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边疆策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墉讲完《孟子》,乾隆帝问道:“刘墉,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如何看待此说与朕之统治?”
刘墉思索片刻,回道:“陛下,孟子此说,意在提醒君主当以民为本。陛下心怀天下,轻徭薄赋,大兴水利,救济灾民,此皆为民之举。陛下之君威,建立于爱民如子之上,故而孟子之言,与陛下之治道,实则相辅相成。”
乾隆帝微笑道:“刘墉,你果然善解朕意。”
在翰林院中,刘墉与同僚相处亦甚为融洽。王启常向刘墉请教学问,刘墉皆耐心解答。
“崇如兄,这《尚书》中诸多古奥文字,我实在难解,兄台可有妙法?”王启皱着眉头,满脸困惑。
刘墉笑道:“王兄,读《尚书》需结合诸家注疏,且要明了当时之历史背景,方能领悟其中深意。我这儿有一些自己整理的笔记,你可拿去参考。”说罢,便从案几上取出一叠厚厚的笔记递与王启,那笔记上字迹工整,密密麻麻写满了刘墉的研读心得。
闲暇时,刘墉亦会与同僚们品茶论诗。
“刘侍讲,近日新作一诗,还望兄台雅正。”一位翰林递上诗稿,神色略带期待。
刘墉接过,细细品读,“此诗意境颇高,然这几句韵律似可再斟酌。”说罢,便与众人探讨起来,众人各抒己见,或论辞藻,或议意境,或商韵律,气氛热烈而融洽。
刘墉在侍讲之位,不仅专注于学问,亦关注着朝堂大事与民生疾苦。他时常听闻各地奏报,或有水灾旱灾,或有贪腐之事,心中忧虑。
一日,刘墉对赵轩叹道:“赵兄,如今朝堂之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诸多事务,皆关乎大清国运,你我身为臣子,当尽心力啊。”
赵轩点头道:“刘兄所言极是,只愿陛下能洞悉一切,朝堂之上多些忠君爱国之士。”
而此时,边疆准噶尔之事,亦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傅恒统筹全局,调兵遣将,筹备粮草物资。刘墉虽在京城,亦心系前线,他常与傅恒书信往来,提供一些自己对局势的见解与建议。
傅恒在信中写道:“刘侍讲,你之谋略,于此次征伐大有裨益。如今大军已集,不日将出征,唯愿一战功成。”
刘墉回信道:“傅中堂,大军出征,当以稳字为先,相机而动,不可冒进。且要留意敌军之诈降与偷袭,后方补给线亦要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时间推移,出征之日渐近。京城百姓皆翘首以盼,盼大军凯旋。刘墉在翰林院中,望着远方天空,心中默默祈祷,愿大清之师旗开得胜,保边疆安宁,护百姓太平。
在这紧张的筹备期间,刘墉在翰林院也没闲着。他除了日常的侍讲事务,还被乾隆帝指派参与编纂一部关于历代边疆治理的典籍。刘墉与其他几位翰林日夜忙碌,查阅资料,整理文献。
一日,编纂过程中,一位翰林抱怨道:“这资料浩如烟海,且多有残缺,何时方能编纂完成啊?”
刘墉安慰道:“兄台莫急,此典籍关乎边疆治理大业,需慎之又慎。虽艰难,却也是我等为朝廷效力的良机,当耐心为之。”
他们从古籍中寻找历代应对边疆游牧民族的策略,分析其中的得失,为乾隆帝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历史参考。刘墉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常常能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提出独到的见解,使得编纂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或论及汉时对匈奴之策,或谈及唐时与突厥之战,刘墉皆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令众人信服。
与此同时,京城的物价因大军筹备物资而略有波动。刘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况,向乾隆帝进言,建议从周边省份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并严查囤积居奇之人。乾隆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城的市场逐渐恢复了稳定。刘墉亲自督查此事,穿梭于京城大街小巷,查访粮店商铺,确保政令得以有效施行。
刘墉还时常去拜访一些曾在边疆任职的老将,向他们请教准噶尔的风土人情和作战经验。这些老将们见刘墉谦逊好学,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知传授给他。刘墉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册,送给傅恒。
傅恒收到后,回信感激道:“刘侍讲,你此举犹如雪中送炭,这些经验定能让将士们在战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出征日期的临近,刘墉愈发忙碌。他不仅要为乾隆帝讲解经史,参与编纂典籍,还要关注民生和边疆事务。但他毫无怨言,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项事务都关乎大清的稳定与繁荣。
终于,大军出征之日到来。京城百姓夹道欢送,锣鼓喧天。刘墉站在人群中,望着远去的大军,心中满是期待与担忧。他期待着清军能够凯旋而归,彻底解决准噶尔之患,又担忧着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害怕清军会遭遇挫折。谁知,这一出兵,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二月才彻底剿灭了准噶尔汗国,巩固了我中华西北版图。而在此期间,因刘统勋的失误,差点使刘墉父子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暂且不提。
第30章 边疆策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