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2章 温江的琴弦:王光祈的乐魂与山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有次讲川剧高腔,他先放了段录音,然后问学生:34;你们听出这段旋律里藏着什么?34;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34;像山谷里的回声34;、34;像风吹过竹林34;,他笑着点头:34;你们说的都对,但它最像四川人的性格——直爽里带着婉转,硬朗中藏着温柔。34;说着,他用小提琴拉了段高腔的旋律,又用德语解释其中的韵味,听得学生们如痴如醉。

    nbsp他常对学生说:34;中国的音乐,就像长江黄河,既能温柔地绕着田埂流,也能奔腾着穿过峡谷。你们要了解它,就得先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34;有个德国学生听了他的课,竟跑到中国来,在四川住了十年,专门收集川剧的乐谱,后来成了欧洲有名的汉学家。

    nbsp晚年的王光祈身体不好,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让他患上了肺结核。可他依旧坚持上课、写作,有时咳得直不起腰,就趴在桌上歇会儿,缓过来继续写。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国音乐史》,把中国音乐的故事完整地讲给世界听。

    nbsp1936年1月,王光祈在波恩病逝。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一张温江地图,地图上杨柳河的位置被红笔圈了又圈。他对守在身边的学生说:34;把我的骨灰带回故乡,撒在杨柳河里......告诉乡亲们,我把四川的调子,唱给世界听了;

    nbsp那一年,他的《中国音乐史》中文版在国内出版,扉页上印着一行小字:34;献给所有爱音乐、爱祖国的人。34;书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小小的乐谱,那是他根据温江34;车水号子34;改编的旋律,简单的几个音符,却藏着他对故乡最深的眷恋。

    nbsp四、铜像前的凝望

    nbsp如今的温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稻田包裹的小镇。高楼拔地而起,马路宽阔平整,可杨柳河依旧静静流淌,两岸的油菜花每年春天照样开成金色的海。在杨柳河畔的温江公园内,一座正檐翅角的古典式建筑静静矗立,灰瓦白墙,雕花窗棂,与周围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这便是王光祈纪念馆。

    nbsp而在纪念馆前方的开阔处,王光祈的铜像傲然挺立,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精神地标。这尊铜像高约6米,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着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教授于2002年精心设计铸造而成。

    nbsp走近细看,铜像上的王光祈身着笔挺的西装,那是他在德国时最常穿的样式,衣角在微风中似有轻轻摆动之势,仿佛刚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走来,带着柏林的风尘,也带着温江的泥土气。他左手自然下垂,手指微微弯曲,像是刚放下手中的小提琴;右手稳稳地捧着一本着述,书页微微展开,仿佛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音符与批注——那是他毕生音乐思想与心血的结晶。

    nbsp他的面庞清俊,鼻梁挺直,嘴唇微抿,带着一丝执着的神情。双目炯炯有神,坚定地凝望远方,眼神中既有对音乐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似在穿越时空,关注着祖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期待着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身姿挺拔如松,周身既散发着学者的儒雅气质,又透着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仿佛随时准备为传播音乐文化、推动民族音乐发展振臂高呼。

    nbsp铜像的基座上,刻着他的名言:34;音乐者,民族精神之结晶也。34;阳光洒在铜像上,为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雨水冲刷过,又显得格外清亮,仿佛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清晨的公园最是安静,遛鸟的老人提着鸟笼从铜像旁走过,画眉鸟的鸣叫声与远处的河水声交织,像是在为铜像伴奏。有调皮的孩子跑到铜像前,学着王光祈的姿势捧着书本,家长笑着拍下照片,说:34;这是我们温江的骄傲,要向他学习。34;

    nbsp每当清明,总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束油菜花放在铜像前。他们说,光祈先生小时候最爱油菜花,说这花34;开得热闹,像田里的号子34;。花瓣落在基座上,被风吹得打着旋,仿佛在跳一支古老的歌谣。

    nbsp五、馆内的时光回响

    nbsp推开纪念馆的木门,34;吱呀34;一声,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馆内的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木头的清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

    nbsp左手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他用过的小提琴。琴身是温暖的琥珀色,边缘有些许磨损,那是常年被手臂摩擦留下的痕迹。琴弦早已锈迹斑斑,却依然保持着紧绷的姿态,仿佛随时能发出清亮的声响。旁边的卡片上写着:34;1923年购于柏林,王光祈常用它演奏改编的川剧曲牌。34;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琴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点,像是他当年在柏林阁楼里跳动的音符。

    nbsp往里走,几排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泛黄的乐谱手稿。最上面的一叠是《东方民族之音乐》的初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些地方用钢笔涂改,有些地方用铅笔标注,甚至还有用红墨水画出的节奏线。其中一页上,他用中文写着34;此处应加川剧高腔的拖腔34;,旁边又用德文标注着34;如莱茵河的回声般悠长34;,两种文字在纸上相遇,像极了他一生都在做的事——让东西方音乐对话。

    nbsp一个独立的玻璃柜里,放着那本被他翻得卷了角的德文版《音乐史》。书页边缘已经发黑,里面夹着许多小纸条,都是他当年做的批注。有张纸条上画着一个简易的五线谱,下面用中文写着34;此节奏与温江车水号子相似34;,字迹有力,能看出写下时的激动。讲解员说,这本书是王光祈在柏林最珍贵的财产之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卖掉它。

