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山河永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观众自然也被这一桩事情引起了莫大的兴趣。

    nbsp明思宗朱由检,当然,更多人称呼他为崇祯皇帝。

    nbsp他在位十七年,天灾人祸频发,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nbsp这是一位悲情的皇帝。

    nbsp他一心想要挽救大明天下,只可惜,志大才疏,无力施为。

    nbsp“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朱棣,君王死社稷,则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nbsp“劳模皇帝,只可惜没啥本事,救不了大明。”

    nbsp“最终他还是保住了自己的风骨,至少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议和。”

    nbsp“可惜了,有心无力,如果有老朱三分之一的能力也行了!”

    nbsp观众们对这位亡国之君,多有同情。

    nbsp这是汉人最后一位君主。

    nbsp史书上记载,朱由检年仅二十多岁,便须发尽白,脸生皱纹,极尽苍老之态。

    nbsp可以想象,在他登基即位之后,是花了多大的心力去治理国家。

    nbsp但奈何,有些事情真要看天赋。

    nbsp老朱家的人都是偏门人才,天赋树都点的奇奇怪怪。

    nbsp朱由检,很明显的没有治国理政的天赋。

    nbsp身为皇帝,他既无治国之谋,也无任人之术,再加上他多疑、严苛、猜忌等性格缺陷,导致十七年间他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nbsp如此频繁的官员更替,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心腹人才。

    nbsp以至于上下离心离德,难以同心戮力。

    nbsp而今,这位在位期间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君王,已是兵败如山倒。

    nbsp绝望之下,他杀尽儿女子孙,枯槁之躯,来至煤山。

    nbsp同行之人,仅有老太监王承恩。

    nbsp可悲可叹!

    nbsp树倒猢狲散,庞大帝国,并非一朝一夕腐朽干净,但是,当帝国这棵大树倒下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幸免于难。

    nbsp煤山之上,老槐树下,朱元璋身姿挺立,远远地看着仓皇失措、形容枯槁的崇祯皇帝。

    nbsp“这就是朕的最后一位后辈吗?”

    nbsp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nbsp身为帝王,何曾会是如此模样。

    nbsp绝望、凄凉的气息笼罩在这偌大的京都。

    nbsp四处燃起的大火,声声可闻的哀嚎,为这个兴盛了百年的帝都,笼罩上了一层悲戚的色彩。

    nbsp朱由检双目失神,跌跌撞撞的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走上了煤山。

    nbsp及至面前,王承恩才发现前方有两个人站着。

    nbsp一人奇装异服,而另一人,则身着龙袍,威武不凡。

    nbsp他回转身来,挡在崇祯身前,尖利的声音响起:“你二人好大的胆子,何故惊扰圣架!”

    nbsp面对着太监的责问,朱元璋只感觉到万分的悲哀。

    nbsp堂堂一代帝王,临死之时,竟然只有一个老太监随行。

    nbsp如此情景,怎不叫人万分叹息。

    nbsp而崇祯皇帝,耳听得王承恩大叫,这才缓缓地回过神来。

    nbsp就在方才,他杀了自己的儿女,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妃嫔,一颗心早就如同死灰。

    nbsp他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里,只是脑子里有一个执念。

    nbsp执念支撑着他枯槁的身体,让他走到这里。

    nbsp如今之局面,糜烂至极,崇祯皇帝唯有一死而已。

    nbsp崇祯抬起眼皮,往上看了一眼,只一眼,便是浑身震动。

    nbsp眼前这人,竟,竟与宫廷画像之中的太祖皇帝如此相似。

    nbsp几乎是一模一样。

    nbsp“承恩,你且退下。”

