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潞水通漕[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叶有多值钱,这一成税银比牧场的收入多十倍。
nbsp消息传到和林,阿里不哥气得摔了酒杯:“一群蠢货,被汉人用几只羊就收买了!”nbsp他再想阻挠,却发现联名的勋贵已悄悄撤回了奏折。耶律楚材在忽必烈面前道:“周显这是‘以利驱之,比强压更有效。”nbsp忽必烈望着窗外的雪,喃喃道:“能让蒙古人认汉人的理,这本事,萧虎没看错人。”
nbsp潞水结了薄冰。民夫们凿冰干活,凿子下去,冰碴溅在脸上像刀子。周显让人烧了姜汤,每个民夫一碗,还在工棚里生火(用的是漕运带来的废木料)。有个老民夫冻得手指发僵,连铁锹都握不住,周显蹲下来,用自己的手捂住他的手:“再熬几日,河道通了,就有暖棚住了。”
nbsp最险的一夜,上游突然涨水,冲垮了刚筑好的一段河堤。周显带着亲兵跳进冰水堵缺口,岸上的民夫见了,也纷纷跳下去,用身体组成人墙。郭守敬指挥人往缺口扔沙袋,喊得嗓子都哑了。直到天快亮时,缺口才堵住,周显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对众人道:“这缺口堵上了,咱们的日子就顺了。”
nbsp消息传到中都,萧虎让人送来三十坛好酒,全分给民夫。帖木儿看着喝得满脸通红的汉人与蒙古人,忽然对萧虎道:“周显这小子,能让两拨人一起玩命,是个狠角色。”nbsp萧虎没说话,只是望着潞水的方向nbsp——nbsp他要的,就是这种能把不同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nbsp周显派人快马通报江淮:“潞水已通,可发粮船。”nbsp江淮转运使不敢怠慢,选了二十艘最好的漕船,装满新收的糙米、糯米,还特意装了两船江南的茶叶、丝绸(给中都官员的nbsp“样货”),由经验最丰富的船老大张顺带队。
nbsp开船那日,扬州码头挤满了人。张顺的儿子趴在船舷上哭:“爹,你啥时候回来?”nbsp张顺摸着儿子的头:“等这船到了中都,爹就带你去看新码头。”nbsp他不知道,这一去,便是江南漕粮北上的开端。
nbsp粮船过黄河时,遇到冰块,张顺让人往船帮上裹草绳(防碰撞),还让南方水手跟北方纤夫学nbsp“冰上拉纤”nbsp的法子。“以前只到汴梁,这回要去燕云,”nbsp张顺对伙计们道,“把眼睛睁大,看看北方的天。”nbsp船帆上的nbsp“漕”nbsp字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像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nbsp中都码头的夯土还没干透,萧虎让人在岸边插了五十面红旗(每面代表一艘船),旗旁立着木牌,写着nbsp“江南漕船预计抵达日”。工地上的工匠们路过,总要看一眼木牌,有个南方石匠甚至在牌旁画了个小船nbsp——nbsp他盼着粮船带来家乡的消息。
nbsp卢景裕带着燕云士族代表,在码头备了接风宴(用的是本地仅有的羊肉和烧酒)。“江南粮到了,中都才算真的活了,”nbsp他对身旁的张砚道,“咱们的子弟在崇文馆才有白米吃。”nbsp张砚望着河道尽头,忽然道:“这船运来的不只是粮,是江南对新朝的认账。”
nbsp蒙古勋贵别里古台也来了,他让人在码头占了块最好的位置,准备nbsp“看看江南的细皮嫩肉”(他更关心的是丝绸)。帖木儿在远处看着,对亲兵道:“等粮船到了,给萧将军报信,就说‘汉人的船,总算没掉链子。”
nbsp潞水尽头传来了久违的船笛声。周显正在河道巡查,听见笛声,立刻策马往码头赶,披风被风吹得像面旗子。远远地,他看见二十艘漕船顶着薄冰驶来,船头的nbsp“漕”nbsp字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nbsp张顺的船第一个靠岸,他刚跳上码头,就被周显一把抓住手。“可算来了!”nbsp周显的声音带着哽咽。张顺从怀里掏出一份账册:“糙米一万石,糯米五千石,还有……”nbsp周显摆摆手:“先卸粮,别的nbsplaternbsp再说!”
nbsp码头上爆发出欢呼nbsp——nbsp工匠们看到白花花的大米,扔掉工具就往粮堆跑;蒙古兵闻到米香,也忘了平日里的傲慢;燕云士族们互相道贺,说nbsp“这下中都稳了”。郭守敬蹲在一袋糙米前,抓起一把,米粒饱满,带着江南的湿气,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江南吃的第一碗白米饭,眼眶湿了。
nbsp萧虎在白虎堂宴请周显、张顺,还有卢景裕等士族代表。酒过三巡,萧虎指着窗外的粮堆:“这粮,是江南的血,也是大都的气。从今往后,江南的粮、燕云的地、漠北的兵,要靠这潞水串起来。”
nbsp周显趁机奏请:“应设‘漕运司,专管南北水运,下辖河道官、码头官、押运官,汉人蒙古人各占一半。”nbsp萧虎点头nbsp——nbsp他要的不是汉人独掌漕运,是让蒙古人也离不开这水路,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nbsp消息传到临安,南宋君臣对着奏报沉默。史宅之(已被赦免,闲居在家)叹道:“北人通了漕运,等于卡住了江南的脖子。”nbsp理宗看着案上的江南舆图,忽然觉得那些粮仓的标记,都像是在往北方流nbsp——nbsp他知道,失去对粮食运输的控制,南宋的日子,更难了。
nbsp中都码头的灯笼,彻夜未熄。张顺的儿子托人带来的信,被张顺贴在船舱里,信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码头。周显让人在码头立碑,碑上刻nbsp“潞水通漕,南北一家”,却特意用了汉蒙两种文字。北风掠过碑石,带着江南的米香和燕云的土味,像是在诉说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nbsp——nbsp漕运通了,大都的根基,才算真正扎进了燕云的土地里。
喜欢。
第904章 潞水通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