    nbsp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柜里的那张特殊乐谱——他根据温江34;车水号子34;改编的钢琴曲。乐谱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却被精心地装裱起来。左手重复的低音声部,用加粗的线条标注着,恰似水车悠悠转动的节奏,沉稳而富有韵律;右手的旋律线则像波浪一样起伏,犹如农民劳作时的吆喝调子,质朴且充满力量。二者交织,将川西平原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旁边的播放器里,循环播放着这首曲子的录音,钢琴声在安静的馆内回荡,竟与窗外杨柳河的流水声奇妙地呼应。

    nbsp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他的一生:少年时在温江的留影,穿着长衫,抱着月琴,眼神清澈;在柏林大学听课的场景,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写满了笔记;与德国音乐家的合影,手里拿着小提琴,笑得爽朗。每张照片旁边,都配有他的日记节选,其中一句让人驻足良久:34;我这一生,不过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田埂上,也有最美的旋律。34;

    nbsp角落里有个复原的场景,重现了他在柏林的阁楼。狭小的空间里,一张木桌靠窗摆放,上面放着德文书籍、未完成的乐谱、一把小提琴,墙角堆着几个装着咸菜的玻璃罐——那是他当年省吃俭用的见证。墙上贴着一张温江地图,杨柳河的位置被红笔圈了无数次,旁边写着34;何日归故乡34;。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他深夜伏案写作的身影,听到他轻声哼唱的34;薅秧歌34;,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故乡的思念。

    nbsp六、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nbsp每年春天,当杨柳河两岸的油菜花盛开时,纪念馆都会举办34;光祈音乐节34;。这是温江最热闹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齐聚杨柳河畔,让这里变成了音乐的海洋。

    nbsp开幕式总在铜像前举行,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唱起温江的童谣,老艺人们演奏着川剧曲牌,德国的交响乐团则带来贝多芬的《欢乐颂》。当中西音乐在王光祈的铜像前交织,仿佛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nbsp音乐节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专家学者们在纪念馆里举办研讨会,讨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从《东方民族之音乐》到《中国音乐史》,从他对五声音阶的研究到对中西音乐融合的探索,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

    nbsp公园里搭起了临时舞台,每天都有不同风格的演出。有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王光祈改编的川剧曲目,二胡与钢琴合奏,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有德国的音乐家带来用中国乐器演奏的巴赫作品,古筝弹出的《小步舞曲》别有韵味;还有当地的农民合唱团,用温江方言唱起34;栽秧歌薅秧歌34;,虽然没有华丽的技巧,却充满了生命力,听得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nbsp去年的音乐节上,有个特别的环节——34;给光祈先生写首歌34;。来自成都的小学生们把自己写的童谣唱给铜像听,其中一首是这样的:34;杨柳河,长又长,光祈爷爷爱家乡。琴声飞,越重洋,把咱四川唱给世界听。34;稚嫩的歌声在阳光下回荡,王光祈的铜像仿佛也在微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音乐节的最后一天,总会有一场大型的交响音乐会。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音乐家同台演出,演奏王光祈的作品,也演奏各自国家的经典曲目。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响起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合唱,歌声震撼人心。这时,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望向王光祈的铜像,仿佛看到他站在那里,眼里含着泪光,因为他知道,那个34;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34;的梦想,正在被一代代人实现。

    nbsp音乐节结束后,许多音乐家会带着王光祈的乐谱离开,把他的音乐思想和温江的旋律带到世界各地。有人把他改编的34;车水号子34;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有人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东方民族之音乐》选段,还有人把他的故事写进了音乐教材。王光祈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在世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nbsp七、河声里的永恒

    nbsp去年清明,我在纪念馆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叫王福安,是王光祈的同乡,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老人拄着拐杖,在铜像前站了很久,然后用温江方言轻轻哼唱着34;薅秧歌34;,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情。

    nbsp34;你听,34;老人指着窗外静静流淌的杨柳河,34;这河水流动的声音,和光祈先生乐谱里的节奏一模一样。他从来没离开过,只是化作了河声,化作了风声,化作了我们唱歌时心里的那股劲儿。34;

    nbsp老人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王光祈的故事,说他是34;温江出去的大人物,把咱农民的调子写到了外国的书里34;。年轻时,他在杨柳河上撑过船,唱着光祈先生听过的号子,总觉得34;那号子里有股特别的力量,能让人撑船不觉得累34;。

    nbsp离开时,我看到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的船夫在杨柳河上撑船,背景里隐约能看到油菜花田。34;这是我爹,34;老人说,34;当年光祈先生在河边听号子,我爹就是其中一个。他总说,光祈先生听得认真,像在听啥宝贝。34;

    nbsp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窗户,洒落在铜像上,为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他始终伫立在这片土地上,倾听温江田埂上的质朴号子,倾听柏林阁楼里的灵动琴声,倾听一个民族用音乐发出的、穿越时空的激昂回响。

    nbsp而杨柳河的水,依旧在静静地流淌,带着他的乐魂,向着更远的远方奔去。河岸边,几个孩子正在学唱改编成儿歌的34;车水号子34;,他们的歌声清脆响亮,混着河水的流淌声,成了这首百年歌谣最新的旋律。

    喜欢。

第222章 温江的琴弦:王光祈的乐魂与山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