    nbsp他沙哑的嗓音从后面传来,喝退了王承恩,而后亦步亦趋、近乎是爬行一般走了过来。

    nbsp看得出,他很想挺直腰杆,但可惜,连日来的绝望现实,已经将他的身体乃至灵魂,搅碎成一滩烂泥。

    nbsp身为天子,他已经失去了方寸,失去了昔日的威仪。

    nbsp他距离朱元璋,不过十几步远。

    nbsp但这十几步,他走的相当艰难。

    nbsp越是靠近这只存在于画像上的人,他的心中便愈发的忐忑,愈发的难受。

    nbsp回想自己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最终,竟是一事无成。

    nbsp连带着整个大明,国威沦丧。

    nbsp以至于堂堂天子,不得不手刃妻子,以求尊严。

    nbsp这十几步,朱由检每一步,都仿佛在经历这一生的光景。

    nbsp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着自己的一生。

    nbsp细看之下,越发的心惊。

    nbsp这一生,竟是如此的无能昏庸,竟是错误频出。

    nbsp朱由检走到后面,已经是涕泗横流。

    nbsp以旁观的上帝视角,去反思自己的一生,去审视自己的生平。

    nbsp得到的感受,更加的强烈。

    nbsp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nbsp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机会。

    nbsp十几步,好似数万里。

    nbsp朱由检双腿之中恍若灌了黑铅,一步一行,艰难万分。

    nbsp当他走到朱元璋面前之时,便再也坚持不住,双膝跪地,嚎咷痛哭。

    nbsp“罪臣朱由检,跪见先祖!”

    nbsp一声呜咽,悲戚至极。

    nbsp王承恩在其后看着,惊惧之下,两股战战,慌忙跪伏在地,口呼万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一刻,仿佛定格。

    nbsp朱元璋痛心的看着这周围的一切。

    nbsp此时三月,正是寒冷之时。

    nbsp老槐树歪着脖子,不见丝毫生机,恰似这大明山河,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nbsp“唉!”

    nbsp强势如朱元璋,此刻也不得不发出一声浓重的哀叹。

    nbsp即便是他重生,面对这上下危局,又能如何?

    nbsp此情此景,与他起兵之时的蒙元,又有何差别?

    nbsp都是烂到了骨子里了!

    nbsp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nbsp朱元璋看着眼前跪倒在地,哀声哭泣的朱由检,也只能说一句:“起来吧,身为天子,当有天子的威仪。”

    nbsp在朱由检走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看见了这个后辈的一生。

    nbsp相比较起建文帝朱允炆,崇祯帝朱由检,一生更显得悲哀。

    nbsp临危受诏,成为皇帝。

    nbsp铲除阉党,却致使东林党人做大。

    nbsp而后旱灾瘟疫,接连不断,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

    nbsp在位十七年,竟没有一天是安宁的。

    nbsp可悲可叹。

    nbsp朱元璋看到了崇祯的勤勉政事,看到了他的宵衣旰食,心中也有着些许宽慰。

    nbsp至少,自己的这个后辈,并不是如同桀纣那样的亡国之君,贪图享乐。

    nbsp至少他在位十七载,还一心想着挽救江山社稷,拯救大明江山。

    nbsp只可惜,能力不够,毫无手腕。

    nbsp令不出紫禁城,纵使有天大的心气,有泼天的抱负,又能如何?

    nbsp“罪臣不敢起,罪臣在位十七载,毫无建树,致使国家沦丧,山河不存,罪臣无面目见列祖列宗。”

    nbsp朱由检没有起身,他痛哭流涕,积攒了十几年的苦楚,在此刻通通爆发。

    nbsp观看了自己的一生,他此时已经明白,今日之后果,除了群臣相误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出在自己身上。

    nbsp面对眼前开创了大明一朝的先祖,他不敢有任何的侥幸。

    nbsp也不敢将罪责全部推诿到臣子身上。

    nbsp“你要如何做?”

    nbsp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了一句。

    nbsp现在多说,已经没有丝毫的用处。

    nbsp“罪臣自知罪孽深重,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nbsp“任贼分裂尸身,只求他们,勿伤百姓一人!”

