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辽东雄狮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七回 庙号的奥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落在桌上的米饭扒入碗中,「那么多人之中,就他看出了我的心思。」

    这话不是对王德化说的,而是共同进餐的范文程、宁完我。

    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智囊

    」。

    范文程笑道:「这群人读书读迂了的人参加科举出来做官,做的是糊涂官。」ap.

    「不过,殿下想到用‘庙号考问他们,也是一绝啊。」宁完我赞叹道。

    杨承应指了指自己脑袋:「没办法,我别的书读得少,和历史有关的书读得多,偶然想到这个奇招。」

    华夏上下五千年,宗法制如影随形,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标志。

    由宗法制延伸出来的宗庙,也是值得研究的事。

    商代有宗庙无谥号,周代有谥号无宗庙。

    由于历史久远,具体原因不明。

    杨承应前世看书时,个人认为和宗法制本身有关。

    早期,王权还没完全脱离宗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伯邑考。

    伯邑考不是本名,大概率是死后武王祭祀时对他的称呼。

    「伯」指长兄,「邑」指大城,「考」是死后人们对他的一种尊称,合起来就是伯邑考。

    周人重宗法,祭祀顺序也按照宗法排序。

    宗法制延续到汉初,就出现了尴尬。

    因为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但族长按规矩是刘邦父亲。

    所以,后来有了太公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的故事。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延续上千年的宗庙制度。

    同时,诞生两个「美妙」的误会,一是汉高祖的称呼是错的,二是汉代宗庙制度很严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

    第一个误会,「汉高祖」并非司马迁笔误,后世再以讹传讹。

    而是因为尊刘邦为太祖,不是汉惠帝,也不是汉文帝,而是汉景帝。

    景帝为了确认自己的合法性,遵从申屠嘉的建议,尊高皇帝祖庙为太祖庙,尊孝文皇帝庙为太宗庙。

    这里头没有惠帝什么事,景帝也不会给他安排宗庙,那不等于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个误会,也很好解释。

    景帝、昭帝没有庙号。

    汉武帝的庙号不是昭帝立的,而是汉宣帝。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当然没有昭帝的事。

    汉宣帝的庙号也不是儿子元帝立的,元帝的庙号也不是儿子汉成帝立的。

    他俩的庙号都是王莽授意下,汉平帝立的。

    汉平帝驾崩后,王莽又主张立汉成帝庙号为统宗,汉平帝庙号为元宗。

    西汉一下有了七个庙,按规制「天子立七庙」,哪有刘秀一家的地啊。

    刘秀借口「宣帝,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都是王莽立的,一口气都废除。

    只祭祀汉高祖,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

    再把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塞进去,凑成「一祖二宗四亲庙」的七庙。

    群臣反对,认为这在法理上说不通,应该恢复王莽的做法。

    刘秀不肯答应,但做出让步:只保留宣帝的中宗庙号,其余皇帝的庙号都废除。

    从此西汉四个庙号终于固定了下来,而不是大家想的靠功绩。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立庙号是残酷的权力斗争!

第九百九十七回 庙号的奥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