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元璋到现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章 元梁王,李奥进入大明的河南[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而在大明的李奥和牛晓乾,为了那公爵的名头以及能名垂青史的宏伟目标,已然投入到忙碌之中。

    由于小南还未完全成长起来,李奥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带着牛晓乾踏上了四处奔波的行程。

    此时,他们依照朱元璋的安排,率先抵达了河南境界。

    刚一踏入河南,一幅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后才稍显生机,却又处处透着疮痍的景象便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

    路边的村庄,许多房屋依旧保持着灾后匆忙修补的模样,显得极为简陋和脆弱。

    墙体歪歪斜斜,像是风一吹便会轰然倒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遭受的苦难。

    屋顶的茅草稀稀拉拉,无法为屋内的人提供足够的遮蔽,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

    田野里,庄稼虽然已经返青,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生机的绿意,可那瘦弱的苗儿在风中不住地颤抖,全然没了往昔应有的茁壮劲儿。

    李奥瞬间想起了临行前与朱元璋的那次谈话。

    当时,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地看着李奥和牛晓乾。

    “小李,此次你们先去河南走一圈。”

    “那里这些年可谓是多灾多难,不止经历了连年战乱,更是各种天灾接踵而至。”

    “洪武三年,黄河突然决口,项城县境一片汪洋,无数百姓葬身其中,死者甚众。”

    “从洪武五年开始,河南又遭遇了特大旱情,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可这还不算完,紧接着蝗灾又起,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连树叶都被啃得精光。”

    “这一连串的灾祸,导致河南出现了大饥的惨状,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李奥和牛晓乾静静地听着,脸上都露出了震惊与同情的神色。

    朱元璋接着说道,“如今,情况虽然已经有所改善,但后续恢复民生的工作依旧困难重重,棘手得很。”

    “咱希望你和小牛拿河南当成第一个改革的试点。”

    “那里现在幅员辽阔,却人口稀少……”

    李奥一听,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直接出口打断道,“啥?河南你居然说人口稀少??”

    他满脸的难以置信,毕竟在他的认知里,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

    “一惊一乍个啥,咱说的是咱这个时候。”

    朱元璋瞥了李奥一眼,继续说道,“咱这个时期的河南人口只有不到两百万!”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人。)

    “咱合计着,那里目前即使有乡绅地主,数量也不算多,推行一些政策相对容易。”

    “可以全力推广那些高产作物,这些作物耐旱耐瘠,产量又高,适合在河南这种历经灾荒的地方种植。”

    “不仅能快速改善民生,让百姓们填饱肚子,还能借此弥合南北。”

    “对咱大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你们可明白咱的意思?”

    李奥回想起朱元璋当时那殷切的眼神,那眼神中饱含着对河南民生改善的期盼,对大明未来发展的厚望。

    再看看眼前这一片凋敝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此时此刻,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了他的肩头。

    同时,他愈发觉得朱元璋的决策蕴含着深远的深意。

    现在的河南,确实如朱元璋所说,在历经无数磨难后,人口锐减。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使得这里少了许多在其他地方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正适合他们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举措,尝试新的发展模式,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牛晓乾此时同样也在思索着朱元璋的话。

    “小牛,你和小李此次去河南,咱希望你在那里找个合适的地方,建造水泥厂和钢铁厂。”

    “能一同帮着河南恢复民生,至于那里是商税,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改。”

    “咱给你几道空白圣旨装好,到时候想咋写,联系下咱就行。”

    牛晓乾一想到这番话就觉得头疼不已。

    虽说建造水泥厂和钢铁厂有李奥帮忙,而且还带着朱樉夫妇,以及宋濂培养出的那些学识渊博的学子,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支持,理论上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现实的难题却摆在眼前。

    此时的河南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严重匮乏。

    建造工厂需要大量的人力,从厂房的搭建,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到后续的生产运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喜欢朱元璋到现代请大家收藏:

第161章 元梁王,李奥进入大明的河南[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