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14章 税轨分治[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祷更能改变人心。

    nbsp歙县的乡绅们在祠堂开会,决定nbsp“明交什一税,暗藏田契”(隐瞒土地数量)。但佃户们却偷偷跑到县衙,把地主的nbsp“黑田”(未登记的土地)报了上去nbsp——nbsp按新制,佃户只需交nbsp“佃租”,不用担税,地主隐瞒土地,他们反而要多交租。

    nbsp县城的税吏张福(原南宋小吏),在税册上做手脚,把自己亲戚的田亩改少了二亩。被右廷派来的核查官发现后,按萧虎的令nbsp“杖二十,革职”。围观的百姓拍手叫好,张福的母亲哭着骂:“让你学那贪赃的勾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秋收时,官府按什一税收粮,粮仓外贴出nbsp“收粮明细”,谁交了多少,一目了然。有个老农捧着粮袋说:“比南宋时少交一斗,还不用给胥吏送鸡蛋nbsp——nbsp这税,认了。”

    nbsp白虎堂的总账册上,草原贡赋与江南税粮的数字逐月攀升。萧虎却在nbsp“通译官报告”nbsp上批:“草原多算之银,需用江南绸缎抵;江南少报之粮,要以草原马匹补。”nbsp他不让任何一方占便宜,也不让任何一方吃亏。

    nbsp耶律楚材提醒:“长此以往,草原会依赖江南的物资,江南会受制于草原的骑兵nbsp——nbsp这是双刃剑。”nbsp萧虎笑了:“要的就是互相离不开。”nbsp他要让蒙古贵族明白,没江南的税粮,他们的绸缎、茶砖就没了;让江南士绅知道,没草原的骑兵,他们的田产守不住。

    nbsp双轨制推行三月后,萧虎让人把总账册抄了两份,一份送忽必烈,一份贴在白虎殿外nbsp——nbsp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

    nbsp忽必烈在和林收到账册,见江南税粮是草原贡赋折算银的三倍,对阿里不哥道:“萧虎没骗咱们,江南果然是块肥肉。”nbsp阿里不哥却酸溜溜道:“汉人拿了大头。”nbsp忽必烈指着账册上的nbsp“草原贡赋逐年递增”:“他们拿粮,咱们拿人心nbsp——nbsp牧民现在只认大都的绸缎,不认和林的账册了。”

    nbsp御批很快传到大都:“双轨制可续行,但需派蒙古勋贵入右廷,汉臣赴左廷,互学互查。”nbsp萧虎明白,这是让双方渗透,防止一方独大nbsp——nbsp他照办,却让卢景裕去左廷nbsp“学草原语”,合丹王的儿子去右廷nbsp“学算税粮”,都是知根知底的人。

    nbsp大都的工地上,用江南税粮换来的木料、石料堆积如山,草原贡赋的马羊成了工人们的肉食。张姓匠人在白虎殿雕刻时,看到运送绸缎的车队从门前经过,问监工:“这是哪来的?”nbsp监工道:“草原用羊换的,咱们用江南的粮换的羊nbsp——nbsp一环扣一环,缺了谁都不行。”

    nbsp崇文馆的书生们用上了新纸(江南税粮换来的楮树浆所造),蒙古兵的甲胄用江南的丝绸衬里(更舒适)。甚至连耶律楚材的书房,都摆上了草原的毛毯(贡赋所得)和江南的瓷瓶(税粮所换)——nbsp大都的日常,早已是双轨制的缩影。

    nbsp周显在《大都营建录》里写道:“至元四十三年末,宫城用度,半出江南税粮,半出草原贡赋nbsp——nbsp双轨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nbsp至元四十三年除夕,白虎堂的总账册上记着:草原贡马三千匹、羊五万只,折算银二十万两;江南收粮三十万石,折算银六十万两。萧虎让人用这些银粮,给蒙古贵族分了绸缎,给江南百姓免了次年春税,给工匠们发了年节赏钱。

    nbsp左廷的蒙古包议事厅里,合丹王喝着江南的米酒,对帖木儿道:“明年俺答汗的贡羊,我去催,保准都是肥的。”nbsp右廷的书房内,卢景裕与张砚核对着新一年的税目,笔尖划过nbsp“什一税”nbsp三字,格外顺畅。

    nbsp萧虎站在白虎殿的台阶上,望着大都的万家灯火nbsp——nbsp草原的风与江南的雨,都吹进了这座城。他知道,双轨制不是权宜之计,是治理天下的必须。当蒙古的马羊与江南的粮税在账册上达成平衡,当左廷的狼旗与右廷的书卷在风中齐舞,新朝的根基,才算真正扎进了土地里。

    nbsp岁末的钟声敲响时,通译官阿里的儿子在崇文馆写下:“马羊换绸缎,粮税筑宫墙nbsp——nbsp这天下,原来可以这样算。”nbsp窗外的月光落在账册上,把nbsp“草原”nbsp与nbsp“江南”nbsp四个字,照得同样分明。

    喜欢。

第914章 税轨分治[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