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我读春秋的[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凝之将授课的地方选在了太和殿前的广场上,那地方一面宫殿,三面庄稼地,简直不要太合适。

    nbsp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这里就是跨几步的事。

    nbsp金墉城里孩童不多,不过王凝之这次不是开学校,所以没那么讲究,号召大家有空都可以去听,不限男女老少。

    nbsp范宁准备了两日,即将开始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授课。

    nbsp广场上的杂草已经被除去,但缝隙间的青苔仍清晰可见,中间铺着几张草席,这便是授课现场的全部了。

    nbsp范宁毫不在意地率先坐下,谢道韫带着帷帽,坐在王凝之身边。

    nbsp百姓们三三两两地在广场边缘好奇张望,只有几个孩童在父亲巴掌的威胁下,不情愿地到中间坐下,身体还不自在地扭来扭去,互相挤眉弄眼。

    nbsp王凝之回头看了眼后面的百姓,招了招手,示意他们靠近点。

    nbsp有几个大胆的年轻人响应了他,但也停在了几米开外。

    nbsp王凝之笑着摇摇头,对范宁说道:“不等了,先生请开始。”

    nbsp范宁点点头,开始讲《春秋》。

    nbsp他讲得十分细碎,用《左传》的故事性吸引听众,借《谷梁传》和《公羊传》来阐释义理,但又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nbsp讲完“公及邾仪父盟于蔑”称呼中的讲究时,不少百姓隔得太远,听不清,不自觉地往前走。

    nbsp等到讲“郑伯克段于鄢”的前因后果时,范宁周围已经围满了人,有的坐着,有的蹲着,但都静悄悄地。

    nbsp“……为何用‘克,因为段有部众,就不再是兄弟相争,双方如同两国交战,为何称‘段,而不称弟,因为他不敬兄长……”

    nbsp王凝之同样听得很认真,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儒学也是,一本《春秋》便有诸多解释,圣人怎么想的早就无从知晓,谁来讲都不可避免地夹带私货。

    nbsp将近两个时辰,范宁才堪堪讲完第一小段,隐公元年的部分。

    nbsp王凝之见时间不早了,起身道:“今日就到此吧,多谢先生。”

    nbsp范宁起身回了一礼。

    nbsp周围的百姓纷纷行礼表示感谢,但还有些意犹未尽,所以没有散去。

    nbsp王凝之笑道:“忙你们的去,明日再来,可不能累着先生。”

    nbsp众人这才笑着离开。

    nbsp王凝之再次谢过,然后看着不远处的太极殿,感慨道:“这里有多少年没听到读书声了。”

    nbsp“虽说有教无类,但今日这般授课,效果并不好。”范宁一本正经地开始课后总结,“还是需从孩童教起,方见成效。”

    nbsp“这我如何不知,”王凝之苦笑,“但洛阳安定下来才多久,能有几个孩童,眼下这般只是尽人事,聊胜于无罢了。”

    nbsp范宁想了想,点头认同,“府君能有这份心,已是大不易了。”

    nbsp眼下玄学大行其道,再加上道教和佛教的轮番冲击,传统儒学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厉害,像范宁这样的儒生被掌权的门阀世家边缘化,并不受待见。

    nbsp从好的方面讲,佛、道的加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

    nbsp但换个角度,疑问就来了,这是让儒学变得更好了吗?

    喜欢。

第53章 我读春秋的[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