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7章 杨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奴已经迁都。

    若想进攻赫图阿拉必须先经过萨尔浒。

    而进攻萨尔浒最关键的问题是...地形不熟。

    想打胜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无法掌控,只能等。

    明军内部看似一团和气,实则互有矛盾。

    地形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明军已经几十年未曾踏过抚顺城一步。

    抚顺城东面是大片的山林,明军只能根据以前的资料了解河流,山川以及丛林的大致位置。

    无法知道详情。

    按理说可以去山中寻找山民,通过他们了解情况。

    但建奴离开沈阳时不但把城中百姓尽数迁走,还把沿途的山民猎人全都带走或者直接杀死。

    这让明军丧失了为数不多了解地形的机会。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进攻萨尔浒到底要不要分兵?

    万历四十七的萨尔浒之战时,时任辽东经略杨镐选择分兵合围萨尔浒。

    杨镐字京甫,河南归德府(今商丘)人。

    万历八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年在永平练兵并负责屯田、马政事务。

    三年后出任辽东监军,与时任辽东总兵董一元打的辽东蒙古人抬不起头来。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职。

    万历二十五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奔赴朝鲜负责援朝军务。

    次年正月,他指挥的明军在蔚山之战中“未尽全功”。

    杨镐因为指挥不当和隐瞒军情被罢职。

    万历三十八年杨镐担任辽东巡抚,不久再次卸任。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觉得杨镐熟悉辽东军务,让他担任辽东经略负责平叛。

    他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结果努尔哈赤逐一击退,最终兵败。

    明知建奴不好对付,杨镐为什么没有集中主力进攻,而是选择了分兵?

    并非杨镐无才,主要是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分兵合围是最佳方案。

    在战前的讨论会上,包括辽东经略杨镐,总兵杜松,总兵李如柏,总兵刘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围的方案。

    毕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军就是用分兵合围的方法击败了土司杨应龙。

    只有马林认为应该应该集中兵力从一路进攻。

    这些人除了李如柏赋闲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不会犯战略错误。

    选择分兵还有另一个原因。

    赫图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里地势高,周围地势低。

    无论从哪一路进兵,都是仰攻。

    同时会面临道路狭窄,山路难行的问题。

    纵有百万大军,也无法在正面全部展开。

    先锋部队一旦受阻,双方就会形成僵持的局面。

    到时候前面的部队没法退,后面的部队上不来。

    白白浪费兵力的优势,还有时间和粮草。

    当时的大明先后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以及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明缅战争。

    国库空虚,财政匮乏。

    朝廷上下都要求速战速决,不能僵持。

    所以杨镐选择了分兵。

    三十多年过去了,明军再次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是分兵合围?

    还是集中主力一路推进?喜欢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请大家收藏:

第1087章 杨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