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68章 北使观治[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968nbsp章:北使观治(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迎亲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南宋临安宗室府与中都白虎殿)

    nbsp临安宗室府的议事厅里,烛火昏黄,赵昀(宋理宗,此时南宋残余政权奉其为核心,掌宗室决策)手里攥着史宅之递来的《元廷迎亲牒文》,牒上nbsp“遣宗室亲赴中都迎亲,以示诚意”nbsp的字样,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三日前三方会议的场景仍在眼前:史宅之叹nbsp“粮尽兵弱,若拒迎亲,元廷必南下”;徐清叟虽仍主战,却拿不出nbsp“五日凑齐万石粮”nbsp的承诺;赵与芮老泪纵横,道nbsp“保宗室先保迎亲,不然祖宗牌位都保不住”。

    nbsp“陛下,元廷已增兵燕云,虎卫营距临安仅十日路程,”nbsp史宅之的声音打断赵昀的沉思,“遣您去迎亲,一是您为宗室核心,元廷认;二是您曾与蒙古使者打过交道(史实中赵昀在位时曾与蒙古议和),懂分寸nbsp——nbsp这是眼下唯一能拖延的法子。”nbsp赵昀抬头,看着厅外飘落的枯叶,想起临安街头nbsp“粮荒逃荒”nbsp的木牌,终是叹了口气:“罢了,朕去nbsp——nbsp但要带‘南宋礼器,不能丢了宗室的最后体面。”

    nbsp徐清叟得知后,闯来宗室府,跪在赵昀面前:“陛下!您是南宋的君,去中都迎亲,是向元廷称臣,祖宗会怪罪的!”nbsp赵昀扶起他,声音沙哑:“清叟,朕知道你忠,但临安的百姓快饿死了,若朕去中都能换元廷暂缓南下,能换粮援,这‘称臣的骂名,朕担了。”nbsp他让人取来南宋旧《舆地图》,在临安与中都间画了一条线:“朕此去,不只是迎亲,是去看看元廷的虚实nbsp——nbsp若他们真有治世的本事,或许……nbsp宗室与百姓,还有条活路。”

    nbsp出发前一日,赵昀去太庙祭拜。祖宗的牌位是临时用松木做的,没刷漆,显露出粗糙的木纹。他献上三炷香,道:“列祖列宗,孙儿此去中都,是为保宗室、安百姓,若有辱祖宗,孙儿愿以死谢罪。”nbsp香灰落在供桌上,像一滴无声的泪nbsp——nbsp南宋残余政权的无奈,在这一刻,凝聚成赵昀北上的脚步。

    nbsp赵昀的迎亲礼品,选得格外纠结。按南宋旧制,宗室迎亲需带nbsp“重礼”,如宫廷书画、金玉器物;可临安粮荒,金玉早已变卖充军饷,只剩些江南特产。史宅之提议nbsp“带江南丝绸与茶叶”,说nbsp“元廷草原缺这些,实用又显诚意”;徐清叟却坚持nbsp“带南宋《农桑辑要》旧本”,说nbsp“这是祖宗的治世成果,不能让元廷觉得咱们只懂求饶”。

    nbsp赵昀最终折中:选二十匹江南上等丝绸(供元廷贵族制衣)、五十斤西湖龙井(显南宋茶礼),再加一套南宋旧《论语》(批注版,体现汉地文化)。他亲自检查礼品箱,见丝绸用粗布包裹,茶叶装在陶罐里,《论语》的封皮已磨损,便对侍从道:“再给《论语》包层桑皮纸,别让元廷觉得咱们连书都护不好。”nbsp他的纠结,是南宋残余政权的缩影:既想保体面,又不得不务实。

    nbsp随行人员的安排更费心思。赵昀选了三人:宗室子弟赵孟頫(懂元廷双法,可做翻译)、老臣李心传(熟悉礼仪,能护体面)、侍卫长陈武(懂武艺,暗中护安全)。“孟頫,你跟元廷官员打交道时,多听少说,重点看他们的治世举措;”nbsp赵昀对赵孟頫道,“心传先生,礼仪上不能输,该有的规矩要守;陈武,你扮成侍从,别露身份,若遇危险,先护《论语》——nbsp那是咱们的根。”

    nbsp出发前,赵昀换上南宋旧官袍(深蓝色,非新制,却浆洗得干净),腰间系着铜带(非银饰),头上戴的纱帽缺了一块玉饰,用木片补上。“就这样吧,”nbsp他对着铜镜道,“体面在心里,不在衣服上。”nbsp侍从想给他找件新袍,他却摆手:“临安百姓还在穿破衣,朕穿旧袍,正好nbsp——nbsp让元廷看看,咱们不是挥霍无度的宗室。”

