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书院无字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明朝万历年间,在江南繁华的苏州府,有一座名扬四方的府学书院。书院里古木参天,书声琅琅,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圣地。然而,在这座书院的后院深处,却藏着一块令人讳莫如深的怪石——一块高约丈余、通体青黑的无字石碑。
nbsp这碑据说立于前朝,是位名震天下的大儒所立。那大儒晚年归隐于此,临终前命人凿此巨石立于后院,却未留下只言片语。碑身光滑如镜,映照天光云影,却空无一字。因此,人们都称它为“无字碑”。关于它的传说,在书院里代代相传,版本众多,却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nbsp老一辈的先生说,那大儒学问通天,晚年却参透世间文字皆为虚妄,故立无字碑,以示“大道无言”。也有人说,那大儒生前得罪了权贵,恐死后遭人毁碑辱名,便立此无字碑,让毁谤者无从下手。更离奇的说法是,碑中封印着大儒毕生心血所化的“文魂”,非有缘人不可见。
nbsp这些传说,平日里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一旦到了科举之年,尤其是乡试临近的紧张时刻,无字碑的传说,便如同潜伏的毒蛇,悄然探出了森冷的獠牙。
nbsp这一年,又逢大比之年。书院里住满了从各地赶来的学子,人人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只盼着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其中有个叫柳明远的秀才,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深知此次乡试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比任何人都更加刻苦。他借住在书院最偏僻的一间厢房里,每日只睡两个时辰,其余时间全埋首于经史子集之中。
nbsp乡试前夜,月色惨白如霜。柳明远正在灯下苦读一篇艰涩的《春秋》注疏,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眼前字迹开始模糊、跳动。他强撑着,又看了几行,胸口一阵剧痛,喉咙一甜,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nbsp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刺骨的寒意将他冻醒。他迷迷糊糊睁开眼,发现自己竟不在书桌前,而是直挺挺地坐在冰冷的地上。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惨淡的月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鬼影。他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顿时魂飞魄散——他正坐在那块无字碑前!
nbsp那块平日里光滑空寂的石碑,此刻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碑面上,不知何时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些文字并非他熟悉的任何一种字体,笔画扭曲盘结,如同活物在蠕动,更诡异的是,它们竟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粘稠的血红色,仿佛是用刚刚流出的鲜血写就,在月光下闪烁着妖异的光芒。
nbsp柳明远吓得浑身僵硬,冷汗湿透了衣衫。他想尖叫,喉咙却像被堵住一般,发不出半点声音。他想闭上眼睛,眼皮却像有千斤重,怎么也合不上。那血红的文字仿佛有股魔力,死死地吸住了他的目光。他不由自主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下去。
nbsp那根本不是什么圣贤文章,也不是什么治国良策。那些扭曲的字句,在他脑中化作了最恐怖的景象:他看到了自己名落孙山,在乡邻的嘲笑中郁郁而终;他看到了父母因他耗尽家财而贫病交加,最终饿死在破屋之中;他看到了自己一生潦倒,在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冻毙于荒郊野岭……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他的心上;每一个画面,都像最锋利的刀,反复切割着他的灵魂。
nbsp他不知道自己“看”了多久,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又仿佛只是一瞬。当他终于从那血色的文字中挣脱出来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他瘫软在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浑身被冷汗浸透,如同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他挣扎着站起来,惊恐地再看向石碑——碑面依旧光滑如镜,空无一字,仿佛昨夜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光怪陆离的噩梦。
nbsp柳明远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的厢房,同屋的学子见他脸色惨白如纸,双眼空洞无神,关切地问他怎么了。他却只是摇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一天一夜,滴水未进。
nbsp第二天清晨,乡试的锣鼓敲响了。柳明远被人搀扶着进了考场。可他一拿到试卷,那些血红色的怪异文字便再次在他眼前浮现、跳动,与试卷上的墨字重叠、交织。他头痛欲裂,握着笔的手抖得像筛糠,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最终,他交了白卷,被差役架出了考场。
nbsp回到书院,柳明远彻底疯了。他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整日里在书院里游荡,嘴里喃喃自语,说的全是些没人能听懂的、如同咒语般的胡话。他时而狂笑,时而痛哭
第622章 书院无字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