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在三国?我真的是汉室忠良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章 南中科技靠“考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反对道:

    “管承那家伙我可太了解了,只要输给曹操一次,绝对会跑路,完全靠不住,徐州世家也肯定看不上这个人。徐州这几家人也是真的阴,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明知道乱世来了,自己却不敢站到台前,非得找个明主。”

    赵伯达说道: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话,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世家,这就是他们成百上千年的生存智慧。赌赢了就是从龙功臣,输了也是桶蘸对象,更别说还有几头下注的了,要不是陈瑂看我们华府里面已经没位置了,说不定就认了韦恩当主公。

    暂时先这样吧,你还有更好的解决策略吗,大不了,把刘备弄来徐州,这下徐州世家总看得上了吧,孙坚一死,我们对天下局势的影响力几乎腰斩,是时候启用刘玄德这个备胎,来统合徐州散乱的力量。”

    被同道念叨的“黑心肠”韦恩没有打喷嚏,他正戴着一顶草帽,穿着短褐,在建伶孟氏的庄园内,教授南中农夫代田法。

    “平地一般深耕要深要达两寸,现在南中耕牛不足,那就先用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堆起的垄和凹下去的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垄上,第二年把垄上的土推至沟中,形成新的垄,然后就种在新的垄上,代田法一举多得,堆起来的土堆相当于平白多了半寸的深耕土,既能节省耕地费的力气,还能恢复地力,南中雨期集中,种垄上也不怕水淹……”

    韦恩一边说着,还要一边在地里演示,农夫们听得很仔细,不明白的还会反复询问。

    代田法也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汉武帝时期农学家赵过就发明了,并且推行全国。

    当时南中新附,大多是自治,且人少地多,刀耕火种,漫撒漫种,很粗放地弄一弄就有的吃,所以南中人不愿意听劝农官的去折腾。百姓不听,劝农官也懒得多事,所以南中地区,耕种技术便落后于中原。

    后来不少汉人被迁徙进了南中,带来了这些技术,可渐渐他们也地发现,南中的土地是真的肥沃,随便弄弄也能丰收,所以也懒得折腾了,久而久之,这些汉人竟然也忘掉了三百年前的古代科技。

    可人多地少的情况不会一直维持,到了东汉末年,南中的人地关系已经是非常紧张,三天两头起动乱,以至于后来诸葛亮派人再次把古代耕种技术传入南中,有的部族竟然拿诸葛亮当神仙拜。

    南中有两个大姓,一个是味县雍氏,是西汉什邡侯雍齿的后代,坐镇后世曲靖之地,守着云南的门户。

    另外一个是孟氏,孟氏分两支,一个是朱提(昭通)孟氏,一个是建伶(晋宁)孟氏。前者和传统汉家豪族没什么差别,而后者则和当地夷族百姓相融合,在汉、夷两族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韦恩在益州郡没有做什么其他事,成天就是带兵去滇池附近各个汉夷聚落里传播远古科技,深受滇池百姓欢迎。

    交州牧天天不辞辛劳地往基层跑,益州郡守也不好坐在城里享福,坚持陪着韦恩跑了十来天后,今日却没有征兆地缺席了。

    给孟氏庄园的农夫们讲完代田法,韦恩坐到一棵树下乘凉,问近卫金兑:

    “太守今天咋没来?这几天他老殷勤了。”喜欢日在三国?我真的是汉室忠良啊请大家收藏:

第47章 南中科技靠“考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