    nbsp礼品箱装车时,赵昀特意让陈武在《论语》夹层藏了nbsp“临安粮储明细”(用醋浸墨写的密信):“若元廷问起临安情况,朕可借这明细求粮援nbsp——nbsp这既是信物,也是筹码。”nbsp他知道,此去中都,迎亲是表,探虚实、求生机才是里。

    nbsp赵昀的队伍从临安出发,沿驿路北上,全程十二日。第一日过平江府,他掀开马车帘,见路边的农田里,农民们正按《虎历》标注的农时插秧,田埂上立着nbsp“水利合作社”nbsp的木牌nbsp——nbsp这是元廷虎榜取士后推行的nbsp“双廷协作”nbsp项目,汉地农官教农耕,蒙古千户护水渠。“以前平江府的农田,多是地主私产,百姓只能租种,”nbsp赵孟頫在旁道,“元廷来了后,分了些荒地给农民,还教他们新法子,收成比以前好。”nbsp赵昀沉默着点头,想起临安的农田因粮荒荒芜,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nbsp第五日到扬州,驿路两旁的驿站格外规整。每个驿站外都有nbsp“驿马养护点”,蒙古驿卒正给马刷毛,汉地驿卒在登记粮车信息;驿站内,墙上贴着《虎榜章程》与《虎历》样本,往来的商人、牧民有序歇脚。赵昀让马车停下,借口nbsp“喝口水”nbsp走进驿站,见一名江南商人正用汉地算学与蒙古牧民算账,两人笑着交易,没有丝毫隔阂。“以前扬州的驿站,多被南宋官员把持,百姓想歇脚都难,”nbsp李心传低声道,“元廷的驿站,倒真像‘便民之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第八日进入燕云地界,赵昀看到更震撼的场景:草原上,牧民们按《虎历》“转场时刻表”nbsp迁移,马群有序行进,没有争抢牧界的纠纷;远处的屯田区,汉地农民与蒙古千户一起修水渠,渠边的木牌上写着nbsp“汉地算学测流量,草原经验定渠宽”。陈武扮成侍从,去跟牧民聊天,回来禀报:“牧民说,元廷给他们发了《牧农双兴录》,教他们用汉法算饲料,今年的羊比去年多了三成。”nbsp赵昀听后,靠在马车座椅上,轻声道:“北境的气象……nbsp真的不一样了。”

    nbsp途中最让赵昀触动的,是遇到一群江南逃荒的流民。流民们说nbsp“元廷在燕云设了‘流民安置点,给粮给地,还教农耕”,正往安置点去。赵昀让侍从给流民送了些干粮,流民们跪下道谢,说nbsp“若南宋也有这样的安置点,谁愿逃荒”。赵昀看着流民远去的背影,眼眶微红nbsp——nbsp他终于明白,百姓要的不是nbsp“南宋”nbsp或nbsp“元廷”nbsp的名号,是能吃饱、能安稳的日子。

    nbsp快到中都时,赵昀让马车放慢速度,仔细观察沿途的村庄。村庄里的房屋虽简陋,却都干净整齐,门口挂着nbsp“农时表”,孩子们在村口的学堂读书,传来nbsp“子不学,非所宜”nbsp的朗朗声nbsp——nbsp这是元廷虎都书院的nbsp“乡村分院”,教百姓识字、学农时。“临安的乡村,早已没了学堂,”nbsp赵昀对赵孟頫道,“元廷的治世,是真落到了百姓身上。”

    nbsp赵昀的队伍抵达中都南城门时,李默与巴图已率双廷官员等候。李默身着汉地官袍,手持《迎亲礼仪册》;巴图穿着蒙古皮甲,腰间系着虎符(非完整虎符,显身份),两人并肩而立,身后是二十名蒙古那颜与二十名汉臣,队列整齐,气势庄严nbsp——nbsp这是萧虎特意安排的nbsp“双廷同迎”,既显对南宋宗室的nbsp“尊重”,又展双廷共治的威势。

    nbsp“赵殿下一路辛苦,”nbsp李默上前,按汉地礼仪拱手,“萧将军已在白虎殿设宴,为殿下接风。”nbsp巴图则按草原礼仪,递上一碗马奶酒:“这是中都草原的马奶酒,殿下喝了,解乏。”nbsp赵昀接过酒碗,看着碗里洁白的马奶,想起临安的粗瓷茶盏,心里五味杂陈nbsp——nbsp他知道,这碗酒,既是欢迎,也是试探。

