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末代状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实际上齐柏林还真的联系过李谕,不过并没有探讨什么具体的技术细节。齐柏林伯爵只是在电报中提到了版权问题,因为他想用李谕的星战系列做海报,并且发在报纸上,宣传自己的飞艇事业。
李谕虽然知道飞艇不是长远之计,但是没有反对他,因为科技树的发展就是开枝散叶。
而且李谕还主动回信,与他探讨了动力与载客量的关系,飞行角度与风向的关系等等具体技术细节。
因为他想到的了一个损招,不过是针对日本人的损招。
自己既然不会从军从政,但可以稍微在科技树上带歪一下日本。
日本不像德国那样能拿出来大量的科研资金。
一战前能有大量闲钱搞科研的,只有欧洲几个国家以及美国。老美虽更有钱,甚至比不上欧洲几国的科研投入。
投入最大的还是英德法,尤其德国这个超级技术狂。
也正是因为德国在科学及人文上的大力投入,让一向非常傲慢的英国学界都承认德国是个先进国家。
但目前的日本和他们相比,更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以日本人的性格,超爱精打细算,每分钱恨不得都要花在刀刃上,所以他们的科研投入是非常有限的,还要力求稳准狠。
而这本来就是个错误的策略,因为科学技术上的大跨步很难如此实现,肯定是要长期投入,一点点突破。
过程中花钱如流水。
如果能想办法让日本多在科研上走点弯路,消耗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对日本的国力来说影响还是不小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一直喜欢赌,而且是赌国运,直接梭哈那种。
打每场战争都是抱着赢了野鸡变凤凰、输了就玉碎的打算。
不管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本国内的战时财政压力都超级大。但日本对这些绝密消息封锁得很到位,所以清政府一直不知道。如果当时多撑一下,虽然还是打不赢日本,但起码谈判桌上能多不少筹码,可以少赔几千万两白银不在话下。
算上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一共赔了2.3亿两,折合后世差不多700亿到1200亿RMB,绝大部分用在了军队建设上。
想从他们嘴里抠出来这些钱自然没可能,不过可以让他们把一部分钱变成打水漂。
所以李谕才不怕近卫昭雪去偷看飞艇的技术资料,他甚至想让日本人更多了解一下。
到时候说不定日本人还得谢谢李谕哪。
李谕可是知道,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学航空的人并不多,能分走多少是多少。
得让日本人感受感受什么叫做跨越一个世纪的智商压制。
——
次日,袁世凯去了西苑递交奏折。
慈禧翻开看了一眼,就知道是关于废除科举的事情,顿时感觉头大。
这可不仅仅是祖宗家法那么简单,让她下决定废除一个延续千年以上的制度,确实有够纠结。
慈禧对他说:“记得去年上过这样的折子,不是说了新学与科举一并推行,先试验几年再说?”
袁世凯回道:“太后,当今之势,科举一日不废,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便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中国也就永远不能进于富强,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慈禧说:“有你说得那么严重吗,这么多年不都过来了。”
袁世凯说:“事情已经迫在眉睫,日本国推行新式教育之成效近在眼前。”
朝廷中最坚定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去年便是他们两人联合上的书。
尤其袁世凯,对废除科举一事最为积极。因为他本来科举之路就屡屡受挫,后来干脆弃文从武,对于科举素无好感。在搞洋务、新政的过程中,对西方新式学堂又有了不少了解。
而且从实际利益上,废除科举对袁世凯同样好处多多:科举废除之后,他手中大量新式学堂出身的北洋人马,正好可以获取更多政治利益。
两位实权派总督的联合上书,引起了朝中重视。
刚刚成立的学部,两位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都支持废除科举。
军机处里,曾经的首席军机大臣荣禄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因为在荣禄看来,他并非科举出身,如果支持废科举,那么会给人落下口实,认为是掺杂了个人感情。
站在荣禄一边的反对废除科举的,还有军机大臣王文韶。
另两位军机大臣瞿鸿机、孙家鼐则同意废除科举。
荣禄死后,庆亲王奕?敛孤汲晌?紫???蟪肌
袁世凯和张之洞立马看出来,奕?辆褪歉龊拖∧嗟模?皇裁闯杉??洳换峁??硖?С址铣?凭伲??膊换嶙璋?
所以一众朝中大员,反对废除科举的只剩下了军机大臣王文韶。
慈禧看向一旁眯着眼睛的奕?粒骸稗?粒?阍趺纯矗俊
奕?琳飧隼匣?妨⒖袒氐溃骸叭?咎?笥⒚骶龆稀!
“啧!奕?涟。?愣嗌侔锇Ъ夷酶鲋饕狻!贝褥?馈
奕?林坏盟担骸白仁绿宕螅??啪醯梦颐怯Ω孟瓤?龌嵩偕烫忠幌隆!
他可没有魄力做这么大的决定。
慈禧正好现在不想表态,于是对奕?了担骸昂冒桑?镁腿ネ??佳刑忠幌隆6纪讼掳桑?Ъ乙?氲铝溲?耙幌乱恍┯⒂铮?裢砘沟猛??狗蛉嗣强?霾杌盎帷!
慈禧出席这种场合,一般都是带着裕德龄为翻译,毕竟裕德龄会的语言还是比较多的。
奕?恋热送顺龊螅?吹酵饷婢??Φ闹蛋嗍遥??磷?潞螅?渌?私幼乓来巫?隆
“说说吧,都怎么看?”奕?廖实馈
军机大臣王文韶已经憋了一肚子话:“在下坚决不同意废除科考,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争之!”
这种发言很让奕?镣反螅?谒?蠢匆坏愣疾辉不?
袁世凯说:“王大人,您也看到了,如果科举不废,士子肯定不会甘心去新学堂。只有断了这条后路,才有发展新学堂的真正可能。”
王文韶道:“说得轻巧,如今全天下已经有数十万学子为了科举费心费力寒窗多年,难道要让他们无处可去?”
王文韶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是必经的痛楚。
第三百二十六章 末代状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