    nbsp此句言尽,朱由检仰天泪流。

    nbsp他心中早已有了决断,如今能够亲口对先祖说起,自是干脆。

    nbsp“你既有此心,便也足矣。”

    nbsp朱元璋眼眶有些湿润,他无力再说什么。

    nbsp这大明朝,他也救不了了。

    nbsp但是,这大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后辈子孙,能有如此觉悟,便没有辱没他的门风。

    nbsp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nbsp一死而已,又何惧之?

    nbsp薄日阴风,凄冷老树。

    nbsp白绫挂枝,帝王自缢。

    nbsp以死明志,风骨永存。

    nbsp朱元璋站在一旁,身躯微微颤抖。

    nbsp这天下,轮回不尽,兴衰有时。

    nbsp他亲眼看着大明在他手中建立,昌盛。

    nbsp又亲眼看见大明衰落,败亡。

    nbsp种种心绪,在其心中萦绕回环。

    nbsp久久不绝。

    nbsp过了许久,他才深深的吐出一口浊气,声音有些嘶哑。

    nbsp“先生,我朱家这一位后辈,可有负于天下?”

    nbsp这一问,问的悲戚,问的哀伤。

    nbsp易泽上前一步:“不负天下!”

    nbsp四个字,盖棺定论!

    nbsp单说崇祯皇帝朱由检,虽说能力不足,但在位十七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已经超越大明半数以上皇帝。

    nbsp只是这天下,经过数位不作为帝王的祸害,早已经是千疮百孔。

    nbsp崇祯无能,但这天下,本就是无药可救。

    nbsp朱元璋回转身来,看了一眼自缢的崇祯帝,又看了看自绝于树下的老太监王承恩,目光陡然间冷厉起来:“先生,朕想知道,大明臣子,又是如何?莫非都是贪生怕死之徒不成?”

    nbsp这一问,问的杀意浓重,问的冷厉非常。

    nbsp易泽思绪急转,回想起明末之时,诸多大臣的表现,略一皱眉,而后道:“此事,还得请陛下自己去看!”

    nbsp说完,易泽伸手一挥,阴云化作画卷,直通臣子身侧。

    nbsp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就在面前。

    nbsp画面之中,双塔寺,古井。

    nbsp阴风凄厉,满眼萧索。

    nbsp院墙之上,绝笔遗书。

    nbsp“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很!”

    nbsp这一行字,字字带着血泪,仅仅看去,便是心中震动。

    nbsp易泽在一旁,动情的讲述着。

    nbsp“此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死前绝笔,他苦寻崇祯帝不得,于双塔寺旁古井自杀!”

    nbsp而后,画面再次一变。

    nbsp“此为户部尚书见翰林大学士倪元璐。”

    nbsp画面之中,倪元璐满面悲戚,执笔写道:

    nbsp“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

    nbsp笔落,字成。

    nbsp倪元璐长叹一声,向南而坐,取帛自缢而死。

    nbsp随着画面的转变,一个又一个臣子,从容赴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李邦华投缳而绝,死前留下绝命诗:

    nbsp“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nbsp大理寺卿凌义渠闻崇祯皇帝驾崩,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待天明,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然后悬梁自尽,时年五十二岁。

    nbsp兵部侍郎王家彦上吊自杀!

    nbsp刑部侍郎孟兆祥同其子孟章明自缢而死,其妻亦随之其后。

    nbsp一幅幅画卷不断的闪过,一个个名字迅速地暗淡。

    nbsp此刻,观众早已经泣不成声。

    nbsp“这才是大明的风骨!”

    nbsp“我一直以为,明末的大臣们都是黑心贪财自私自利之人,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人愿意为了大明殉国!”

    nbsp“他们是读书人,他们的骨气和脊梁从来没有被打断,这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气节。”

    nbsp“大明有如此臣子,何其幸哉!”

