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95集:联盟成员筛选分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电脑屏幕还亮着,那条德国IP的播放记录静静悬在列表顶端,进度条停在47秒的位置,像一根插进时间里的针。刘好仃没关机,也没动,只是把保温杯重新拧紧,杯壁那张写着“全球用户录音归档计划——启动”的纸条被热气熏得微微翘起一角。

    nbsp他伸手点了点屏幕,声音不大:“开始筛吧。”

    nbsp小周刚啃完包子,纸袋还捏在手里:“筛啥?一万两千多条留言,光葡语就有三百多条,还有人用方言写诗,咱总不能一条条翻译着感动吧?”

    nbsp“不筛感动。”刘好仃调出后台数据流,“筛‘在。”

    nbsp老李凑过来,眼镜滑到鼻尖:“怎么筛?靠感觉?”

    nbsp“靠行为。”刘好仃把德国排班员的登录记录拉出来,时间一栏整齐排列着每周三22:00的标记,持续了整整11个月。“他没留言,没转发,但从不缺席。这不是看视频,是核对排班。”

    nbsp小周一拍桌子:“懂了!就像咱厂夜班工人,三年197次登录,每次47秒——不是故障,是习惯。那咱们就找那些‘有习惯的人?”

    nbsp“对。”刘好仃打开新文档,标题打上:共鸣值评估模型。底下列出三行字——

    nbsp持续性、自发性、传递性。

    nbsp“持续,是动作不断;自发,是没人号召也回应;传递,是让别人也开始做。”他抬头,“咱们不找被感动的人,找被唤醒的人。”

    nbsp老李皱眉:“那要是有人只留一句‘我也这样,再没动静呢?算不算?”

    nbsp“不算。”刘好仃点开一条巴西夜班员的留言,“这条说‘我们这儿也周三两点十五亮灯,后面还附了张照片——灯亮着,表针指着背景是车间铭牌。这不是感慨,是对应。”

    nbsp小周笑出声:“好家伙,跨国对暗号。”

    nbsp“不是暗号。”刘好仃把这条标记为高潜力,“是信号。有人发了‘在,他们回了个‘也在。”

    nbsp团队开始分头归档。小周负责社交媒体,老李梳理内部系统,刘好仃盯着全球访问日志,一条条比对行为轨迹。三台电脑屏幕亮成一片,键盘声噼里啪啦,像雨点落在铁皮屋顶上。

    nbsp两小时后,小周突然“哎”了一声:“青岛老张的表侄,又转故事了。”

    nbsp刘好仃走过去。微信截图里,那条朋友圈更新了,文字只有一句:“代巡第17天。”定位是另一座厂区的东门岗。

    nbsp“代巡?”老李凑过来,“他替他舅打卡?”

    nbsp“不是打卡。”刘好仃放大图片,角落里有个模糊背影,穿着物业制服,手里拎着电筒,“是巡逻。路线、时间、频率,跟老张退休前一模一样。”

    nbsp老李愣住:“这算啥?继承?”

    nbsp“算回应。”刘好仃把这条拖进高共鸣值文件夹,“他没说‘我舅真伟大,但他做了同样的事。沉默能传下去,是因为有人愿意接着走。”

    nbsp小周嘀咕:“那咱们是不是该列个标准?比如必须连续三个月?必须带照片?不然谁都能说自己‘也在。”

    nbsp“不能列。”刘好仃摇头,“一设硬门槛,就把人挡在外头了。咱们要的是‘像,不是‘合规。”

    nbsp正说着,老李突然抬手:“等等,这条咋办?”

    nbsp他调出一段家属代发的视频,讲述一位因工伤失语的老工人,三十年如一日守着锅炉房,最后那句“他从不说话,但他从不迟到”让不少人哭了。可翻遍后台,家属再没互动,老人也没再出现。

    nbsp“感人是感人。”老李叹气,“可他还在吗?”

    nbsp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nbsp刘好仃问:“他还在打卡吗?”

    nbsp“没了。退休两年了,上个月刚走。”

    nbsp“那‘在的是回忆,不是现在。”刘好仃轻轻合上那段视频,“咱们筛的,不是‘曾在,是‘仍在。”

    nbsp他打开青岛表侄的记录,17天,每天同一时间,同一路径,同一句“代巡”。

    nbsp“这个在。”他说,“他替别人在。”

    nbsp老李沉默片刻,点头:“行,那标准加一条——得有近九十天的实际行为?”

    nbsp“加。”刘好仃在模型里添上第四项:当下性。

    nbsp小周一边录入一边念叨:“所以现在咱们要找的,是那些不说话但一直做的人?”

    nbsp“对。”刘好仃看着屏幕,“他们可能没转发,没留言,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说‘我也在。”

    

第895集:联盟成员筛选分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