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2章 淮民北徙[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就说:“他们春天种的粮,够你骑三个月马,你急什么?”nbsp这话传到萧虎耳里,他赞道:“张诚懂治军,更懂治心。”

    nbsp史宅之在临安的府邸,正接待前来抱怨的淮南地主。“赵将军把盐碱地都分了,流民还是往北跑,这不是打咱们的脸吗?”nbsp一个姓贾的地主拍着桌子,他家在高邮占了万亩良田,佃户跑了近半。史宅之端着茶,不紧不慢道:“要留得住人,得让他们有地种。你们每家匀出两成地来,官府给补偿。”

    nbsp地主们立刻炸了锅:“那是祖宗传下来的地!”nbsp史宅之冷笑:“等北境的屯垦军练好了,蒙古兵打过来,别说地,身家性命都保不住。”nbsp可终究没人肯让地nbsp——nbsp南宋的土地兼并积弊已深,连理宗都默许nbsp“世家永业”,谁愿割肉?史宅之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忽然明白萧虎的狠处:他不是在抢人,是在抢人心,而人心,早被这腐朽的土地制度伤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新垦的地里冒出了青绿色的麦苗。王二柱领着儿子在田埂上浇水,老娘在旁边拾柴,灶房里飘着新磨的麦香。官府不仅给了麦种,还派来懂技术的老农,教他们种耐旱的冬麦。“这麦能过冬,明年开春就能收,”nbsp老农蹲在地里,用手量着行距,“比南边的稻子稳妥。”

    nbsp更让王二柱安心的是,屯垦军的训练不耽误农活。张诚把队列练改成了nbsp“田埂列阵”,让士兵扛着锄头列阵,既熟悉了步伐,又能随时下地。有次蒙古兵来视察,见南人兵丁在地里操练,忍不住笑,张诚就说:“等他们春天缴了粮,再跟你们比骑射。”nbsp萧虎听说后,特意赏了张诚一匹马nbsp——nbsp他要的,就是这种不分彼此的默契。

    nbsp扬州的塘报越来越密,赵葵在地图上标注流民北渡的路线,密密麻麻的红点像蚁群,从淮南爬向河南。最让他心惊的是,有几个曾参与过城防修缮的工匠,也带着家人北去了。“这些人知道淮南的防御弱点!”nbsp他急调兵丁在渡口盘查,却挡不住百姓夜里乘筏偷渡。

    nbsp转运使送来的粮账更让他头疼:流民走了,秋粮收缴少了三成,禁军的军粮开始告急。“要不,向临安求援?”nbsp亲卫建议。赵葵摇头,他知道史宅之正被世家缠着,理宗又耳根软,求援只会招来更多指责。他望着淮河的方向,忽然觉得,萧虎这招比战船火炮更厉害nbsp——nbsp他不动一刀一枪,就掏空了淮南的根基。

    nbsp周显在安置点的名册上,圈出了七个nbsp“可疑户”。这些人自称流民,却穿着干净的布鞋,对农具的用法一窍不通。“可能是南宋的细作,”nbsp他对萧虎道,“要不要抓起来?”nbsp萧虎却摆手:“让他们待着,派两个人盯着就行。”

    nbsp他有自己的算计:细作混在流民里,既能刺探北境虚实,也说明南宋慌了;只要安置政策实打实,假流民早晚会被真流民同化。果然,一个月后,盯梢的人回报:有个nbsp“可疑户”nbsp的汉子,居然跟着王二柱学起了耕地,还把妻子织的布拿到集市上卖。“人要吃饭,”nbsp萧虎笑道,“就算是细作,种了咱们的地,心就难全在南边了。”

    nbsp王二柱站在北境的土坡上,望着淮河对岸的炊烟。那边有他租种过的田,有催租的地主,有差点被抢走的女儿;这边有他的地契,有过冬的粮,有官府给的棉衣。老娘在身后喊:“柱儿,给地里的麦盖草了!”nbsp他应着转身,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想起回淮南的事了。

    nbsp扬州城头,赵葵也望着北岸,那里的灯火比往常密了许多。他想起那个北渡的汉子说的话,忽然明白了萧虎的真正用意nbsp——nbsp不是抢人,是用实实在在的生路,让淮南的百姓觉得,北境不再是敌境。“这才是最狠的攻心战。”nbsp赵葵对亲卫道,“传我令,把军粮匀出一部分,给淮南的灾民煮粥nbsp——nbsp就算留不住人,也不能让他们觉得,朝廷忘了他们。”

    nbsp淮河的水静静流淌,载着落叶,也载着两岸百姓的选择。萧虎的人口策略,像一粒投入水中的石子,正一圈圈荡开,改变着南北分治的天平。

    喜欢。

第862章 淮民北徙[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