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集:国际客户需求洞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好仃挂掉最后一个电话,指尖还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在确认信号有没有断。窗外天光正好,阳光斜斜地切进办公室,落在桌角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纸页边缘泛着微黄,像被时间轻轻吻过。
nbsp他没急着合上本子,而是把笔帽拧下来,又拧回去,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老工人特有的节奏感。昨天刚定下的“客户声音地图”计划,今天就得动起来。不是喊口号,是真要一张一张地画,一城一城地走心。
nbsp“小陈,”他抬眼,“问卷模板弄好了吗?”
nbsp小陈从工位上探出身,手里晃着平板:“早好了,中英双语,还加了阿拉伯语和南非祖鲁语选项。不过……”他顿了顿,“发出去容易,收回来难。有些客户连邮件都懒得回,更别说填问卷了。”
nbsp刘好仃点点头,没皱眉,也没叹气。他知道,这事儿就像玻璃退火——急不得,得慢慢来。
nbsp“那就换个法子。”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蓝笔,在“新加坡”“迪拜”“约翰内斯堡”这几个地名下面,分别画了三条不同颜色的线,“咱们分三路走:线上发问卷,线下打电话,再让当地合作方帮忙面访。别指望一次到位,但得让人家知道,咱们真在听。”
nbsp小陈笑了:“您这是要搞‘地毯式倾听啊?”
nbsp“不叫倾听,叫‘蹲下来聊天。”刘好仃把笔放下,“咱们以前总想着怎么把玻璃卖出去,现在得想想,人家为啥要买、买了之后怎么用、用坏了找谁。这才是活人的生意。”
nbsp会议开得干脆利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阿米尔负责中东和北非,尤哈主攻撒哈拉以南非洲,小陈盯亚太,刘好仃自己则统筹全局,顺便亲自联系几个关键客户做深度访谈。
nbsp第一天收效平平。问卷打开率不到三成,电话接通率更低。有客户一听是“调研”,立马客气地挂了线,连再见都没说全。
nbsp“正常。”刘好仃看着数据报表,语气平静,“谁会随便跟陌生人掏心窝子?咱们得先递块糖。”
nbsp于是第二天,团队改了策略。每封问卷邮件后面都附了一张电子感谢卡,写着“您的意见,正在改变一块玻璃的命运”;每次电话开场白也不再是“我们想了解您”,而是“上次您提的那个安装问题,我们已经优化了工艺”。
nbsp效果立竿见影。迪拜一位项目经理回了邮件,说:“你们连我三个月前随口提的一句话都记得?行,这次我认真填。”
nbsp一周后,信息开始像春笋一样冒出来。
nbsp有新加坡客户说,他们最在意的不是玻璃强度,而是“视觉通透感”——大楼对面是金融中心,玻璃反光太强,会影响邻居办公,容易惹官司。
nbsp约翰内斯堡的施工队则抱怨:“你们的安装指南写得像说明书,但我们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最好能拍视频,手把手教。”
nbsp最让刘好仃意外的,是利雅得一位女建筑师的反馈。她写道:“我们这里的玻璃,不仅要防晒,还要‘守礼。比如朝向清真寺的一面,不能反光太亮,否则会影响信徒祷告时的心境。”
nbsp小陈念完这句,办公室里安静了一瞬。
nbsp“这……也算技术指标?”尤哈挠头。
nbsp刘好仃却笑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重问题。咱们的玻璃能抗12级台风,但如果让人家觉得‘不贴心,再结实也没用。”
nbsp信息越堆越多,语言版本也五花八门。俄语、葡萄牙语、印地语……团队里没人全懂。翻译成了大工程。
nbsp“不能靠软件翻。”刘好仃提醒,“‘有点问题和‘快炸了在翻译软件里可能是一个词,但客户心里差着十万八千里。”
nbsp于是临时请了三位兼职翻译,都是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华人,懂语言,更懂语气。一条南非客户的语音留言被转译过来:“你们上次派来的工程师,说话慢,动作稳,不急着走,我们才敢把心里话讲出来。”
nbsp刘好仃把这句话抄在本子上,圈了三遍。
nbsp两周后,所有信息归档完毕。表格、图表、关键词云,铺满了会议室的投影屏。刘好仃站在前面,手里捏着一支没盖笔帽的记号笔。
nbsp“来,咱们看看,世界到底在想啥。”
nbsp小陈先汇报:“共收集有效反馈437条,覆盖18个国家。最常被提到的词是——‘响应速度。”
nbsp尤哈接上:“其次是‘沟通方式。比如中东客户喜欢直接通话,欧洲客户偏爱邮件留痕,东南亚客户则习惯用微信式短消息。”
nbsp阿米尔翻着笔记:“还有,不同地方对‘服务的理解不一样。在德国,他们觉得‘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服务;在尼日利亚,反而觉得‘你不天天打电话,就是不重视我。”
第793集:国际客户需求洞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