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4章 树与鸟的共生图腾:古蜀文明里的天地信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棵小小的神树,神树的枝桠向两侧伸展,恰好与玉鸟的羽翼形成呼应。这件玉鸟佩小巧精致,显然是佩戴在身上的饰品,它不仅是古蜀人审美趣味的体现,更是他们信仰的“徽章”——佩戴着玉鸟佩,就意味着“自己是神树与神鸟的信徒”,能得到图腾的守护。

    nbsp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金饰,则更加巧妙地融合了树与鸟的形态。金饰的主体是一棵简化的神树,树干弯曲,枝桠上站着四只小鸟,小鸟的身体与树枝铸造成一体,羽翼微微展开。这件金饰的尺寸很小,可能是用来系在头发上或衣服上的,它的造型与太阳神鸟金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贴近日常——太阳神鸟金箔是祭祀用的礼器,而这件金饰则是日常佩戴的饰品,让古蜀人在平时也能感受到树与鸟的陪伴。

    nbsp3.nbsp房屋中的“树鸟元素”:居住空间的信仰加持

    nbsp古蜀人的房屋建造,也融入了树与鸟的信仰。三星堆遗址的房屋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木柱,木柱的顶端被雕刻成“树状”,枝桠向两侧伸展,枝桠的末端还雕刻着小小的鸟形图案。这些木柱是房屋的承重柱,将其雕刻成“树鸟形”,意味着古蜀人希望“神树能支撑起他们的房屋,神鸟能守护他们的家园”,让居住的地方能免受风雨与灾害的侵袭。

    nbsp房屋的屋顶瓦片上,也能看到树与鸟的印记。一些瓦片的表面刻画着简化的树鸟纹,虽然纹路简单,但依然能清晰地分辨出树的枝干与鸟的形态。古蜀人相信,将树鸟纹刻在瓦片上,雨水落在瓦片上时,就会被“神树与神鸟净化”,不会给房屋带来灾难;阳光照射在瓦片上时,树鸟纹会投射出影子,仿佛神树与神鸟在屋顶上守护着他们的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树与鸟的共生图腾:古蜀文明里的天地信仰

    nbsp五、树鸟图腾的精神内核:古蜀文明的天地观

    nbsp古蜀人的树鸟图腾,从来都不是“树”与“鸟”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对天地、人神、生死关系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图腾体系中,神树是“空间”的象征,撑起了天地的框架;神鸟是“时间”的象征,推动着四季的轮转;而人,则站在神树之下、神鸟之旁,通过祭祀与祈祷,参与到天地的运行中,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藏在青铜神树的枝桠间,刻在太阳神鸟的金箔上,也融入了古蜀人对生命、自然与信仰的全部理解。

    nbsp1.nbsp神树为“柱”:空间秩序的构建

    nbsp在古蜀人的认知里,天地并非无边无际的混沌,而是被神树支撑起来的有序空间。三星堆青铜神树的“三层九枝”结构,就是这种空间秩序的具象化表达——底层枝桠对应“人间”,是凡人生活的地方;中层枝桠对应“中天”,是神灵往来的通道;顶层枝桠对应“上天”,是最高神灵的居所。这种“三层空间”的划分,并非古蜀人的凭空想象,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地面是人类劳作的场所,天空中飞鸟翱翔、云朵飘动,是“中天”的景象,而日月星辰高悬于最顶端,便是“上天”的象征。

    nbsp神树的主干,则是连接这三层空间的“天柱”。考古人员在神树主干内部发现的中空通道,被认为是“天地能量流转的通道”——在祭祀仪式中,祭司将燃烧的香料放入通道,烟雾顺着树干升腾,象征着人间的祈愿被送往上天;而当烟雾从枝桠间飘落时,又被视为上天的恩赐降临人间。这种“上通下达”的设计,让神树成为了“天与地的桥梁”,也让古蜀人相信,他们与神灵之间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通过神树,就能实现“人神对话”。

    nbsp神树基座上的龙形纹饰,进一步完善了空间秩序的构建。龙在古蜀文化中是“地脉”的象征,它们缠绕着神树的基座,龙头朝向地面,仿佛在守护着大地的生机。古蜀人相信,神树不仅要“上接天”,还要“下连地”,地面的龙与天上的神鸟、中间的神树,共同构成了“天地人”的空间闭环:神树从大地中汲取能量,通过主干传递给上天;上天的神灵通过神鸟将旨意传达给人间;人间的凡人则通过祭祀,将祈愿反馈给神灵。这种闭环的空间秩序,让古蜀人感到安心——他们不再是孤独地面对自然,而是生活在一个有神灵守护、有秩序可循的世界里。

