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19集:新技术引入推进[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王把那片绿萝叶子从打印稿上轻轻拿开,正准备重新整理桌面,刘好仃的微信语音就跳了出来,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劲儿:“今天上午十点,会议室,带上你那套‘轻量AR+数据平台的对接清单,咱们要见‘真神了。”

    nbsp他没说是谁,但小王一听就明白了——合作对象要来了。

    nbsp半小时前,他还盯着那家大数据平台的试用延期通知发愣,现在,空气里仿佛已经飘起了代码和合同纸张的味道。他赶紧打开电脑,把昨晚加的备注“优先对接供应商培训资源”又加粗了一遍。

    nbsp十点整,会议室门被推开,刘好仃一手拎着那个漆掉半边的保温杯,另一手夹着三份文件,身后跟着小王、小李和财务小林。投影仪已经亮起,屏幕上是昨晚连夜整理的《技术合作候选企业初筛报告》。

    nbsp“人都到齐了?”刘好仃把保温杯放下,没拧盖,热气往上窜,像在给自己打气,“好,咱们不绕弯子。方案定了,试点要推,下一步,就得找人搭伙。”

    nbsp小林翻了翻手里的成本测算表,小声问:“已经有目标了?”

    nbsp“有三个初步接触的。”刘好仃点开PPT,“但咱们得挑。不是谁报价低就选谁,得看懂咱们这行——玻璃不是芯片,也不是服装,咱们的痛点是订单碎片化、交期紧、客户还爱改需求。技术得能‘听懂人话,不是光会跑数据。”

    nbsp小李点头:“上次那家AI公司,一上来就说要给我们做‘数字孪生工厂,我说我们厂才八千平,他以为我们是钢铁厂。”

    nbsp会议室爆发出一阵笑。

    nbsp“所以第一关,”刘好仃竖起一根手指,“必须有制造业落地经验,尤其是非标定制类的。第二,支持本地化部署,咱们的数据,不能随随便便上云。第三,培训得跟上,不能签完合同就甩个手册走人。”

    nbsp小王记着笔记,忍不住问:“那价格呢?预算还是……”

    nbsp“预算没变。”刘好仃笑,“但我们得聪明花。就像买菜,不一定要最便宜的,但得挑最新鲜、最耐放的。我已经让行政联系了行业协会,要了两份‘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口碑榜单,又让技术组去扒了近半年的客户案例。”

    nbsp他顿了顿:“今天起,咱们分三路走:小王负责技术对接能力评估,小李查过往项目落地效果,小林算综合成本,包括隐性成本——比如培训时间、系统停机风险、二次开发费用。”

    nbsp小林眼睛一亮:“我连他们客服响应速度都打算测,打个电话试试看多久接。”

    nbsp“对!”刘好仃一拍桌子,“细节见真章。咱们不选‘听起来厉害的,要选‘用起来顺手的。”

    nbsp散会后,团队立刻动了起来。小王在搜索引擎里敲下“制造业nbspAR远程验货nbsp成功案例”,一页页翻,标记出带视频演示的;小李翻遍行业论坛,找到某家具厂用类似系统把验货周期从五天缩到两小时的帖子,截图转发到群;小林则悄悄注册了两家公司的免费试用账号,假装是潜在客户,测试后台操作流畅度。

    nbsp两天后,名单从十二家缩到五家,又从五家筛到两家。

    nbsp一家是业内知名大厂,方案成熟,案例光鲜,但报价直接顶到预算红线,且坚持要求全系统上云;另一家叫“智链工科”,规模不大,但做过两家建材企业的转型项目,系统支持私有化部署,报价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二,还主动提出免费提供三个月驻场技术支持。

    nbsp“关键是,”小王在汇报时说,“他们去年给一家陶瓷厂做的AR验货系统,客户反馈说‘比看实物还清楚——因为能放大看釉面细节。”

    nbsp刘好仃摸着保温杯,若有所思:“他们愿意见我们?”

    nbsp“约了明天。”小王说,“他们团队可以来厂里,现场演示系统,还能根据我们的产线做定制调整。”

    nbsp“那就见。”刘好仃站起身,“不看PPT,要看真家伙。”

    nbsp第二天上午,智链工科的团队准时抵达。三个人,两男一女,背着设备箱,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深蓝色工装,看起来不像销售,倒像刚下车间的老师傅。

    nbsp演示在成品仓库进行。小王用手机扫了他们提供的测试二维码,屏幕一闪,一块3D玻璃模型缓缓浮现,指尖一滑,玻璃旋转,放大,甚至能切换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反光效果。

    nbsp“这是我们用你们上次提供的样品数据重建的模型。”男工程师说,“如果

第819集:新技术引入推进[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