    nbsp朱元璋看着画面之中,一个个臣子慷慨赴死,同样是眼角湿润。

    nbsp不管他们能力如何,在此时此刻,他们在朱元璋心中,都是合格的大臣。

    nbsp“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nbsp朱元璋仰天长啸,积攒的郁气在此刻消散干净。

    nbsp至少,大明的臣子没有辜负大明天下,大明的末代君王,同样没有辜负大明天下。

    nbsp如此,便够了。

    nbsp他看着吊死的崇祯皇帝,欣慰的笑了。

    nbsp这个后辈,或许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是,他有宵衣旰食的努力,有直面死亡的勇气。

    nbsp如此,便无愧于大明,无愧于天下。

    nbsp而大明的臣子,或许有那贪生怕死之徒,卖国求荣。

    nbsp但作为皇帝,作为一个屠戮贪官污吏的帝王,朱元璋明白,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时代,也无法根绝。

    nbsp如今糜烂之局,大名名存实亡之时,能有这么多高风亮节、志虑忠纯之人,为此殉国,已经将朱元璋那一颗愤恨的心安定下来。

    nbsp最怕国将亡,而世人,无人认可自己曾为此国之民。

    nbsp如此,才是悲哀。

    nbsp朱元璋长出一口气,目光萧瑟。

    nbsp终究是自己艰苦奋斗打下来的江山,如今,一朝沦丧,他心里也很不好过。

    nbsp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他,也无能为力。

    nbsp“纵观历史兴衰,如今,也轮到大明了!”

    nbsp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悲伤,神色间有些凄苦。

    nbsp任谁看到自己一手建立的丰功伟业,在面前土崩瓦解,都会感觉到难以接受。

    nbsp更何况朱元璋这样,一生强势的人。

    nbsp“陛下不必过多的悲伤。”

    nbsp易泽出言宽慰道,他站在朱元璋身旁,望着远处烈火燃起的紫禁城,眼中带着丝丝哀痛。

    nbsp自此之后,天下,便为异族窃取。

    nbsp汉室子民,从此饱受压迫,以至于心神沦丧,骨气难存。

    nbsp但这些,并非是大明的错。

    nbsp只能说,因缘巧合,或者,奸人作祟。

    nbsp而洪武大帝,作为草根皇帝,明显不明白易泽话里面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思。

    nbsp“先生此言何意?”

    nbsp“陛下,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已经是不世之功,冠绝古今。”

    nbsp“而今,天下倾覆,山川易主,非陛下之错。”

    nbsp“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也有一代人应该去完成的事业,陛下要做的事情,其实已经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后人去做吧。”

    nbsp易泽神色之中满是郑重,看着眼前逐渐展开眉宇的朱元璋,又道:

    nbsp“陛下试图千秋外代永远不变,那只是妄想而已。”

    nbsp“这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会将所有违背潮流之人碾碎。”

    nbsp“您作为一代帝王,在位期间已经完成了历史交给你的使命,而如今,就让你的后辈们,去完成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使命吧。”

    nbsp“新的历史使命……”

    nbsp朱元璋喃喃念叨这这几个字,细细的咀嚼着。

    nbsp能够打败重重强敌,登临九五,他的心智本就远超常人。

    nbsp而今易泽稍微提了一嘴,朱元璋很快就明白过来。

    nbsp“是啊,儿孙自有儿孙福,朕想要世世代代永恒不变,本就是不可能啊。”

    nbsp而后,朱元璋面朝易泽,忽然躬身一拜。

    nbsp这可把易泽吓得不惨。

    nbsp好家伙,老祖宗反过来给后人行礼,这可使不得。

    nbsp“陛下万万不可,晚辈无福承受陛下一拜。”

    nbsp“不,此一拜,非是拜你,而是拜后世子民。”

    nbsp朱元璋思路清晰,目光澄澈。

    nbsp“希望后世子民,能够完成历史交给他们的任务,切勿与朕以及朕之子孙一般,固步自封,妄图永恒!”

    nbsp听到这一句解释,易泽身体一楞。

&n

第97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山河永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