    nbsp迎接队伍的路线,是萧虎精心设计的nbsp“中都治世展示线”:从南门入,经朱雀街(中都最繁华的街道),过虎都书院,最后到白虎殿。朱雀街上,商铺林立,有江南的绸缎铺、草原的皮毛铺、波斯的香料铺,行人往来如梭,没有战乱后的萧条;街边的榜亭上,贴着《虎榜新取士名录》,蒙古子弟与汉地士子的名字交错排列,旁边还附有nbsp“治世成效注”(如nbsp“张三,江南水利完工率提三成”)。

    nbsp路过虎都书院时,赵昀看到院内的场景:蒙古子弟教汉地学生骑射,汉地学生教蒙古子弟算学,卢景裕站在廊下,正讲解nbsp“《论语》与草原《大扎撒》的共通处”。李默道:“这是虎都书院,教‘双法互济,取士后多派往江南、草原,帮着推治世。”nbsp赵昀停下脚步,看着书院里融洽的场景,想起临安宗室子弟闭门自守的样子,轻声道:“中都的教化……nbsp有章法。”

    nbsp快到白虎殿时,赵昀看到虎卫营的士兵正在校场训练。士兵们分成两队,一队练草原骑射,箭箭中靶;一队练汉地守城术,动作整齐。巴图道:“这是武虎榜取士的锐士,既懂草原战术,又懂汉地防御nbsp——nbsp中都的安全,靠他们。”nbsp赵昀看着训练有素的士兵,想起临安禁军的老弱,心里更清楚:南宋与元廷的差距,已不只是兵力,是治世的根基。

    nbsp白虎殿的正门,是汉地传统的nbsp“歇山顶”,檐角雕刻着简化的龙纹;殿门两侧,却立着两根蒙古式的nbsp“兽首柱”(柱顶雕刻草原狼首,非凶暴样式,显威严)——nbsp这种nbsp“汉地屋顶nbsp+nbsp草原立柱”nbsp的融合风格,让赵昀刚走到门口,就感受到元廷nbsp“双廷共治”nbsp的氛围。

    nbsp走进殿内,更显细节的融合:地面铺着草原的羊毛毯(绣着卷草纹,非战纹),毯上摆放着汉地的楠木案;殿内的烛台是青铜制的,刻着蒙古文nbsp“永保治世”nbsp与汉文nbsp“天下安”;正中央的御座(萧虎议事用),靠背是汉地的木雕nbsp“耕牧图”,坐垫是草原的皮垫nbsp——nbsp处处显露出nbsp“不偏不倚、双法共尊”nbsp的理念。

    nbsp殿两侧的站立的官员,也是nbsp“双廷对半”:左侧是蒙古那颜,身着皮甲,手持马鞭(草原议事传统);右侧是汉臣,身着官袍,手持笏板(汉地议事传统)。他们看到赵昀进来,都微微颔首,没有轻视,也没有过度热情nbsp——nbsp这种nbsp“平等相待”nbsp的态度,比刻意的恭敬或傲慢,更让赵昀感受到元廷的自信。

    nbsp萧虎从殿后走出时,穿着一身nbsp“双廷袍”——nbsp外袍是草原的皮制,内衬是汉地的丝绸,腰间系着汉地的玉带(非银饰),手里拿着《双廷治世录》。“赵殿下一路劳顿,”nbsp萧虎笑着上前,按nbsp“半汉半草原”nbsp的礼仪,先拱手,再拍赵昀的肩,“请坐,咱们边吃边谈。”nbsp这种不拘泥于单一礼仪的做法,既显亲近,又暗显nbsp“元廷主导礼仪”nbsp的地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赵昀坐下后,目光落在殿墙上的nbsp“中都文化辐射图”nbsp上nbsp——nbsp图上标注着高丽、西夏、吐蕃等地的求法情况,旁边还附有nbsp“治世成效”(如nbsp“高丽粮产增两成”“西夏牧群损失降四成”)。“这是中都近年的治世成果,”nbsp萧虎顺着他的目光道,“治世不是靠打仗,是靠帮百姓过好日子nbsp——nbsp殿下觉得,临安若推行这些法子,百姓会不会过得好些?”nbsp这话看似平常,却像一把软刀,戳中了赵昀的痛处。

    nbsp宴席上,萧虎先谈nbsp“迎亲细节”:“萨仁帖木尔(萧玉)是朕的孙女,嫁入南宋宗室,需按‘双廷礼——nbsp蒙古侧,需用草原的‘马奶酒盟誓;汉地侧,需按汉地的‘拜天地,殿下觉得如何?”nbsp这提议既显对双方传统的尊重,又暗定nbsp“元廷主导礼仪”nbsp的基调nbsp——

第968章 北使观治[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