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7章 宁国贾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刘升于天心殿召开会议两日后,大崋朝廷正式下发《清田令、《普查令。

    同时派出工作队分赴南、北直隶省各州府,清丈田亩、普查人口。

    南直隶的士绅、地主们最先得知此消息,顿时各州府暗流涌动···

    宁国府,宁国县。

    在县城城南,有一大户贾氏,是宁国府有名的缙绅、大地主。

    祖上据说跟南宋女干相贾似道有点关系。

    在前明永乐时期贾氏便有人入仕,至今传了十几代人,不敢说代代有人为官,平均下来也是两三代就出一位。

    虽然所出官员品阶都不算太高,官职最大的一位也就是个四品知府。

    但一代代人下来,仍旧积攒了不小的家业。

    如今贾氏不仅在南直隶各处有商铺二十几间,在宁国县更有工坊数座。

    不过贾氏商铺、工坊规模都不算大,所以家中主要产业,还是田地。

    十几代人通过各种手段积累田产,如今贾氏共有水田、旱地、林地等近十万亩!

    不仅是宁国县的第一大地主,便是在宁国府所有地主中,都能排入前十!

    现任贾氏家主贾钧乃前明举人。

    但他中举人时已四十几岁,且是崇祯十年之后的举人。

    当时大明已经风雨飘摇,因此贾钧在江北当了两年县丞捞了些银子后,就辞官回乡了。

    对外说厌恶官场黑暗,实则却是怕任职之地哪日被流贼攻陷,他跟着送了命。

    如今虽改朝换代,但贾氏毕竟算官宦世家,在大崋朝廷高层虽没人脉,可在州府一级却是有些人脉关系的。

    朝廷的清田令下达后,相关工作队尚未进入宁国府,贾氏便听到了风声。

    于是赶紧将同在宁国府的两家姻亲薛氏、王氏家主请到家中,商讨对策。

    薛、王两家家主虽然痴长贾钧几岁,但在前明都只是个秀才,不曾中举,更不曾为官,因此三家的小圈子如今以贾钧为主。

    得知消息,两人立马赶来了。

    待俏丫鬟上了茶,三人稍稍寒暄,王氏家主王崇文便忍不住问:“贾老弟,清田令之事可是真的?怎么之前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贾钧:“大崋立国数年,上面要施行新政时,何时像前明般提前好多天便露出消息了?”

    “我这次之所以能得到清田令的消息,也是朝廷无意保密的原故。”

    “即便如此,如今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宁国离南京太近,估计那什么工作队一两天便会赶到。”

    听见这话,薛、王二人更加忧急。

    盖因三家都有不少隐田。

    所谓隐田,便是隐匿于官府鱼鳞图册记录之外的田地。

    对于普通百姓家,若有隐田,基本来源于开荒。

    前明多数时候对开荒是鼓励的,但也有所约束——必须到官府报备申请,获取开荒资格,不可能让你乱开荒。

    一般而言,为鼓励垦荒,新开垦的田地头两三年甚至五年都是免税的。

    但五年之后终究要交税。

    再加上小民畏惧官府,上官府去报备开荒都要脱一层皮,又或者干脆不知道开荒需报备之事,于是便将新开垦田地当做隐田耕种,直至某日事发,田地大概率被官绅掠夺。

    对于大地主而言,尤其是有官场人脉的大地主,隐田却主要出自官民勾结,在一次次正当或不正当田地交易中,将原本存在于鱼鳞图册上的部分田地隐匿下来。

    明面上说是成了荒地,又或者仍在某个普通百姓家。

    可实际却为这大地主所有

    。

    隐田一分税都不用交,至多是每年花点小钱打点下地方官府有司的吏员、差役。

    在前明时,隐瞒实际田亩已经成了很多地主的一种习惯。

    感觉大家都在这么做,自己不做就亏了。

    以贾家的近十万亩田地为例,其中

第527章 宁国贾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