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63章 玉鞍记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每颗都亮得能映出人影。按陈那颜来看时,伸手摸了摸宝石:“这鞍,比部落的传家宝还珍贵。”nbsp帖木格点头:“传家宝是给家人的,这鞍是给恩人的,更要用心。”

    nbsp豁阿黑臣带着马鞍出发前,按陈那颜特意召他到牧帐。帐内,按陈那颜把萧氏当年送的储草木牌递给豁阿黑臣:“这木牌你带着,跟马鞍一起给萧将军,让他知道咱们没忘他母亲的好。”nbsp他还嘱咐:“见了萧将军,别说客套话,就把当年的事说清楚,把马鞍的意义讲明白nbsp——nbsp咱们是报恩,不是讨好。”

    nbsp豁阿黑臣把马鞍装在特制的nbsp“桦木盒”nbsp里(盒内铺着羊毛毡,防止磨损),外面裹了三层牛皮(防水防刮)。他还特意穿了部落的nbsp“礼服”——nbsp深蓝色长袍(弘吉剌部贵族服饰),腰间系着铜带(非银饰),头上戴了顶nbsp“毡帽”(缀着一颗小绿松石,与马鞍宝石呼应)。“我穿得整齐,是对萧将军的尊重,也是对萧氏夫人的尊重,”nbsp豁阿黑臣对随从道,“但不能穿得太华丽,免得让人觉得咱们炫耀。”

    nbsp随从队伍共十人,除了豁阿黑臣,还有两名工匠(负责马鞍维护)、三名武士(护鞍安全)、四名牧民(带了部落的特产,如奶酪、羊毛毯,作为附加礼物)。武士们都穿着便服,腰间藏着短刀(非显眼兵器),怀里揣着《草原驿路图》(标注沿途牧界,避免迷路)。豁阿黑臣道:“咱们是使者,不是军队,要低调,别给萧将军添麻烦。”

    nbsp出发那日,部落的牧民都来送行。有老人拉着豁阿黑臣的手:“告诉萧将军,咱们还记着萧氏夫人的恩,以后大元若有需,弘吉剌部随叫随到。”nbsp豁阿黑臣点头,转身爬上马背,马鞍盒被固定在马背上,随着马蹄的节奏轻轻晃动nbsp——nbsp这趟中都之行,他肩上扛的不只是一件宝物,是整个部落的感恩与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豁阿黑臣的队伍抵达中都时,李默已按萧虎的吩咐,在驿馆外等候。李默见马鞍盒用牛皮裹得严实,便笑着道:“按陈那颜有心了,这么远的路,把鞍保护得这么好。”nbsp豁阿黑臣道:“这鞍是报恩的,不能有一点损伤。”nbsp两人并肩走进驿馆,李默特意安排了nbsp“草原风格的房间”——nbsp地上铺着羊毛毯,桌上摆着马奶酒(中都特意准备的),让使者们有回家的感觉。

    nbsp消息传到北馆,合丹王第一时间赶来驿馆。他摸着马鞍盒,道:“弘吉剌部是草原的好部落,送的鞍定是好鞍!”nbsp豁阿黑臣打开盒子,马鞍的虎纹与宝石在驿馆的光线下格外亮眼。合丹王看着虎纹上的nbsp“卧虎护羊”,赞道:“这虎刻得好,不是凶虎,是护民的虎nbsp——nbsp像萧将军!”nbsp他还特意看了宝石镶嵌:“绿松石、玛瑙,都是草原的好东西,弘吉剌部没小气。”

    nbsp右廷汉臣周显也来查看。他虽不懂草原鞍艺,却对着萧氏事迹的雕刻细细端详:“萧氏夫人救济牧民、教民储草,是真德政nbsp——nbsp弘吉剌部用鞍刻下来,比写在史书里还生动。”nbsp豁阿黑臣道:“萧氏夫人也救过汉地流民,咱们记着所有受恩的人。”nbsp周显听了,对李默道:“这献礼是好事,既显草原重恩义,又显萧氏夫人的德,汉臣们不会反对。”

    nbsp萧虎得知消息后,没有立刻见使者,而是让李默先安排他们休息:“豁阿黑臣长途跋涉,先让他缓一缓,明日再带马鞍来白虎殿nbsp——nbsp这鞍是报恩的,要在双廷面前好好展示,让大家都知道‘德能服人。”

    nbsp次日,豁阿黑臣捧着马鞍走进白虎殿。殿内双廷官员齐聚,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宝物上nbsp——nbsp桦木鞍桥泛着温润的光,卧虎纹栩栩如生,七颗宝石在晨光下折射出不同的色泽,连空气都仿佛静了下来。

    nbsp豁阿黑臣走到萧虎面前,单膝跪地,双手举鞍:“弘吉剌部按陈那颜,谨以虎纹马鞍献于萧将军,鞍桥刻萧氏夫人济部事迹,镶草原宝石,愿将军记母恩、知部心,也愿大元与弘吉剌部的情谊,如鞍桥桦木般坚,如鞍鞯羊毛般暖。”nbsp萧虎起身,双手接过马鞍,指尖先触到虎纹的雕刻,再摸到宝石的温润,最后停在萧氏事迹的图案上,眼眶微微发红。

