两吨以上,误差一公里以内。

    报告上说明,设计生产完成之后,连续试射了十枚同型号导弹,取得了全部合格的成绩。

    误差将近一公里,载荷只有两吨的导弹,用来投射常规炸弹的话,在实战中的作用其实是比较有限的。

    命中率和使用成本以及打击效率,都远不如用轰炸机直接投放铁炸弹。

    但这种导弹本身就是为了装载核武器而准备的。

    装上最新完成的五百万吨当量的三相弹,不到一公里的误差已经不是无法接受的了。

    五百万吨级的核弹周围一公里内都会被直接抹除的。

    这时候,弹道导弹相比飞机而言,还有打击速度更快,更加难以防御,以及不需要让飞行员涉险的优点。

    真正进入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层面。

    这个世界上,自己的认知中,能够成功制造出来的武器,终于被自己掌握了。

    在纯粹的武器威力的层面,大明现在已经几乎走到头了。

    后续的攻关目标,就是让弹头进一步小型化,不断地提高命中率和可控性,不断地提高射程和有效载荷。

    走向多弹头、多载具、全天候的全面打击模式。

    朱靖垣盯着两份报告看了一会儿,交叠在一起递给身边的牛鉴:

    “复印保存,送入社稷库档案馆存档。”

    然后靠在宽阔舒适的椅背上,非常惬意的端起茶杯了喝了一口,心情很不错的看向窗外的天空。

    朱靖垣登基至今已经满三年了。

    三年前制定的各种计划和目标,在今年开始陆续落地实现了。

    第一批专用的火箭发射基地已经完工了,运载火箭的技术验证实验已经做了好几次。

    正式的运载火箭设计在今年下半年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在专门建设的火箭制造工厂开工生产了。

    等过了年就可以进行正式的“假月”发射实验了。

    现在最重要的战略导弹和氢弹也完成了,实验性质的核潜艇应该也快要下水了。

    这些东西真正实用化,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也仅仅只需要时间了。

    不过泰西方面的战争,也已经到了新的关键节点。

    如果战争在两三年内结束的话,这些新东西应该就没有机会上战场了。

    朱靖垣心中盘算着局势,继续处理自己的公务。

    朱靖垣的猜测没有错,在氢弹实验成功之后仅仅过了半个月,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时候,军械部送来了新的消息。

    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可以在年前下水,询问朱靖垣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指示。

    比如说亲自主持下水仪式。

    因为核潜艇工程能够如此顺利的提前完成,有朱靖垣亲自指导和决定的功劳。

    朱靖垣三年前亲自拍板决定,将核动力反应堆的陆上实验,与核潜艇本身的设计和建设,这两个工程同步进行的工程管理方案,最终基本没有出现纰漏。

    舰用核反应堆的陆上的测试堆顺利通过了验证。

    实际装船用的反应堆成品,也在潜艇建设的最后节点上完成了。

    本来按部就班的执行,可能需要五年的目标,最终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朱靖垣看了之后,没有想着去造船厂主持下水仪式,但是却直接去了一趟军械部。

    把军械部的负责人,核动力项目相关负责人,召集起来开了个会。

    让他们现场给自己详细说明了一下具体的情况。

    军械部尚书李锐首先给了朱靖垣一份文件,关于核潜艇及核潜艇用反应堆的简要说明。

    大明的第一艘,也是这个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在设计之初当然也有朱靖垣的直接指导。

    或者可以说是指示,在总体方向上的提醒和建议,以及在规格和参数上的要求。

    单就核潜艇外形方面,直接抛弃了已经成熟的柴电潜艇的外形。

    改用了完全针对潜航设计的拉长的水滴形态。

    也就是朱靖垣前世那些成熟的核潜艇和AIP潜艇的最终形态。

    螺旋桨在潜艇的正后方,而不再是舰体的下方。

    潜艇完全潜水航行的时候,才能发挥出螺旋桨全部的功率。

    在水面航行的时候,由于螺旋桨距离水面过浅,反而无法释放全部功率。

    在排水量数据上,潜艇与水面舰艇不同,不采用空载和满载的区分,而是用水下和水上来区分。

    水下排水量相当于水面舰艇的满载排水量。

    根据浮力原理,舰艇的“排水量”,等于舰艇排开的水的重量,等于舰艇本身的总重量。

    水面舰艇不会全部没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远小于船本身的体积。

    潜艇潜航时完全没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船的体积。

    大明第一型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直接达到了六千吨,相比以往的传统柴电动力潜艇直接翻倍了。

    相比朱靖垣历史上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与后世成熟的攻击核潜艇基本相当。

    朱靖垣这个皇帝在海军上的观点,一贯都是喜欢稍微搞大一点,同时喜欢搞快一点。

    同时也知道,六千吨也是比较合适的早期攻击核潜艇的吨位。

    吨位太小的话,在功率和武器上限制都太大。

    吨位上去了,相应的配套的核反应堆经过轮机输出的轴功率,也达到了四万马力。

    是历史上最早的核潜艇鹦鹉螺的二点六倍。

    这个功率和动力比,能让这艘潜艇的最大潜航速度达到35节。

    比绝大部分水面船舶都要快。

    同样排水量的船体,使用同样功率的发动机,潜艇比水面舰艇要快很多。

    因为水面舰艇的排水量,航行时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它水线以下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体积还是不规则的倒梯形。

    潜艇的排水量,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潜艇本身的全部体积,还可以是阻力最小的水滴形。

    所以现代水面舰艇大部

第五五四章 核动力舰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