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为尘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章 群儒辩斗火耗(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关火耗的辩论已进行了三场,各学术、派别的儒生、士子纷纷下场舌战。

    最酣畅的第二场,参与辩论的两派加起来有二十人之多。

    千盏楼成了辩论的非约定官方地点,凡有辩论必挤的人山人海,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雅间儿已是千金难求。

    千盏楼的老板也是个好风雅的人,竟愿意免费给在场的所有人提供清茶,一时举袖为云。:???

    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跑堂的小二端着茶壶脚不沾地的忙活。

    到了这第四场,终于惊动了两位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一个是京中鸿儒梁闳,另一个是受邀来京的江南鸿儒凌退思。

    其实这两人从辩论一开始就已隔空较量过了。

    第二场辩论中占尽上风的举子王显是凌退思的门徒,而第三场辩论中稍显一筹的儒学生马敖则是梁闳的弟子。

    两位大儒在千盏楼‘约架,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来,更何况火耗还是与民相关的事。

    凌退思不是为了辩论特地从江南赶来的。

    去年,陛下下旨请他从杭州北上京城,参与今年春闱的阅卷,虽无抉择之权,确有建议之责。

    凌退思租住在燕子坞,一处临水的房子里,故今日驾轻舟沿着永定河而上,只身赴会。

    相比凌退思,梁闳排场就大多了。

    他虽也只马车一乘从城北而来,车后却跟着二三十门徒弟子,皆青衣方巾。

    这些儒学生倒也不是梁闳组织起来耀武扬威的。

    实在是梁闳学生多,又约好一同往千盏楼来看热闹,纯粹自发组成。

    徐慕欢仍在那处雅间儿里,今日还带着徐文嗣。

    “辩了这么多日,两位大儒都惊动了,竟一个官员都未出面。”

    徐文嗣只觉蹊跷。

    这架势倒显得处江湖之远的人更忧其民,而那些处庙堂之高的全然不闻不问了。

    “你呀,还是年纪太小,阅历少。”

    慕欢喝了半碗茶笑着说:“若无京兆府准许,千盏楼怎敢聚集这么多人围观,还敢公然吵闹政事。”

    “还有,凌退思入京是来阅卷的,如今春闱刚结束,尚未放榜,若不是朝廷准假,他岂能分身出来参与辩论?”

    “你想想第二场那场混战里,是不是有一部分举子、学生经常去拜谒某府大人?”

    徐慕欢这样一提点,徐文嗣豁然开朗。

    原来不是没一个官员出场来辩,而是他们不方便出场,但并不耽误这些官员派出自己的心腹、好友、门徒来代替自己发表意见。

    “那您觉得哪位先生今日会更胜一筹?”

    慕欢不假思索道:“两人名气、实力不相上下,不辩还真不敢说。”

    不过徐慕欢心里也暗暗欣喜,一开始辩论火耗的观点还是治与不治,到了第二场辩论时,不治的声音彻底没有了,变成了若治,该如何治。

    可见虽有人不想改变弊端,试图搅浑水,但民心所向,终于埋没了这种声音,将火耗一事引到正道上去。

    “凌先生阅卷繁忙还能抽出时间与老朽就火耗交流一二,真是不胜荣幸。”

    一见面的两人客套寒暄,给足了面子的互相吹捧。

    “梁先生也曾受邀春闱阅卷,今日前来一会,得此机缘与先生交流心得,也是天意。”

    大儒间舌战可跟巷子里三姑六婆骂街,老翁关门骂孙子不同,文人雅士的姿态要拿足。

    在清高文人的心中,对手即是一面镜子,对手越强大意味着自己越不可战胜。

    正如一阴一阳、一天一地,能分庭抗礼的才配站在对手席上。

    场面随即静了下来,两位老先生略低哑的声音都衬得清晰、响亮起来。

    “彼时齐王纳谏,群臣吏民皆能面刺,如今火耗一事能在这样的场合公开交流,畅所欲言,真是河清海晏,百姓之福啊。”

    两人进入话题的节奏与他们的语速一样的徐缓。

    凌退思明着只颂扬了政治清明,暗是颂扬君主,毕竟清流士子是不屑于谄媚、阿谀的。

    “群臣吏民也不辜负圣上。”

    梁闳向南,皇宫的方向一拱手,以示尊敬。

    “这几日就火耗辩的何其精彩,良策、妙论层出不穷。”

    梁闳又说:“第二场辩论里有个观点就很直率,这位小友说,火耗繁重在于监管。”

    “朝廷虽准许官银流通于市,非需要无需熔铸,少一部分折损,但也疏忽了百姓对于碎银的需求。”

    “官方不设置熔银府衙,只授发资格,产生了大批持牌做生意的熔银机构,货币质量、火耗高低良莠不齐。” <

第二百六十章 群儒辩斗火耗(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