    nbsp“这是我母亲当年送的储草木牌?”nbsp萧虎看到豁阿黑臣递来的木牌,声音有些沙哑。豁阿黑臣点头:“按陈那颜说,这木牌是信物,让将军知道,弘吉剌部没忘萧氏夫人的恩。”nbsp萧虎把木牌与马鞍放在一起,对双廷官员道:“我母亲当年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弘吉剌部记了二十年nbsp——nbsp这鞍,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重恩义、行德政的人的。”

    nbsp合丹王起身道:“萧氏夫人是草原的恩人,弘吉剌部的献礼是草原的心意!以后若弘吉剌部有需,我左廷愿出兵护牧界!”nbsp周显也道:“萧氏夫人的德政,不分草原与汉地,这鞍该珍藏在双廷议事司,让后人都知道‘恩义能固邦。”nbsp双廷官员纷纷附和,殿内的氛围不再是nbsp“单廷立场”,而是nbsp“共赞德政”nbsp的共鸣nbsp——nbsp这正是萧虎想要的效果。

    nbsp萧虎在白虎殿后殿单独见豁阿黑臣时,将一封nbsp“护牧界文书”nbsp递给对方:“按陈那颜担心的牧界纠纷,我已让左廷千户协调,以后弘吉剌部的牧界,大元会派兵护着。”nbsp豁阿黑臣接过文书,激动得躬身:“谢萧将军!咱们部落定不会辜负将军的信任。”

    nbsp萧虎的考量远不止nbsp“报私恩”。他知道,弘吉剌部是草原的核心部落,与他们交好,能带动其他部落归附;而马鞍上的萧氏事迹,既是nbsp“孝德”nbsp的象征,也是nbsp“治世先重德”nbsp的信号nbsp——nbsp向蒙古那颜显示nbsp“大元尊重草原重恩义的传统”,向汉臣传递nbsp“大元贵胄亦重德政”,双廷的矛盾能借此时机进一步缓和。

    nbsp他还决定将马鞍nbsp“公开展示”:在双廷议事司设nbsp“恩义阁”,把马鞍与萧氏的储草木牌、虎纹婚书副本并列,让官员们每日议事都能看见。“这鞍不是我的私产,是大元的‘德政象征,”nbsp萧虎对耶律楚材道,“让官员们看着它,就想起‘治世要重恩、理政要重德,比我下十道旨管用。”

    nbsp耶律楚材道:“将军借献礼扬德,既固了部落关系,又凝了双廷人心,是高招。”nbsp萧虎却道:“最根本的,是让百姓知道,大元不仅有剑阵护安全,还有德政暖人心nbsp——nbsp这样江山才能稳。”

    nbsp至元四十四年秋末,弘吉剌部献鞍的消息传遍草原与汉地。其他蒙古部落(如兀良哈部、札剌亦儿部)纷纷派使者来中都,说nbsp“愿仿弘吉剌部,向大元献物表心意”;汉地乡绅也上书,赞nbsp“萧氏夫人德泽天下,大元重恩义,乃百姓之福”。

    nbsp双廷议事司的恩义阁成了nbsp“治世教育点”。虎榜取士的子弟们常来观摩马鞍,博罗(蒙古士子)分析nbsp“卧虎护羊的草原意”,柳清(汉地士子)解读nbsp“萧氏德政的汉地情”,最后都认同nbsp“治世需恩义、理政需仁德”。卢景裕道:“这鞍比任何教材都管用,让子弟们懂了‘德能服人的真意。”

    nbsp弘吉剌部的牧界纠纷也顺利解决。左廷千户按萧虎的指令,与部落一起划定牧界,还帮他们修了nbsp“储草棚”(仿萧氏当年教的方法)。按陈那颜派使者来谢,说nbsp“部落的羊比去年多了三成,牧民都念萧将军的好”。

    nbsp冬日的中都,恩义阁的窗户上结着冰花,阳光透过冰花照在马鞍上,宝石的光与虎纹的影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萧虎站在阁内,看着马鞍与木牌,道:“我母亲当年没想着要回报,却得了部落二十年的记挂nbsp——nbsp这就是‘德的力量,比刀枪更能长久。”nbsp耶律楚材在旁道:“将军借这鞍,把‘恩义刻进了双廷的心里,也刻进了草原与汉地的心里nbsp——nbsp这才是治世的根本。”

    nbsp而弘吉剌部的牧帐里,按陈那颜正给部落的孩子讲马鞍的故事:“萧氏夫人的恩,像草原的草一样,一年年长,一年年绿;咱们的情,像马鞍的桦木一样,一年年坚,一年年实。”nbsp孩子似懂非懂,却记住了nbsp“恩义”nbsp两个字nbsp——nbsp这正是献礼最长远的影响:不是得到一件宝物,是让nbsp“重恩、尚德”nbsp的种子,在大元的土地上,一代代传下去。

    喜欢。

第963章 玉鞍记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