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少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6章 卫所军无战力,怪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再说皇太极率领八万大军,进入关内后,接连攻克了保安州、应州、灵丘、浑源州、蔚州、赤城、龙门所、万全、怀安,长城沿线官兵的粮饷还能有所保证,进到关内的卫所军,本来生存的依仗是田地,明代中后期,宗室、勋贵、官僚通过nbsp“奏讨”“投献”nbsp等方式大规模兼并军屯土地。如嘉靖年间,顺天等八府军屯被占达nbsp40%,万历年间大同镇屯地nbsp“十去其五”,nbsp士兵失去土地后沦为佃农,甚至逃亡成为流民。如宣府镇在正德年间,军屯户数从十二万锐减至三万,“田归豪右,军无恒产”。nbsp官府把军屯视同民田征税,甚至加派nbsp“辽饷”“剿饷”nbsp等苛捐。如万历年间,军屯每亩赋税从明初的零点三石增至一点二石,士兵nbsp“耕不得食,徒为地主佃作”。nbsp军官强迫士兵私垦荒地,收获物大部分被克扣,导致nbsp“屯卒困于诛求,往往弃屯而逃”。nbsp军官通过nbsp“虚冒兵额”“扣克月粮”nbsp牟利。如崇祯年间,大同驻军账面十万,实际仅两万,军饷被将领私分,士兵nbsp“日给米不过半升,尚不足充饥”,nbsp高级将领将士兵充作家奴、工匠,从事商业经营或劳役。如蓟镇总兵戚继光曾奏报:“边军三分之一为将官私役,修宅、抬轿、贸易,无暇训练。”正统年间,全国卫所缺额已达六成;至明末,京营nbsp“额兵十万,实存者仅万余”,边镇nbsp“士马半耗,器械朽钝”。

    nbsp士兵逃亡率高达七成,如万历年间,宁夏卫nbsp“原额军一点七万,存者仅三千”,逃亡者多因nbsp“饥寒交迫,不堪虐待”。

    nbsp卫所军器局生产效率低下,劣质兵器泛滥。如嘉靖年间,士兵所用刀nbsp“柄易脱落,刃多锈钝”,弓箭nbsp“筋胶不固,射不过三十步”。

    nbsp马匹管理混乱,边镇战马nbsp“瘦损者十之六七”,甚至出现nbsp“以羊代马”nbsp充数的荒唐现象。

    nbsp明初nbsp“卫所月操三次”nbsp的制度,至成化年间已nbsp“十年不阅”。士兵平日nbsp“耕田负薪,与农夫无异”,战时nbsp“执械而立,两股战栗”。

    nbsp将领疏于训练,甚至以nbsp“科敛钱财”nbsp替代操练。如万历年间,蓟镇士兵nbsp“惟知纳银免操,不知武

第236章 卫所军无战力,怪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