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绣衣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48中文网]https://m.48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留下庇护的英烈子弟;

    在必要时,遍布天下各地的绣衣使者们,都具备将一封插有三根鸟兽尾羽的密报,通过以秦直道为脉络的驿站网络,直接送到天子面前。

    而在这个时代,一封以绢布为底,并以印泥封于木筒之中,并插有三根鸟毛的奏报,只意味着如下五字。

    ——八百里加急······

    “关于绣衣卫,陛下的知解或许并不多。”

    “毕竟在陛下之前,知道绣衣卫存在的,除了那些本身就处于绣衣卫册簿之内的绣衣使者之外,就只有太宗孝文皇帝、大行孝景皇帝,以及臣三人而已。”

    “除此三人,无论是故薄太后,还是当今窦太皇太后、贾太后,从对此一无所知。”

    “臣略有些不解的是:大行孝景皇帝尚在之时,居然没有向陛下说起绣衣卫的事。”

    “既然陛下今日问起,那臣,就试着同陛下说说吧······”

    ···

    “绣衣卫,最初设立于太宗孝文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是因为梁怀王坠马而亡,太宗孝文皇帝心生狐疑,方下令秘密设立。”

    “最开始,是以大行孝景皇帝的太子卫队五百人组成,主要负责暗中收集长安街头巷尾的风论。”

    “在发现可能让太宗皇帝感兴趣的风闻时,都可以直接奏禀当时的储君,也就是大行孝景皇帝。”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病重弥留之际,大行孝景皇帝擅作主张,自北军抽调了一千三百多英烈之后,将其并入太子卫队。”

    “待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大行孝景皇帝承继大统,臣奉孝景皇帝之令,对外扬言遣散太子卫队,实则暗中建立起暗卫。”

    “孝景皇帝亲自为这支暗卫提名:绣衣卫······”

    随着周仁那明明有些低沉,却又无比清晰的叙述声,刘胜面上也悄然涌上一抹思虑之色;

    周仁则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只自顾自继续到:“绣衣卫确立之后,孝景皇帝又借派遣郡国官员的名义,将七数以上的绣衣使者送到了吴王刘鼻、楚王刘戊等宗亲诸王身边。”

    “——明面上,这些人都是郡国官员,平利日都为诸侯王效命,甚至还会站在诸侯王的立场,质疑、反对长安朝堂的决定。”

    “但在暗地里,这些人就好像一双双眼睛,替大行孝景皇帝盯着关东宗亲诸侯的一举一动。”

    “一旦发现宗亲诸侯有不轨之举,便会立刻发回奏报,让孝景皇帝第一时间知晓······”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的吴楚之乱,才可以那么快得以平灭。”

    “若非绣衣卫所编织起的密报网,当年刘鼻起兵谋反之后,朝堂大军至少要花费一个月,才能完成出征之前的准备。”

    “——毕竟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准备就需要一个月,路途遥远便又是近一个月;”

    “抵达睢阳就要花费近两个月,吴楚之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三个月之内就可以顺利平定的。”

    “换而言之:早在刘鼻联络齐系,正谋划起兵之时,孝景皇帝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下令军地暗中准备了······”

    ···

    “在吴楚之乱前,绣衣卫主要的任务,就是紧盯关东宗亲诸侯的一举一动。”

    “吴楚平灭之后,绣衣卫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视,则比吴楚之乱前更严密了一些。”

    “——孝景皇帝曾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平乱容易,维稳难。”

    “所以在孝景皇帝看来,吴楚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关东宗亲诸侯,从此就不再是我汉家的心腹大患了。”

    “非但不是如此,反而在吴楚之乱结束之后,密切监视关东宗亲诸侯的重要性,较吴楚之乱前更甚一分。”

    “所以现在,绣衣卫有九成以上的人手,都遍布于关东各宗亲诸侯国;”

    “留在长安待命的,只有不到一成、不超过七百人······”

    听到这里,刘胜对于绣衣卫的组成,以及存在意义都有了基本的认知。

    但也正是因此,刘胜心中,也逐渐生出一个个疑问。

    ——无一例外,都关乎绣衣卫,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官方地下组织······

    “所有宗亲诸侯?”

    “——所有。”

    “临江王、河间王······”

    “——所有。”

    “江都王和赵王也有?”

    “——无一例外,但凡是宗亲诸侯,身边就必定有绣衣使者存在。”

    “——对于长安的百官公卿,孝景皇帝只要求臣‘尽力而为;”

    “——但对于关东宗亲诸侯······”

    ···

    “——嗯······”

    “——臣记得,孝景皇帝大概的原话是:何时睡、何时醒,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甚至连留宿于那个姬嫔的殿室、当夜有几次······,几时如厕,都必须被绣衣使者尽数掌握。”

    】

    简短的一番对话,刘胜童孔只又微微一缩。

    “朝公百官?”

    “连朝中公卿,元勋功侯、贵戚身边,也有绣衣卫的探子?”

    只见周仁毫不迟疑道:“凡是在长安的官员,秩百石以上者都有。”

    “秩百石,是至少两个邻居,二百石三个;”

    “四百石外加一个商贩,六百石再加一个家仆。”

    “千石以上,则大致也能保证只要愿意,绣衣卫就可以掌控这个人的吃、喝、住、行。”

    “彻侯勋贵,则更甚。”

    “外戚,最甚······”

    刘胜点点头。

    暗自思虑良久,又缓缓将目光商议,看向周仁的袖口处。

    “方才那卷竹简,上面似乎有一条绿色系带?”

    “可有何深意?”

    周仁闻言,仍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系带绿色,是‘不太重要的对话;”

    “除了绿色,还有黄色、红色、黑色。”

    “黄色是‘可能重要,红色是‘肯定重要。”

    “而黑色系带,如果是关东送回长安的,便都是八百里加急······”

    :。手机版网址:

第344章 绣衣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