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谁才是大宋真正的主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放百姓,咱们就不放他们。官家不是一直觉得汴京城太小,已经无法满足汴京城百姓的需求吗?
nbsp那就不如趁机放出去扩建汴京城的风声出去。”
nbsp赵祯和寇季几乎瞬间就明白了王曾的心思。
nbsp寇季迟疑着道:“你是想让官家效仿秦皇汉武的旧事?”
nbsp秦皇汉武,都干过一件事,那就是强干弱支。
nbsp如今的汴京城确实有些小了,两百多万百姓住在汴京城,显得有些拥挤。
nbsp(对于汴京城能否住下两百万人,一直有人有异议,觉得不可能。稻草举个例子,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定都在建康,当时建康的百姓有二十八万户,差不多一百多万人。其中不算皇族、仆从、私兵等等,因为他们不入百姓籍。细细算下来,人口足足有两百多万。而南朝梁所处的时间,是在公元五世纪,也就是说,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人口突破百万的城市,没理由十世纪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人口越密集,对下水考验越大。
nbsp但古代的下水系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nbsp汴京城的烂泥人,就是住在汴京城下水道里的,里面四通八达,为烂泥人创造了既有利的犯罪条件。。
nbsp可见汴京城的下水系统有多庞大。
nbsp建康也就是金陵,至今仍旧存在许多遗迹,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nbsp所以扩充一下也没什么。
nbsp但扩充城池不是主要的。
nbsp主要的是一旦城池扩大以后,汴京城的人口若是不够,就需要一定人口填充。
nbsp秦皇可以征调六国贵族入咸阳。
nbsp汉武将天下各个地方的豪强都迁入了长安。
nbsp赵祯同样可以将江南和河东的豪门大户迁入到汴京城。
nbsp既然百姓不让动,那就动他们好了。
nbsp王曾听到了寇季的询问,硬着头皮点了一下头。
nbsp若非是寇季眼中弥漫着杀意,王曾实在不愿意提出如此天怒人怨的建议。
nbsp王曾心里很清楚,他若是不想法子让江南和河东两地的豪门大户服软。
nbsp寇阎王必然送他们去地底下慢慢叫唤。
nbsp指望寇阎王去跟那些豪门大户掐架,根本不可能。
nbsp王曾到目前为至,还没见过寇阎王的对手活着的。
nbsp寇阎王出手,那一次不是浮尸一片。
nbsp赵祯假装不知道王曾的心思,他听到了王曾的建议,爽朗的笑了,“好一招釜底抽薪……”
nbsp寇季沉吟着道:“办法是个好办法,就是不那么好办。”
nbsp赵祯一愣,看向了寇季。
nbsp王曾也是如此。
nbsp寇季坦言道:“秦皇汉武,都是以武治国,举国上下,重视勇武。他们帝令一出,顺则昌,逆则亡,没有半点道理可讲。
nbsp我大宋不同,我大宋此前重文抑武、以文御武,已经失去的霸道。
nbsp遇事不是商量,就是议论。
nbsp根本不可能痛痛快快的行事。
nbsp虽然官家近些年帮我大宋捡起了霸道。
nbsp但时日太短,百姓们认识的根本不够深。
nbsp秦皇汉武时期,他们要迁移百姓,谁敢多说一句?
nbsp即便是动摇了地方根基,地方也会照做。
nbsp可我们只是迁移了极少一部分百姓,根本没有动摇地方的根基,地方上就已经闹了起来。
nbsp由此可见。
nbsp只要扩建汴京城的消息和迁移豪门大户入汴京城的消息传出去。
nbsp朝野上下许多人都会跳出来阻止此事。”
nbsp大宋重用文人没有错。
nbsp可是太过依仗文人,太过放权给文人,也太过纵容文人。
nbsp从而导致了文人成为了武人的枷锁,也成了大宋的枷锁。
nbsp大宋的豪门大户,比起秦汉时期的贵族、世家算什么?
nbsp人家不仅有钱、有粮、有学问、有能力、有影响力、还有武力。
nbsp大宋的豪门大户,有钱、有粮、有学问。
nbsp能力虽然也有一些,可比起那些世家门阀,差远了。
nbsp可为何秦汉时期,秦皇汉武说迁就迁?
nbsp大宋却没办法?
nbsp因为秦皇汉武不会跟贵族、世家讲道理。
nbsp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nbsp不听话只有一死。
nbsp而大宋喜欢讲道理。
nbsp因为大宋文人地位高,他们最喜欢讲道理。
nbsp而他们恰恰又是豪门大户背后的代言人。
nbsp有理的他们能说的更有理。
nbsp没理的他们也能说出几分道理。
nbsp偏偏,皇帝还得听他们讲道理。
nbsp不听就是昏君。
nbsp赵祯脸上刚浮起的笑意,瞬间被寇季一席话给压下去了。
nbsp王曾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nbsp寇季再次闭上了嘴,成为了哑巴。
nbsp他是一个不喜欢跟人讲道理的人。
nbsp以前用尽各种手段,讲尽各种道理,存粹是因为他手里的力量不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讲道理,达到自己的目的。
nbsp现在不需要了,他手里有足够的力量。
nbsp有些话,他很早就跟赵祯讲过了。
nbsp就看赵祯如何选择了。
nbsp现在已经不是他教赵祯做事的时候了。
nbsp赵祯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思考。
nbsp赵祯沉思了许久寇季的话,幽幽的道:“朕记得四哥曾经说过,不破不立……”
nbsp王曾听到‘不破不立四个字,心都在打颤。
nbsp他一脸惊恐的盯着赵祯。
nbsp“官家,不到万不得已,万万不可用雷霆手段!”