    nbsp2.nbsp神鸟为“使”:时间流转的见证

    nbsp如果说神树构建了古蜀人对“空间”的认知,那么神鸟则承载了他们对“时间”的理解。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四只神鸟环绕太阳飞行,每一只神鸟对应一个季节,四只神鸟飞行一周,便完成了一次四季的更替——这是古蜀人对“时间流转”最直观的表达。在他们看来,时间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神鸟的飞行被看见、被感知的具体现象。

    nbsp古蜀人对时间的观察,与他们的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发现,神鸟的飞行轨迹与太阳的运行方向一致,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东方的神鸟(对应春天)便会“苏醒”,此时大地回暖,草木发芽,是播种的季节;当太阳转到南方时,南方的神鸟(对应夏天)“活跃”起来,此时雨水充沛,庄稼生长旺盛,是插秧的季节;当太阳转到西方时,西方的神鸟(对应秋天)“忙碌”起来,此时庄稼成熟,是收割的季节;当太阳转到北方时,北方的神鸟(对应冬天)“休憩”,此时天气寒冷,是储存粮食的季节。神鸟的飞行,成了古蜀人最精准的“自然历法”,指导着他们的农耕生产。

    nbsp神鸟的“时间属性”,还体现在它们与生死的关联上。三星堆遗址中,一些墓葬里出土了小型的青铜神鸟摆件,这些摆件的羽翼多呈闭合状态,与神树上“欲飞”的神鸟形态不同。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闭合羽翼的神鸟,象征着“时间的停滞”,代表着逝者的灵魂将在神鸟的守护下,脱离尘世的时间流转,进入永恒的世界。而神树上“欲飞”的神鸟,则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代表着人间的生命在神鸟的见证下,随着四季的更替不断循环。这种“生死与时间”的关联,让古蜀人对生命有了更豁达的理解——他们相信,生命并非只有一次,而是像神鸟围绕太阳飞行一样,会在时间的流转中不断循环,死亡只是生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nbsp3.nbsp人在“中间”:天地共生的参与者

    nbsp在古蜀人的天地观中,人并非被动地接受天地的恩赐,而是主动参与到天地运行中的“共生者”。神树与神鸟构建了天地的框架,但这个框架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变得完整——人通过祭祀神树,为天地注入“人间的温度”;通过崇拜神鸟,与时间达成“和谐的共鸣”,最终实现“天地人”的共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祭祀神树的仪式,是古蜀人参与天地运行的重要方式。在三星堆的祭祀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祭祀坑,坑中埋有玉器、陶器、象牙等祭品,这些祭品多朝向神树的方向摆放。根据遗址的痕迹推测,祭祀仪式通常在春耕、秋收等重要节点举行:春耕时,人们将种子洒在神树周围的土地上,祈求神树保佑庄稼生长;秋收时,人们将收获的谷物摆放在神树脚下,感谢神树的庇佑。这种祭祀并非单向的“祈求”,而是双向的“交换”——人向神树献上祭品,神树则向人回馈丰收,人与天地在这种交换中达成共生。

    nbsp神鸟崇拜则让古蜀人在时间的流转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会根据神鸟的飞行轨迹安排生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神树的枝桠上,神鸟仿佛开始飞行时,人们便起身劳作;傍晚,当太阳落下,神鸟仿佛“归巢”时,人们便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休息。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与神鸟的飞行节奏完全一致,让古蜀人感到自己与时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重大的节日里,人们还会模仿神鸟的姿态跳舞,舞者穿着绘有神鸟图案的服饰,展开双臂,模仿神鸟飞行的动作,仿佛在与神鸟一起推动时间的流转,参与天地的运行。

    nbsp古蜀人的这种“共生”理念,还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上。他们从不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像珙桐这样与神树形态相似的树木,认为这些树木是神树的“替身”,砍伐它们会触怒神灵;他们也从不伤害神鸟,即使看到受伤的鸟类,也会小心地照料,认为这些鸟类是神鸟的“使者”,伤害它们会影响天地的秩序。这种敬畏,让古蜀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也让他们的文明在与自然的共生中得以延续。

