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第三帝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4章 逼宫称帝[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勇拿出的传国玉玺并非秦始皇嬴政那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而是宋仁宗所刻的“皇帝钦崇国祀之宝”的大宋国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历史记载“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取和氏璧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

    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落入刘邦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传国玉玺成为帝王的象征,在皇帝间传承。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骂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赶紧跑到南阳,将传国玉玺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到了刘盆子手中。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传国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孙坚无奈只得将传国玉玺交给袁术,并换取部分人马到江东创业。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传国玉玺到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传国玉玺。石勒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别出心裁,在传国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来冉魏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玉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皇后携隋炀帝孙子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朝廷,并在李唐皇帝间传承。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立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

第84章 逼宫称帝[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