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集:改进成果验证测试[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nbsp“锁死了。”小李翻看视频回放,确认卡榫完全咬合,“而且是戴着手套,站着完成的。”
nbsp刘好仃没急着说话,而是让小李把三次测试的录像并排播放。第一次打滑,第二次勉强,第三次流畅。他指着屏幕:“不是设计不行,是人没算进去。手套、油污、冬天手僵——这些不是意外,是常态。”
nbsp小吴若有所思:“咱们测铰链,也得测‘人。”
nbsp“对。”刘好仃点头,“机器不会累,但用机器的人会。护角要扛撞击,也要让人省力。”
nbsp下午三点,三套原型的测试数据陆续汇总。小吴交来结构组的报告,记录每次冲击后的形变值;材料组提交了回弹率曲线;小李则整理了五名维修工的操作记录,包括耗时、失误次数和主观反馈。
nbsp刘好仃把三份文件摊在会议桌,眉头微皱。“一个说毫米,一个说百分比,一个说‘感觉还行。”他拿起笔,“咱们得说同一种话。”
nbsp“怎么统一?”小李问。
nbsp“看它什么时候开始不行。”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性能下降15%算临界点。形变超过1.5毫米?算。回弹慢算。更换超时1分钟?也算。”他画了个表格,横向列三套原型,纵向标出“抗疲劳”“响应性”“易维护”三项指标,每项后面留出空白,“现在,咱们不夸它多好,只记它哪天开始变差。”
nbsp小吴突然举手:“第二套原型,双弹簧结构,今天第8天测试,回弹延迟从1.5秒降到稳定性回升。”
nbsp“热适应了?”小李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可能是。”刘好仃没下结论,“继续测,每天加一次红外测温,看温度和延迟有没有对应关系。”
nbsp小李翻着操作记录:“快拆件这边,五个人里四个能在三分钟内完成,但有个老师傅说‘新卡扣省力,但手感没老款实在。”
nbsp“手感?”小吴笑出声,“这也能算数据?”
nbsp“能。”刘好仃记下来,“‘不实在可能是预紧力反馈不足,下次加个轻微阻尼,让手指知道‘到位了。”
nbsp四点十七分,复合测试进入第九天。第一套原型累计承受81次冲击,形变稳定;第二套在双弹簧加持下,回弹表现回升,但第八天夜间监测显示铰链局部温度升高12℃,需重点关注;第三套快拆件完成第十次更换测试,平均耗时2分53秒,全部锁死。
nbsp刘好仃站在测试台前,把三套原型并排摆好。第一套结实,但更换仍需工具;第二套响应好,但结构复杂;第三套快,但手感反馈弱。
nbsp他拿起记录本,翻到最新一页,在“综合耐受指数”表上打下第一行数据。笔尖停在“备注”栏,他想了想,写下:“第二套需监控温升,第三套优化手感反馈。”
nbsp小吴站在旁边,看着表格,突然说:“咱们是不是该做个‘混搭版?用第二套的铰链,配上第三套的快拆?”
nbsp刘好仃没回答,而是把三套原型重新放回测试架,按下启动键。液压机再次运转,活塞缓缓升起,第九次轻压即将落下。
nbsp他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轻声说:“让它再撞一次。”
喜欢。
第1237集:改进成果验证测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