    nbsp六、树鸟图腾的传承:刻在文明基因里的信仰密码

    nbsp从古蜀文明到现代社会,树与鸟的图腾虽然不再以青铜或黄金的形态出现,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像一颗种子,埋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不同的花朵,成为刻在我们文明基因里的信仰密码。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化符号的延续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核的共鸣中——无论是古蜀人对天地的敬畏,还是对生命的理解,都与现代社会的生态理念、人文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

    nbsp1.nbsp文化符号的延续:从文物到生活

    nbsp在四川地区的民间文化中,树与鸟的图腾痕迹随处可见。成都的市徽中,就融入了太阳神鸟金箔的元素,四只神鸟环绕着太阳飞行,象征着成都这座城市与古蜀文明的血脉联系;在四川的传统刺绣中,“树鸟纹”是常见的图案,刺绣艺人用丝线勾勒出树木的繁茂与鸟类的灵动,将古蜀人的信仰绣进布料中,成为日常穿戴的装饰;甚至在四川的方言里,人们还会用“神树”来称呼那些生长多年的老树,用“神鸟”来形容那些吉祥的鸟类,这些称呼,都是对古蜀图腾最朴素的传承。

    nbsp在传统节日中,树与鸟的图腾也以新的形式出现。每年春节,四川地区的人们会在门前挂起绘有神鸟图案的灯笼,灯笼上的神鸟展翅高飞,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清明节,人们会在祖先的墓碑旁种下树木,认为树木是连接生死的“桥梁”,就像古蜀人的神树一样,能让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息——这种习俗,与古蜀人“生命树”的信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nbsp现代艺术创作中,树与鸟的图腾更是成为灵感的源泉。许多画家以三星堆青铜神树和金沙太阳神鸟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将古蜀人的想象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让树与鸟的形象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雕塑家则用金属、石材等材料,复刻出青铜神树与太阳神鸟的造型,安放在城市的广场、公园中,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古蜀文明的魅力。这些现代的文化符号,虽然形态与古蜀文物不同,却都承载着“树为柱、鸟为使”的核心内涵,让古蜀图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nbsp2.nbsp精神内核的共鸣:从古代到现代

    nbsp古蜀人树鸟图腾中蕴含的“天地共生”理念,与现代社会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古蜀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雏形——他们不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共生的伙伴,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今,四川地区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保护珙桐、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其中珙桐作为与古蜀神树有着密切关联的“植物活化石”,更是受到了重点保护。人们在保护区内种植珙桐树,观察珙桐花的绽放,仿佛在与古蜀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守护着这份与自然共生的信仰。

    nbsp古蜀人对“生命循环”的理解,也与现代的人文精神相呼应。他们相信生命是永恒的循环,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这种豁达的生死观,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纪念祖先、传承家风等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敬畏;通过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让文明像神鸟围绕太阳飞行一样,在时间的流转中不断延续。这种对生命与文明的珍视,正是古蜀人树鸟图腾精神内核的现代体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更重要的是,古蜀人树鸟图腾中蕴含的“身份认同”,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四川地区的人们来说,青铜神树与太阳神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树与鸟的图腾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在了解古蜀人的信仰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文明基因,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

    nbsp七、结语:跨越三千年的信仰对话

    nbsp当我们站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柜前,凝视着青铜神树的枝桠与神鸟;当我们在金沙遗址的展厅里,驻足于太阳神鸟金箔的光影中,仿佛能听到一场跨越三千年的信仰对话——古蜀人用青铜与黄金,将他们对天地、人神、生死的理解刻进文物;而我们,则用现代的视角,解读着这些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在对话中感受文明的传承与力量。

    nbsp古蜀人的树鸟图腾,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信仰。它藏着古蜀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天地秩序的思考;它见证了古蜀文明的兴起与繁荣,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如今,青铜神树依然在博物馆里矗立,太阳神鸟的图案依然在城市中闪耀,它们像两个沉默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古蜀人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永远都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nbsp或许,当我们下次看到珙桐花绽放,看到鸟儿在树枝间飞翔时,会想起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金沙的太阳神鸟——想起三千年前景色,古蜀人站在神树之下,仰望神鸟飞向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而我们,也会在这样的场景中,找到与古蜀人跨越时空的共鸣,继续将这份“树与鸟”的信仰传承下去,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燃烧。

    喜欢。

第244章 树与鸟的共生图腾:古蜀文明里的天地信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