nbsp赵祯目光落在了王曾身上,低声道:“朕也不愿意用雷霆手段,可为了我大宋长治久安,朕不得不用。”
nbsp王曾咬着牙准备继续劝解。
nbsp寇季轻声咳嗽了一声,“王相,唐太宗只有一个魏征,所以成了千古一帝。若是满朝都是魏征的话,他也成不了千古一帝。
nbsp我大宋现在就是满朝的魏征。
nbsp虽然绝大多数人没有魏征的品行,做事也掺杂着太多的私心。
nbsp可他们对官家,跟魏征差不多。
nbsp官家治理江山社稷,那是要伸出手脚的。
nbsp如今官家伸手,你们剁手,伸脚,你们剁脚。
nbsp你们还让官家如何治理江山社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干脆将江山社稷教给你们瞎折腾好了。”
nbsp王曾惊怒的瞪着眼,难以置信的盯着寇季。
nbsp寇季此话,乃是诛心之语。
nbsp若是在一个霸道的帝王治下,寇季说出此话,帝王认可了,王曾大概就趴在地上跪求辞官了。
nbsp不然脑袋会搬家。
nbsp可惜赵祯不是一个霸道的帝王,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处柔软。
nbsp秦皇汉武等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忠良也会诛。
nbsp可赵祯不会。
nbsp赵祯就像是没听到寇季的话一般,缓缓开口道:“朕得问四哥借一个人……”
nbsp寇季一愣,笑着道:“臣府上如今只有刘亨可用。”
nbsp赵祯摇头道:“朕说的是你的学生。”
nbsp寇季好奇的看着赵祯。
nbsp赵祯淡然道:“渤海府监察使包拯。”
nbsp寇季有些意外的道:“官家居然会注意到包拯?”
nbsp赵祯瞥了寇季一眼,有些埋怨的道:“朕又不是昏君,似包拯即将入高品的臣子,朕怎么会不注意。”
nbsp寇季点点头道:“官家既然说包拯是臣子,那就说明包拯是官家的人。官家要用,根本不需要跟臣商量。”
nbsp赵祯缓缓道:“包拯在渤海府办差办的不错,听说他查案有一手,朕准备让他去苏州,给朕查一查八条人命案。
nbsp顺便帮朕丈量一下江宁府的土地,看看有没有巧取豪夺来的。
nbsp若是有,依罪论。
nbsp朕还会派王德用去一趟江宁府,让他领着镇南军和江宁府府兵在江宁府水域转一转,看看有什么不平事。
nbsp又或者意图谋反的人。
nbsp还有你的学生韩琦,那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朕准备让他去河东走一趟,跟包拯办同样的差事。
nbsp顺便让陈尧咨去一趟河东。”
nbsp一文一武,一刚一柔。
nbsp一个巴掌,一个甜枣。
nbsp具体是选甜枣,还是选巴掌,就看当地的豪门大户了。
nbsp赵祯是铁了心的觉得,文的不行就用武的。
nbsp双管齐下。
nbsp赵祯将自己的心思说完了以后,对寇季和王曾道:“四哥,王爱卿,此事朕不想听到什么不同的声音。
nbsp朝野上下,若是有人为那些豪门大户奔走,就让他们去边陲建功吧。
nbsp反正我大宋现在足够大,需要治理的边陲也很大,需要不少能臣干吏。
nbsp相信他们到了边陲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nbsp赵祯根本不在乎那些只顾着为利益奔走的人去了边陲以后会不会为利益祸害百姓。
nbsp如今大宋所有的边陲,都是军民参半。
nbsp那些个为利益奔走的官员,若是在边陲上肆意妄为,为了利益祸害百姓。
nbsp但先问问当地的将士们答不答应。
nbsp寇季和王曾聆听完了赵祯的吩咐以后,就出了资事堂。
nbsp一出资事堂,王曾就吹胡子瞪眼的喝骂寇季。
nbsp“你个奸佞!”
nbsp寇季看向了王曾反问道:“我怎么奸佞了?”
nbsp王曾恶狠狠的瞪着寇季喊道:“你教唆着官家肆意妄为,还敢说自己不是奸佞。”
nbsp寇季翻了个白眼,道:“我官家肆意妄为,总比你们让官家什么都不做要强吧?你们学的是孔孟,又不是老庄,为何要让官家无为而治呢?”
nbsp王曾怒吼道:“胡说八道!”
nbsp“胡说?”
nbsp寇季淡然笑着道:“从太宗晚年起,一直到现在,朝堂上,都是你们在教官家做事,而不是官家想做事。
nbsp你们觉得官家什么事能做,才准许官家做。
nbsp你们觉得官家什么事情不能做,就集体上书反对,很不可能用针缝上官家的嘴。
nbsp朝廷明面上是官家在作主,可暗中却是你们在作主。”
喜欢。
第947章 谁才是大宋真正的主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