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章 我见到了秦始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及接待来自燕国的使臣荆轲。

    荆轲!

    张诚心里念了声卧槽。

    要接见荆轲!这可真是要有大事儿发生了。自己很清楚今天会发生什么。荆轲刺秦啊,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这事儿的。那么今天朝会可是要了命了。说不得这个朝堂之上是要见血的!张诚东张西望,去寻找荆轲的位置。

    “看什么呢?”扶苏低声问。

    “我想看看……燕使在哪儿呢?”张诚低声说。

    “在对面,最后一排。”扶苏头不转身不动,从唇缝里发出声音。“不要乱看,当心失仪。”

    张诚缩了缩脖子,站正了身体,眼角却飘向对方队列最后几位。果然有几个人的服饰颜色和秦朝官员都不一样。那就是燕使了。当先的是一个面色青白身材高大的男子,手里捧着一个粗大的卷轴。他身后是另一个身材高大有一点威武的男子,手里捧着一个木匣。

    这两样东西,张诚猜都能猜出来里面是什么,荆轲手里捧着的就是燕国的什么地图,里面藏着一把匕首,旁边那个人大概就是副使秦舞阳,匣子里的大概就是樊於期的人头。

    张诚心念百转,怎么办?要提醒说燕使是刺客吗?自己凭什么这么说?不提醒,等一下就会发生历史上最着名的刺杀事件。

    张诚脑子里转啊转,回想自己所知道的荆轲刺秦的事件,自己知道什么?印象很少,就知道图穷匕见,知道荆轲在展开地图的时候拔出匕首刺杀秦始皇,然后呢?然后好像也没发生什么,所有在高台之下的侍卫都不敢登台,不敢去帮助秦始皇对付刺客,然后秦王绕柱,最后刺伤了荆轲……

    秦始皇运气很好,并没有因为这次刺杀受到什么伤。所以……不提醒也罢。而即便台上发生了刺杀事件,但是台下的所有人都不敢登上台去帮助秦王,可见秦国法度森严,人人不敢坏了规矩,那自己更不能提前做什么提示了。

    可惜了荆轲这样的勇士。

    仪式一个接一个,扶苏先走到台前行大礼接受了秦王的封赏,并且背诵了大段大段的赞颂之词,文辞华丽繁复。这些颂词显然是提前写好背下来的。好容易等到下一个环节,轮到张诚,听到御前的中车府令赵高大声唱诵:“宣上郡公士之子张诚!”

    张诚按照礼仪,走到大殿正中,行礼,再趋前几步行礼,再趋前几步,行礼。“上郡张诚参见大王!”

    众人的目光落在张诚身上,一个几岁的少年能够登殿陛见,这也是国朝以来罕见的事情。上一个少年郎见陛下的,还是多年前的甘罗拜为上卿的时候。

    赵高大段念诵着张诚的事迹,从公士遗腹子到张村被匈奴人掳掠,到张诚出奇谋毒杀四十余匈奴人,随全村人还归张村,又引述了扶苏和蒙恬验证了张诚毒杀匈奴人的证据等等。宣布秦王对张诚的评价与嘉许。

    大殿之上,众人交头接耳,知道张诚事迹的人看到张诚确实只是这么大点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有一点惊讶,第一次听说这个事迹的人,都纷纷震撼于张诚事迹的凶险。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直到秦王亲自招手,让张诚“张诚前来,登台让孤王好好看看你。”

    张诚在太监的引领下登上高台,距离秦王不远的地方站定,低头行礼。

    “抬起头来。”秦王的声音低沉雄浑。

    张诚抬头。面对着秦王政。第一次看清秦始皇的相貌。

    秦王政肤色白皙,面貌威严。鼻梁高挺,双目深邃漆黑。双眉浓黑,仿佛是鹰隼的翅膀。嘴唇很薄,看起来有一点刻薄残忍的味道。胡须漆黑,修饰的极为整齐。看起来威严无比。

    “几岁了?”

    “回陛下,小民七岁。”

    “被匈奴人掳掠,怕不怕?”

    “怕的。”

    “那么杀人的时候怕不怕?”

    张诚想了想。“也怕,但是不能不杀啊!”

    “为什么?”

    “要是被掳掠到草原上,就要做奴隶了。我不想做奴隶,所以只好杀了他们。”

    “听说你是用了碳气来杀人的?”

    “小民在家里养羊的时候,曾经有羊因为碳气死掉了,所以就用了这个办法。我是个小孩,不可能用刀子杀掉那些匈奴人。”

    “杀了人以后呢?怕不怕?”

    “我后来能回到张村,我很高兴。”张诚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换了一个答案。

    秦王政的笑声响彻了整个大殿。

    “说得好啊!活着回来,很高兴!这就是我大秦的少年。爱自己家乡,虽身陷险境,也能杀敌而回!胆气可嘉!燕国使者,问你燕国可有这样的少年吗?”显然一切事情到了嬴政这里,都能拔高好几个层次,自己的行为上升到了“大秦的少年”的水平。看起来今天自己没什么坏事。

    张诚很想撇撇嘴,说台下那个燕使就是个胆儿大的,等会儿要上台来杀你,那个副使也是个手狠的,秦舞阳十三岁就能当街杀人。只是这话当然不能说。

第47章 我见到了秦始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