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7章 花傈僳婚俗:原始风情中的生命礼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面条、酒、烟叶作为礼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带去一截羊腿骨。这截羊腿骨是婚姻的信物,将在女方家换回另一截——两截羊腿骨严丝合缝,寓意着姑娘只能嫁给一家,婚事既定,终无悔改,象征着婚姻的稳固与唯一。

    nbsp女方家的挽留与祝福

    nbsp临近女方家时,早已等候在路旁的女人们便会“阻止”娃拿扒进屋,她们或笑或嗔,用温柔的“刁难”表达对新娘出嫁的不舍与挽留。这看似的“阻碍”,实则是对新娘的疼爱,也是婚礼中充满人情味的插曲。

    nbsp进入女方家后,女方家也会请一位阿巴莫念诵祝福语,并为两位娃拿扒再跨上一条白麻布,与之前的白麻布交叉打结,这一动作有着承诺领亲的深意,意味着女方家认可了这门婚事,将女儿郑重托付。

    nbsp傈僳族婚嫁崇尚简朴,男方不送聘礼,女方也不设陪奁,婚姻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两颗心的契合。招待客人后,婚礼的对歌环节便拉开序幕:新娘的陪伴和“嘎妈”(歌手)为一方,娃拿扒及其助手和女方家请来念祝福语的阿巴莫为另一方,各自围坐,边饮酒边对歌。

    nbsp嘎妈主唱《夫嘎》(婚姻调),歌词深情款款,诉说着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从襁褓中的哺乳到长大后的操劳,一字一句都饱含着不舍;同时也劝慰女方家的人放心让新娘离去,相信她会在新的家庭中幸福生活。娃拿扒则以歌作答,表达对女方家养育之恩的感谢,承诺会善待新娘,让她衣食无忧。你来我往,歌声此起彼伏,围观者也不时有人帮腔,歌声里有祝福,有不舍,有期盼,往往持续数小时,直到娃拿扒催促三次,对歌才在众人的意犹未尽中停止。

    nbsp随后,新娘叩拜父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一拜,是对养育之恩的感恩,也是对娘家的告别。拜毕,新娘随娃拿扒启程,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有男有女,一路之上,即兴对歌不断,欢快的歌声驱散了路途的疲惫,也将婚礼的喜庆传遍山野。

    nbsp新郎家的迎新与祈福

    nbsp送亲队伍不论路途远近,都要安排三次休息。第一次是领新娘出门后,在屋外小憩,此时,女陪伴和娃拿扒会在新娘出门前后于屋内跳两次领亲舞,舞步古朴而庄重,寓意着将新娘的好运与福气一同带到新家。

    nbsp第二次休息由娃拿扒根据路途远近安排,大家在路边的树荫下稍作调整,分享带来的食物,补充体力。

    nbsp第三次休息在离新郎家不远处,此时,男方家早已派人送来一捆烟叶,由娃拿扒分发给送亲客人,每人两匹,大家抽着旱烟歇息,烟雾缭绕中,满是即将抵达目的地的期待。

    nbsp再次启程,男方家的人已在屋外迎接,双方的芦笙手相遇,吹奏起欢快的乐曲,相互致意,同声庆贺,喜庆的氛围愈发浓厚。

    nbsp新娘进屋时,必有新人支起被盖庇护,男方家人朝被盖上撒掷干羊粪丸,这一独特的习俗意在驱逐新娘从野外带来的饿鬼、病鬼,祈愿新娘带来一世的吉利与安康。同时,新娘进屋不得与新郎及其家人碰面,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婚后不和,体现了傈僳族对婚姻和睦的朴素追求。

    nbsp送亲仪式以娃拿扒和伴娘跳领亲舞告终,舞蹈结束后,男方家便开始举行婚宴招待客人。婚宴颇为简朴却充满特色:就地铺上松明子针叶,用碗或簸箕摆上食物——大块的羊肉、自酿的米酒、香喷喷的玉米饭,大家围坐一团,共享美食,欢声笑语不断。

    nbsp食毕,新人拜堂。祝贺者向新人赠送礼金,称为“丢拜钱”:新人并立,面前放置一个簸箕,贺者依照辈分高低,先后将钱掷于簸箕内,钱多钱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份真挚的祝福。男方家则一一敬酒作答,感谢大家的光临。

    nbsp请拜仪式在堂屋内进行,点亮松明,神龛上摆放着羊头、羊脚各一,点燃蜡烛,整个堂屋笼罩在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中。阿巴莫再次念诵祈福语,祈求家神与祖先保佑新人白头偕老、家族兴旺。

    nbsp请拜完毕,由娃拿扒为一对新人另起新名。新人双双跪在草席上,阿巴莫端着酒碗,祈讨吉利的封赠语,新人饮下这碗充满祝福的酒,从此便有了属于他们夫妻的新名字,象征着开启全新的生活。随后,娃拿扒将煮熟的羊肝分发给众人,大家分享着这份喜悦;又从神龛上取下羊头羊脚,向家神祝告,宣告婚礼的重要环节完成。至此,一对新人不再使用原来的名字,他们的人生在这一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仪式完毕,新人进入里屋,脱下长衫,解下头帕,可以自由活动。其余参加婚礼的人则开始“打跳”,葫芦笙声彻夜不息,人们围着篝火,踏歌起舞,“嘎且且撒勒舞”的旋律回荡在夜空,往往通宵达旦,直至次日凌晨,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各自返家。

    nbsp值得一提的是,新人结婚当晚不能同房,而是由男女陪伴各一人陪同,共屋共眠,这一习俗或许是为了让新人在忙碌的婚礼后得到充分休息,也蕴含着对新人未来生活的审慎与祝福。第二天早饭后,新婚男女会带上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在山野间的劳作与相处中,开始他们真正的新生活,婚姻的责任与甜蜜,在日复一日的相伴中慢慢沉淀。

    nbsp结语:婚俗里的民族魂

    nbsp德昌花傈僳的婚俗,是一部活态的民族文化史。从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到新风尚的兴起,从说亲定亲的含蓄约定到婚礼仪式的庄重神秘,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傈僳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

    nbsp它既是对过去的坚守——那些古老的习俗、动人的歌谣、庄严的仪式,是民族身份的标识;也是对未来的拥抱——自由恋爱、平等婚姻的普及,让这一古老的婚俗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德昌傈僳族的婚俗,不仅是民族风情的生动展现,更是生命传承与文化延续的见证,值得我们去珍视、发掘与保护,让这份独特的民族记忆在岁月流转中永远闪耀。

    喜欢。

第237章 花傈僳婚俗:原始风情中的生命礼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